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5講 先知書 阿摩司書

第十五講 先知書-阿摩司書

一. 先知書簡介

1. 按時期分

1) 亞速危機時期:南北兩國並存,在北部先知書有阿摩司書和何西阿書,南部有以賽亞書和彌迦書

2) 巴比倫危機時期:北方王國已滅亡,亞述在公元前612年滅亡。那鴻書講述亞述滅亡,公元前7世紀末到公元前6世紀初,猶大國滅亡,那時先知書有耶利米書和哈巴谷書

3) 流放時期:以西結書

4) 後流放時期或重建時期: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約珥書,瑪拉基書

2. 按篇幅分

1) 3個長篇: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每個長篇對應一個歷史時期與3個危機有關

2) 其他都是短篇,俄巴底亞書最短

3. 長久以來學者們都在爭論這些古典文學預言先知在多大程度上回溯到以色列悠久的傳統或構建了後來被視為長期的以色列傳統的標準。考夫曼視這些先知為契約標準的承擔者,他的觀點裡先知是保守的,但出於同樣的原因,他認為新的預言構想了以色列人早期沒有設想的觀點,因此也是激進的,他稱他們為激進的保守派或保守的激進派。

1) 由於預言中一些內容的激進本質,預言有時相當誇張,有很多戲劇化意象,戲劇化特點,他們聲討懲戒人們,最終常被嘲笑或迫害,最後這個國家終將在古老神聖遺產中銘記他們的話,預言在不斷變換的政治和宗教現實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我們已經講過

申命記派歷史觀以及他們是如何闡釋公元前722-前586年的歷史災難,這使得以色列人能夠接受失敗的現實而非在同時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以色列的災難並不是證明上帝不是歷史上至尊的主,或者說上帝是背信棄義的,拋棄了契約和他的人民,正相反,失敗和流放說明上帝作為全宇宙的上帝,可以將其他國家當作工具,以對他的人民進行審判,這終究是一個忠誠的行為,是對他契約的忠誠,因為契約裡承諾對人的罪行(偶像崇拜)進行懲罰。

3) 古典文學預言的3個長篇12個短篇,都是遵行這個基本推力來解釋事件的,他們一致將戰敗與流放看作證據而非對上帝宇宙統治權的反駁,他們認同是上帝對罪惡的懲罰,但這與申命記派學者在2個重要方面產生分歧:a. 對原罪sin的識別,先知認為,不光是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應該受罰; b. 對於未來的復興和榮耀的重點不同,這一信息在申命記史料中並未出現

4. 每一本先知書都按2個原則來安排:篇幅大小和年表先後。一開始3本都很長,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是按年表3個危機順序排列。然後是短先知書,基本按篇幅排列順序。在古代這種按篇幅長短排序的方式很常見,而我們

上課不按聖經書上的順序,我們按時間順序來講

二. 阿摩司書簡介

1. 阿摩司書是在一段相對較穩定的時間段進行的講道,發生在公元前750年耶羅波安2世統治時期,這個時期亞述的威脅還沒有那麼明顯,很多段落顯示阿摩司是一個普通的牧羊人,來自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因此他來自南方國,去北方國預言,除了他是一個牧羊人的說法,他更可能是一個相當富裕的人,有大量土地和牲畜而且受過良好的教育,北方人都驚訝於他的口才和智慧,但他們不喜歡他講的內容所以最終他被迫回到南方國

2. 本書結構上分成4個部分

1) 第1,2章 關於厄運的簡短神諭

2) 第3-6章:一系列的3個短神諭,關於撒瑪利亞女人,關於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富人,關於整個以色列的

3) 第7-9章 5個幻象,被後人詮釋了,是大審判的幻象,蝗蟲,火,建築時用的鉛垂線,一籃水果,上帝站在伯特利聖壇旁,另外還有一些小篇幅是阿摩司和伯特利祭司的衝突,這個祭司控告他叛國罪

