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是清華北大培養不出人才,而是因為人才在社會上得不到重用,你認為呢?

情與德


所謂人才,是在西方文明體系下的產物,是有嚴格規則規律制約的!東方文化體系下,很難發生符合西方文化體系的人才!這是命運之造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可以發明火藥,但不能造就炸藥,我們可以發生指南針,但不能大航海!這都是文化體系價值觀之規定,有深層次義理的造化!

肇始於歐洲大航海的近現代文明是以徹底解放自我和物慾為大前提的,是徹底的弱肉強食唯我唯利!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化!是以弱者的被奴役敗壞毀滅為代價支持保證強者的權利和享樂為運行法則的!尼采說過一段話很貼切:(其實,人和樹是一樣的,愈想接受高處充足的陽光,愈需把根鬚伸向更加黑暗的地底深處)貴以賤為基,樂以苦為根!是零和遊戲,所以根本法則就是趨利避害弱肉強食!

華夏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斷代之傳統文化,就是說我們還殘留先天道德之種性!如中醫藥理念並實踐家庭觀念等,雖然亦很是萎靡不振!此次疫情雖給中國經濟生活造成很大壓力,但有兩大利好:一是讓國人並世界重新認識到中醫藥的威力,二是使世界覺受到舉國體制的能量!此疫過後,中醫藥理念將復興,以此為契機,先天道德即命運將崩潰後天命運體系,趨向世界大同!新的自然科學體系,將以中國為中心,完成!


陽光明貞


胡扯,清華有幾個畢業後到我們的企業工作的,他上清華的目的就是去什麼哈弗,為自己不段去謀利益,正所謂精緻的利已主義,所以那怕去了什麼哈弗學成後也沒有幾個回來報孝祖國多年對他的培養,而是隻想著自已能過上比較優越的生活,並以此為榮。說穿了這是清華的失敗,是他們不重視道德培養,愛國主義和中華文明、中國製度自信的培養,因此,根源在教育者,學校的主流文化出了問題


太陽也有黒子


你這個問題問得比較模糊。

何謂人才?如何定義?

北大,清華是出了不少人才,出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但也不能就此把全國所有大學一棍子打死。

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都不是清華北大的。能說他們不是人才嗎?

說人才得不到重用,請舉實際例子說明。

中國缺人才,所以重視人才的培養,為此,國家每年花重金聘請國外專家學者來華工作。

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得不到重用的所謂人才,可能是水份太多,無處可用。自詡是人才的人,更多的是自我標榜 ,自我包裝,自我膨脹。


高友德


都是學中文的、政治的、歷史的、政治經濟學的、法律的、經濟的、金融的……,重用你們幹啥??

這些學科,一般大學的學生就足夠了,誰用你們這些心高氣傲,百無一能的人。。

涉工、涉農、涉醫的學生,你北大有嗎?有幾個?這才是我們民族復興需要的。


金文小雅


從這次的抗擊疫情可以看到,鍾南山等頂尖科學家並非北大清華畢業的,他們就是實實在在的國寶級人才!往後對大學的評價和投入,應該主要看看該大學培養的畢業生有幾個是國內院士、幾個是國內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幾個是國內高級領導者?!不能看招了多少外國留學生,更不能看出國留學生人數。總之,看大學給國家貢獻的大小而論,貢獻大的投資大,貢獻小的投資小!不管什麼985、211!這樣,各大學就會鼓勵尖子生留國並設法加大培養,大學之間展開人才培養競爭!


田野15874


天下熙熙,皆為名利,不是社會容不下,是體制容不下,有人不敢說不敢做而已,誤人誤國大有人在,位高權重,想用誰就用誰,門檻高導致人才流失,君不見無知少識的小鮮肉動不動就年薪幾十萬幾百萬,毒害年輕人不說,還成了明星,人家搞科研年薪才多少錢,體制本身沒錯,錯的是執行不到位,錯的是執行人,往上說就是監管不力。


秦樓山


中國有句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裡稱人才可能不太合適,我們就稱之為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吧。

我們先討論下什麼是合格的畢業生。不同的大學對畢業生有自己的標準。耶魯大學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說: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而哈佛認為通識教育(1945年發佈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旨在培養“全人”(Whole Man)。什麼是全人?就是“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的總和。

我覺得他們的標準基本一致,都是以人為本。如果大學畢業生能夠成為一位“好人+正直的公民+有用之人”,那就達到了大學教育的目的。

畢業後的發展前景是與他們的就業平臺以及個人的努力有關,當然還有機遇等因素。有進取心的,可能選擇繼續深造,想安頓下來的就進入體制內(公務員、央企和學校)享受福利和生活。

在平臺上得不到重用這個說法是雙向的,一方面說畢業生想安頓下來不想太累,另一方面說,要想有突出的業績,主要看人的素質和業務能力,特別是業務能力必須是在崗位上才能鍛煉出來的。如果新人倚仗自己是名校來的,或者是屬於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自然得不到重用。

清華北大在哪些方面有優勢呢?

除了擁有中國大陸最優秀的考生資源以及學校比較有名氣外,還真看不出有其他優勢。因為真正的高技術多是被企業掌握著,並非在高校。技術和能力,不是在大學裡可以學到的。大學裡頂多就是個基礎知識+自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這樣講,多數人不理解,現在華為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範例。

目前的高等教育也在與時俱進,南方科技大學和西湖大學都是在這方面做有益的嘗試。但是不管怎樣,教育主要是培養一個完人,在能力方面就是入門,以後的發展和修行要靠個人在工作平臺上的修行和能力的發揮。


深藍ME


人們對人才的摡念出現了誤差,清華北大出來的學子們,離人才二字還差得很遠了,只有經過社會不斷的磨鍊,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成為人才的不僅是清華北大,年輕人無論是在那個學校畢業,都有可能成為人才,因為人才是從社會實踐中出來的,而不是從清華北大畢業出來的。


無所謂213478592


指鹿為馬的趙高重用了誰?皇帝的新裝故事裡,滿嘴謊言的大臣成為了紅人。口口聲聲皇上鴻福的太監李蓮英成為了慈禧的寵臣。大躍進時代,知識分子成為了牛鬼蛇神,斷送了無數科學家的生命。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毀掉了百家齊鳴。無數事例說明,我們應該吸取教訓,不再覆轍倒退之路!


星星凌空


辯證的分析,人才是能培養出來的,社會不重視人才也是事實。由於我國的用人制度還存在一定的欠公平的競爭機制,有任人唯親的,有靠關係走後門的,有靠金錢開道的,還有靠論資排輩的,往往一些普通人才很難得不到重用。當然一些頂尖高的尖端人才還是能得到重用的!因為那些關係戶無法挑起高端科學技術的重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