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這種比較沒有什麼意義啊?因為他們研究的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啊。

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則以及這種法則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國策建言:無為而治。老子的《道德經》是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的發源,百家爭鳴,殊途同歸,最終都可以回溯到老子的“道、德”理論上去。

而孔子放棄了老子的“天地人”中間的“天、地”,直接針對“人”進行研究,所以我們現在有些人說儒家學術是管理學、社會學,都對。孔子主要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至於老子那些形而上的問題,他一句話打發了,“敬鬼神而遠之”。不輕,不問,不說。

其實我們很容易從一個最簡單的概念看出兩位智者先師在領域上的區別。

儒道兩家,都講究“得道”,但是他們對“道”這個概念的差異性其實就代表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差別。

道家的道,是本源狀態,一旦離開這個狀態,就成為“德”。所以道家討論的哲學問題是“選”和“不選”。選,就是德;不選,就是道。

儒家的道,不再關注人類社會之外的事物,只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倫理狀態,大家都各守本分,就歸於儒家的道。一旦有所作為,就偏離道,而成為各自不同的一些狀態。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是需要修正的,修正的方向就是歸於儒家的道。

說白了,就是老老實實待著,不要皮。

儒家提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其實就是把儒家的道具象化,落實成了“周禮”,“周制”,發動大家都走回頭路,迴歸儒家的道。這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儒家後期為了適應統治階級不斷髮生變化,最終異化到了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先秦儒學已經天隔地遠。

所以儒家的迴歸道雖然在邏輯上和道家的“迴歸大道”相似,但實際上要回歸的目的地是不同的,假設“周禮、周制”是最合理的“道”生出來的“德”,儒家充其量也就是要大家迴歸“德”。因為他將道家的“德”篡改成了自家的“道”。

從精神角度來考慮,孔子的儒家根本就沒有達到老子道家的哲學起源的境界。

這種低層次的“道”,也是對道家最高層面的“道”的迴歸,只不過迴歸的途徑和目的地不同。而正因為這種目的地的淺層,讓今天的人們能看到先秦儒家的侷限,迴歸“周禮”就算正道?這明顯行不通的。

但在當時就是這麼思考、研究的。

儒家總的來說還僅僅是人類倫理研究的範疇,與道家研究宇宙本源的“道”相比,不僅層面低,範圍也差很遠。

但你要講孔子的個人營銷能力,也許就在老子之上。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題主的這個問題好刁鑽,怎麼回答都涉及到選邊站的問題。

旁人怎麼無論怎麼評價都缺乏足夠的說服人,我們還是來看看儒家自己人怎麼評價孔子跟老子吧。

1、現代新儒家馮友蘭認為《老子》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馮友蘭是著名的哲學家,也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現代新儒家跟傳統的儒家有何異同,我不清楚,但我想來,差異再大,也還是儒家這個大家庭裡的一份子,都是贊同和擁有孔子及其思想主張的。

馮友蘭一生致力於中國哲學史,這就回避無法孔子跟老子的比較問題。事實上,老先生也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從《中國哲學史》到《中國哲學簡史》,再到《中國哲學史新編》,都有涉及孔子跟老子的對比問題。

《老子》成書的年代,一般都認為是春秋時期,因為它的作者老聃是跟孔子同時代的人。孔子跟老子的交往,不僅僅司馬遷的《史記》的記載,孔子後代孔安國寫的《孔子家語》有記載,儒家典籍《禮記》也有記載。

2、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當中闡明的觀點。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當中就堅持認為,《老子》一書並不是春秋時期的作品,而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馮友蘭從《老子》本身出發,給了三條理由來證明《老子》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其一,孔子之前,沒有私人著述這事,因此,《老子》不能早於《論語》。

其二,《老子》這文體不是問答體,因此,《老子》應當比問答體的《論語》、《孟子》出現的時間要晚。

其三,老子的內容,是簡明的“經”體,可見其為戰國時期的作品。

另外,馮友蘭還從李耳這個人出發進行分析,認為《老子》的作者李耳就是戰國人。

馮友蘭認為,李耳跟老聃不是一個人,並不是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人。這是馮友蘭分析李耳後代譜系之後得出的結論。不僅僅是《史記》把老聃跟李耳的關係搞錯了,《荀子》、《呂氏春秋》、《莊子·天下》都搞錯了。

3、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當中簡明的觀點。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堅持的觀點,跟他在《中國哲學史》當中持有的觀點基本相似,只是沒有那麼肯定了。他說,“老子是什麼時代的人?《老子》這部書是什麼時代的書?這兩個問題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很可能,老子出生於孔子之前,而《老子》這部書是後人依託之作。”

在《中國哲學簡史》裡,馮友蘭根據《老子》當中有不少關於“無名”的討論的內容,把《老子》的成書年代進一步往後推延了。他說,“在我寫《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時,曾提出《老子》一書的著作年代大概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前,現在我認為《老子》一書的著作年代比我以前所設想的更晚,應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後。”

4、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當中闡明的觀點。

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馮友蘭依然堅持《老子》的成書年代在戰國時期。不過,他在闡述理由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了《老子》跟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學術發展的一般的情況和思想鬥爭的情況所作的比較上。

其一,從先秦的一般以學術發展的情況看。在孔子之前“無私人著作之事”。

私人著作是跟著私人講學來的。在私人講學的初期,也還沒有私人的正式著述。他們只是就事論事,發表些意見,不離開具體問題作一般的論著。例如《論語》並不是孔丘的正式著述,不過是學生們記述了他的一部分關於某些問題的講話。

《老子》書是一部正式的私人著作,它不是問答式的語錄,而是作者以簡練的文字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如果說它出在孔丘以前,是不符合上面所說的情況的。