4) 結語

三. 先知書的文學特點

我們選擇阿摩司書作為講解先知書的開始是非常合適的,因為他包含了古典文學先知書的典型特徵

1. 編者註釋。在阿摩司書中有以第三人稱寫的註釋,在開頭最常見,是一種介紹,基本上所有的先知書都有這樣的介紹,點明地點,先知,時間等。也有一些先知書是以第一人稱以先知的口吻寫作,寫他自己的經歷。用第三人稱,我們猜想可能是先知自己寫的,也有可能是他們的門徒或者其他人負責蒐集先知的神諭然後寫成文章,如阿摩司書第7章,描述阿摩司和伯特利祭司辯論,因此全書有口頭陳述,有識別段落,有描述性段落

2. 先知書是各種材料的彙編,這些材料被蒐集,改編,補充。先知的神諭,經過一段時間被呈現,明顯被保存編訂了,也許是被先知本人,也有可能是被他的弟子。我們知道先知書寫下來後也輸入其他古近東社會,比如亞述,這些是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的本質使他不按時間順序來的原因,這是為什麼有時理解這些預言這麼困難。因為先知或其弟子或編輯會按文學原則合併或並列神諭,比如有一些導詞,某個神諭在最後一句或最後一行會有一個特別的詞作結尾,緊接著的第二個神諭在開始時會重複這個詞,這樣前後2篇就從文學角度被串聯起來。阿摩司書3:2“you alone have I know of all the families of the earth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這是這段神諭的總結性句子,其中know是關鍵導詞,下一句是“Do two people walk together unless they know each other 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這就指出了前後2個神諭的並列性。先知書從文學性而非實質內容或時間年表排列, 這和之前的如約書亞書到列王紀按時間順序排列是非常不同的

3. 一個有意思的懷疑是先知書多大程度上保存了先知的真實預言,當然阿摩司書不可能記錄阿摩司的每一句話,

先知書被修改補充,人們想象先知的話具有持久的意義。預言被增補因為人們確信其具有持久的意義,這也是學者認為阿摩司第2章能預言猶大國滅亡的原因。阿摩司生活在公元前750年,這段內容是在猶大國滅亡後被加進阿摩司書中的,我們在一些先知書裡看到的修改和增補,有些是很明顯且混亂的。有很多例子,一個先知的話語未經修改沒有與時俱進,從而導致先知的語言與後來發生的事不一致,這種先知語言和實際情況不符的情況說明了想要保持忠實先知原話的傾向,因此我們可以見到2種傾向,一種是忠實保存原話,一種是對先知預言進行增補

4. “the call 召喚:。這對大多數先知來說很常見,這是由於被上帝召喚而獲得的權威以宣告他的預言。我們之前講過先知預言,這裡先知的概念是被上帝派來傳遞消息的使者,而非受客戶委託去發現上帝在想什麼的那種先知。召喚的不可抗拒性是這種段落的特徵,阿摩司書3:7-8有詳細說明,在引用了一系列說明不可抗拒原因的諺語和影響後,阿摩司說”網羅若無所得豈能從地上翻起呢“”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主耶和華髮命,誰能不說預言呢“

5. 先知書大量使用了隱喻,阿摩司用2種隱喻來描述他的語言:言辭和幻象

1) 很多預言的神諭將會用這樣的句子講出來”耶和華和某某先知說了一些話“。上帝好像直接用人類語言對先知講話,然後再被複述或轉述給聽眾,這是一種隱喻,上帝與先知交流溝通,先知再將信息傳遞給大眾。

2) 除了傾聽上帝,阿摩司和其他先知也“看”。神諭也通過與觀察和幻象相關的詞表達,因此seer觀察家也是先知的指代詞,阿摩司看到各種幻象,在第7,8,9裡有5個幻象,這些幻象可能是上帝說的話,上帝乾的事,也可能是普通的事物或事件,具有象徵意義:

a. 蝗災, 在交了屬於國王的農作物稅後發生,消耗了農作物

b. 火焰,消耗著地下水給地球土壤帶來威脅

c. 鉛垂線,用於建築房子的工具,這是上帝毀滅寺廟中朝拜者的幻象

d. 一籃夏天的水果, 希伯來語夏天的水果是kayits,這是個雙關語,代表結束,象徵以色列的結束

e. 上帝站在伯特利聖壇旁

6. 先知書運用了各種文學形式,最平凡的形式是多次出現的與國家對立的神諭,這在阿摩司書和3個長篇先知書裡都有。

a. 阿摩司1,2章裡包含了7個猛烈反對國家的神諭,7條中有6條是直接反對周邊國家的,嚴厲譴責了在以色列人和非以色列人的戰爭中,他們對其他人的不人性對待。作為對他們戰爭中所犯罪行的懲罰,聖火將摧毀他們的宮殿和防禦工事。

b. 然後是一個扭轉,在前6 個譴責別國在戰爭中的暴行後,阿摩司轉向本國人,他說同樣的神力會降臨在耶和華子民身上,因為即使在和平時期他們也犯下同樣的罪行。第7是最高的神諭,宣佈上帝的憤怒也會直接作用與以色列

c. 這是一個不受歡迎不受期待的公告,可以看到阿摩司的技巧,先是譴責敵人,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聽眾相信,然後扭轉到以色列,這裡以色列是個模稜兩可的詞,不清楚是指北方國還是包含南北兩國。

d. 在阿摩司中另一個是反對猶大國的神諭,這在第2章有2行,很多人認為是後來的編輯加進去的,首先是因為他用很標準的申命記派形式寫作,另外如果我們剔除這個神諭,我們就有一個很標準的6+1文學模式神諭,6個反對別國,一個反對以色列。這種模式在聖經詩歌篇中多見,而先知書是用更高級的詩歌篇形式寫成。這和在阿摩司中看到的另一形式3+1相關,6+1是它的翻倍。

7. 其他的文學形式和模式:

a. 讚美詩,歌曲,哀悼。尤其是對以色列滅亡的哀悼好像滅亡已成事實。

b. 箴言,當先知引用箴言時,會將其轉換為人們能接受的意思,會將舊箴言用於新情境中,賦予新的意思,讓讀者感到震驚。阿摩司書3-8裡有很多箴言。

c. 另一個重要形式是riv,指的是訴訟,尤其是契約訴訟

。很多先知書都提到上帝對人民提起訴訟的段落,指控他們違背了契約。在這些段落中,貫穿著法律隱喻,針對以色列成為作證人或目擊者“以色列能為自己辯護嗎?”這個模式在約伯記也有

8. 先知預言類文集運用了以色列文學傳統上所有出現的文學形式,給予作品豐富多樣的質感

四. 先知書的主題

阿摩司書從文學角度看是個典範,從主題和內容上也是典範,阿摩司書明確表達的主題響徹整個預言先知文學中,有些主題會有變化,但基本主題不變。

1. 古典先知文學最明顯和強烈的特徵是譴責道德衰退和當時的社會不公。阿摩司批判這個國家出現的罪孽,他批評所有的人,中產階級,政府,國王,神職人員。他們都被一種膚淺的虔誠所困擾,契約的概念規定了一種與耶和華的特殊關係,不僅和耶和華,也存在於與其他人類之間,二者是相互聯繫的,為以色列窮苦人著想是接近上帝的標誌,二者是緊密纏繞互相聯繫的,

阿摩司譴責富人和權貴對待窮人的方式

a. 4:1-13運用了戲劇化的修辭方法“你們住撒瑪利亞山如巴珊母牛的啊,當聽我的話嗎,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吧!主耶和華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說,日子快到,人必用鉤子將你們鉤去,用魚鉤將你們餘剩的鉤去,你們個人必從破口直行前行,投入哈門(廢物堆)”。這裡運用了完美的雙關語,富裕的撒瑪利亞女子被喻為巴珊母牛,在迦南文學中指貴族,甚至迦南神也可用牛,綿羊來比喻,這在當時是稱頌性詞語,因此這個雙關語是奉承她們,但巧妙之處是先知說這些人最後會胖的像肥牛一樣,成為肉食店的肉腐爛後被用鉤子扔進垃圾堆,開首的奉承引向最後可怕的結局。

b. 6:1, 4:7是另一個對那些生活富裕無憂而又忽略窮人的人的一個打擊,在描寫了之前富裕生活後,最後寫這些人“必在被擄的人中首先被擄,舒身的人荒宴之樂必消滅了”他們是首先被流放的人,考古發現出撒瑪利亞的象牙裝飾傢俱,和這段中貴族躺在象牙床上描寫相符。

c. 道德衰退,貪婪,上層階級的放縱都直接導致了社會不公,這些激怒了上帝8:4-6,這裡用極端公式化和高度誇張描寫富人對窮人的盤剝,當讀者撕開修辭,會看到被譴責的罪行並非謀殺,強暴和暴力,而是違背社會道德,這裡所譴責的罪行是在各個社會各個領域都普遍存在的,完全不被上帝認同,因而激怒上帝毀滅國家的罪行我們每天都能在身邊看到,如收受賄賂,缺斤少兩,對窮人缺乏善心,對困境中的欠債人冷漠