其二,春秋時期的書,都是就一件具體的事發揮議論。

《老子》不是這樣的,書中既沒有提到一件具體的事,也完全沒有人名、地名。書中的思想都是用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和極精練的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書雖簡短而內容豐富。這是哲學發展到一定高度時期的產物。

春秋時期的哲學思想,還沒有發展到這樣的高度,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馮友蘭作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雖然希望自己所擁護的儒家無人能夠超越,但也不得不承認儒家依然深受時代的侷限。這種侷限性逼迫馮友蘭認定《老子》不是老子的作品而只是李耳的作品,並且還只能李耳就是戰國時期的人。

最後,我還是用《史記》有話來作為結論吧:

《孔子韓非列傳》記錄了孔子問禮之後所發的感慨,“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


Pai老子行動


個人覺得老子的眼界和境界,以及對世界的領悟,明顯比孔子高多了,很多東西老子也不願和他說,說了也不懂,兩人不同的地方是老子對治理國家和改變社會現狀並不感興趣,就像看一群小孩子打鬧一樣,隨他們玩唄,而且像國家之間的鬥爭也是太過於複雜以至於反倒不如不故意去幹涉,孔子更像當時的一個熱血青年,看不慣當時天下大亂的樣子,他覺得他追求的道是在人間,是拯救人類,如果什麼都不做,那自己活著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就像他同樣看一群孩子打鬧,非🉐想去搞明白為什麼,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不要斷打架了,老子知道小孩子的天性如此,管也沒用,索性不管,這就是他的道法自然,春夏秋冬斗轉星移,大自然有大自然的運轉規律不用瞎操心,事實上孔子走的是以術救國,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從這個層面來說,百家爭鳴的時候很多都沒有誰對誰錯,孔子也就是其中一家而已,以當時天下變幻莫測的情況,也只是他一廂情願而已,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救的是八萬四千種病,儒家類似其中一種,儒家在另外一個層面也把中國人的血性野性基因給慢慢的給消磨掉了,誤以為長久以來中國人就是好說話,講文明,忍讓的形象。

而且有些東西,不干涉可能比干涉會好,雖然孔子的出發點和救世的行為是值得表揚和欣賞的,但是還是老子一本道德經現在對後世的人影響更大,他是精神引導的大師,也打開了很多人的格局,是無形的導師


每日熱門新聞話題


要單論水平而言,也許老子更高一些,《道德經》高深莫測,至今仍無人能完全悟透,就是孔子見了老子後都稱讚老子“其猶龍邪!"然而這並不說孔子的水平就差了,其實老子與孔子可說都是研究道的,只不過老子更注重於研究道的體,而孔子更注重於研究道的用,因此大家感覺孔子說的要更貼近於社會,自然也就相對淺顯了。要說孔子的思想其實最能直接體現的是在《周易》中。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如詩,書,禮,樂,春秋都是孔子收集後刪取精華而成,唯有易,他是一字未改,而且給了很詳細的詮釋,後世都說這些詮釋是孔子給易經安上了十個翅膀!這些詮釋可以說是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全面的體現,沒有孔子的詮釋《易經》就算能流傳下來估計也是天書般的存在了。只是《周易》的價值後世普通忽略了,所以也讓很多人產生孔子水平不如老子的印象。


聞心禪社


不是一個體系,評價標準不一樣,按入世的標準,孔子的思想影響國人上千年,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至今也在影響國人,譬如每年的‘’國考大軍”;老子是出世,講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天人合一,對醫家,兵家等領域都在發揮重要影響。

孔子入世第一,老子出世第一。




一劍刺破孤獨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孔子跟老子不能以“水平”相比而論。就象兩個學者,一個是研究數學的,一個是研究文學的,放在一起評論誰的水平高與低一樣。老子的“道”是讓人們認識、瞭解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自然環境進行社會活動、生活的“道”。孔子的“儒”是讓人們尊崇“周禮”,約束人的”言行”,進行社會活動生活的。做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良民”!所以說老子、孔子兩個人的”水平”,是不可以相比而論的!


安寧逸人泠石


老子探究道

孔子研習法

墨子執著術

魯班發揚器

彼此互有參照

大概的著眼點基本是這個情況

沒有什麼修為的高下之別

只是意識形態的層級差異

要說層級

老子立足之地最高

道之彰顯必然逐級而下

每下愈況


夢蝶也逍遙


孔子的成就是老子的百倍,不管怎樣說,孔子的學說被社會應用了上千年,為中華歷史文明做出了貢獻。反觀老子,道學初級到社會無法應用的地步,何談成就?人總得講良心,使用過的總是有貢獻,如糟糠之妻,總比那些誇誇其談,沒什麼用的要好得多。


光陽道717


不好比較,比也比不出結果。

為什麼?

一,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2個老師,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他們代表著我們每個人不同時間不同環境的想法。

二,孔子代表著現實主義。他引導我們積極入世,青少年時努力學習各種知識,長大以後為國家社會做事,爭取功名利祿,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

三,老子代表著理想主義。當我們進入中老年之後,或遇到挫折,打擊的時候,我們又想出世,放棄功名利祿的追求,想過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

總之,孔子與老子經常在我們腦袋裡爭吵,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一邊想著想成為像馬雲一樣獲得臣大的成功,一邊又想著星雲(臺灣佛教大師),擺脫物質枷鎖,獲得精神自由自在。


飛飛貓說話


孔子的水平和老子比,這個提法本身就不科學。他們倆人所著理論層面不同,內容不同,理念不同。沒有可比性。老子的理論可上升為哲學的高度,在我看來,老子是後來思想家的鼻祖。東西方的哲學家的理論都沒有超越他的。他對世界的看法是科學的,也是近代科學家的各門科學的理論基礎。而孔子的理論是用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