2. 道德至上。道德不僅是與文化或宗教義務同等重要的義務,道德也許比宗教更為重要。上帝對以色列的要求是美德而非宗教儀式。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先知們對祭祀的不同態度,有的反對國家祭祀,有的贊成。在祭祀態度上他們觀點不同,但對美德的觀點是一致的。

a. 5:21-24 “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惟願公平如江河滔滔“。這是

對空洞虔誠的抨擊,實質無意義獻祭儀式甚至會帶來社會不公,這是先知書不斷重複強調的主題。

b. 阿摩司和其他先知都認為,不公是對上帝的冒瀆,契約的理想是最重要的,這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契約的標準承擔者,迴歸到契約義務上。沒有契約理想,祭儀的實施和義務只是一場鬧劇,這並不是說如果以色列堅持盟約,他們將被拒絕,因此對於祭儀的反對取決於對祭儀表演的諷刺,先知將其描畫成毫無意義的,是對倫理或社會正義的漠不關心。內在文化衝突確實經常包含對對手信仰和行為的諷刺和嘲笑,一些先知對祭儀的反對非常激烈,這個觀點在阿摩司書裡並未完全形成,在其他先知書裡我們會看到有的先知非常激進,不僅反對空洞的祭儀,甚至對正直的人進行的恰當的祭祀,也覺得對上帝是無價值的。

c.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觀點我們在P材料中都接觸到了。P材料早已接近這個觀點或建立這個觀點,既祭儀是神恩的表達而非神的需要。對上帝來說並沒有實際價值和意義,並不影響他的活力,它作為一種禮儀送給人類,以吸引和保持上帝在社會里的存在,為那些暫時性的使人和上帝分離的不潔行為贖罪。

d. 在P材料中,我們已經看到一個祭儀對於社會和人類的作用的複雜概念,因此道德至上的先知預言學說,是對其他祭祀行為祭儀帶來的自動功效的普遍受歡迎的觀點的對立回應。學者認為先知書將美德提升到一個絕對宗教價值的等級,因為他們認為美德是本質上神聖的,上帝的本質是他的道德本性,道德屬性是上帝的本質,上帝要求人類正直公平,有憐憫心,實際上他自己是這樣的,有道德的人被隱喻為分享了神性,這是一種頌揚。不是在生前或者甚至死後成為神,而是一個人通過努力模仿上帝的道德而成為神,這又是對神的模仿概念。

五. 先知和申命記派的不同

1. 歷史觀

a. 先知們特殊的歷史觀,對公元前722-公元前586年間災難的解釋,這是一種以他們的道德觀為中心的解釋,先知們堅持認為道德是國家歷史的決定因素,以色列接受與上帝締約為他帶來了宗教和道德上的要求。

b. 在申命記派學者看來,某一項罪對這個國家由決定性的作用,就是偶像崇拜,尤其是王家的偶像崇拜。申命記派呈現了2個王國的悲劇歷史,從本質上來說是偶像崇拜最終得到了懲罰,這個過程不斷循環最終導致滅國。在申命記派眼中,當然那些道德罪孽和其他宗教罪孽都應受到懲罰,但只有崇拜別神導致了滅國和流亡,這個觀點在列王紀下17中已經闡釋了。

c. 古典先知的觀點有所不同,以色列歷史由道德因素決定,不僅是宗教因素。國家因別神偶像崇拜和道德淪喪而受懲罰,當然這2者是不可分的。但先知更強調道德因素。上帝因重大道德罪行如謀殺或暴力給一個國家或一代人降厄運,大洪水,索多瑪和蛾摩拉城的毀滅就是如此,但先知聲稱國家遭厄運是因普通的錯誤,如受賄,缺斤少兩,這是先知和申命記派闡釋國家歷史的第一個不同。對於先知,國家的毀滅是因對罪的懲罰, 而不只是別神崇拜這個罪,因為罪行無論大小都違背了以色列人籤的約

d. 先知們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迴歸到以色列傳統,以及契約關係,這些傳統認為以色列的救贖和選舉需要道德義務,這其中有多少是先知們產生的觀點,這些是學者們一直爭論的問題。我只想強調以色列宗教中的道德至上觀點,至少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先知時期既阿摩司的公元前8世紀,甚至可能更早,這當然不是流放時期才出現的,也不是申命記派歷史學家發明的

2. 先知們將他們災難和厄運信息與希望和安慰信息配對,這在申命記派是沒有的

a. 古典先知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們給予以色列舊的末世論(世界末日)的觀點注入新的內容。Eschatology末世論意味著結束。先知警告說除非人們改變,否則就會收到應有的懲罰。

b. 人們很愚蠢急切地期待著廣為人知的耶和華日the Day of Yahweh,或上帝日the Day of the Lord。 當時普遍認為在未來的某個場合上帝會戲劇化地干預世界事務,且是代表以色列這麼做的,以色列會戰勝敵人,敵人受到懲罰,以色列會恢復以前的富饒榮耀。人們認為上帝日是個了不起的日子,是以色列勝利的日子,是對敵人復仇的日子

c. 但先知卻有另外的觀點。阿摩司書5:18,29裡,講到人們多麼渴望耶和華日,但先知說如果人們不改變,上帝日不是人們期望的那樣,而是黑暗日,充滿了厄運,上帝會讓他的子民償還,這是另一個先知想要顛覆的傳統觀點,將人們普遍認為的上帝日是國家勝利日轉化成國家審判日。”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景況好像人躲避獅子又遇見熊,好像進房屋以手靠牆,就被蛇咬,耶和華的日子,不是黑暗沒有光明嗎?不是幽暗毫無光輝嗎?“

d. 這個概念核心是耶和華日成為審判日。在先知之前或沒多久之前的觀點裡,是上帝通過審判來控制別的國家從而懲罰他們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但先知們挑戰這一觀點,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特別陳述,上帝當然是歷史的神,他關心所有的國家不僅僅是以色列,但他干涉別國並不擴展到使他們臣服於以色列。如果有必要,如果是以色列應得的,上帝會扶持一個國家以對抗以色列。所以阿摩司最後宣告這個國家的滅亡

e. 如何解釋契約,難道契約不是特權或安全的保障嗎?契約的基本作用是給國家約束一個行為規範,違反就會遭到嚴厲懲罰。阿摩司書9:7-8,阿摩司給出一個讓人吃驚的宣告,在上帝眼中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並無區別,他可以高抬以色列,也同樣能貶低他,”耶和華說,以色列人哪,我豈不看你們如古實人嗎?我豈不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領非利士人出迦斐託,領亞蘭人出吉珥嗎?主耶和華的眼目察看這有罪的國,必將這國從地上滅絕,卻不將雅各家滅絕淨盡“。

f. 這是非常嚴厲的話,阿摩司生活在公元前750年一個相對和平繁榮的年代,人們信心倍增,覺得上帝與他們同在,他們不會面臨即將到來的或明顯的危險。阿摩司認為拋開這些外表的繁榮,人們因在社會上所犯的罪,對契約義務的不忠,正在使國家走向滅亡的下坡路。也許因為當時的樂觀主義,阿摩司不得不強調厄運,因為他的書十分令人沮喪。後來的先知,因為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處在更加絕望的時代背景下,他們說的話就會更加安慰和充滿希望。

g. 阿摩司的目的是改革或者對國家的重新定位,他試圖叫醒以色列人改革是必須的。阿摩司書5:14-15 “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這樣,耶和華萬軍之神必照你們所說的,與你們同在。要惡惡好善,在城門口秉公行義,或者耶和華萬軍之神向約瑟的餘民施恩“。”或者“這個詞很重要,很能代表阿摩司的宿命論。這本書是非常宿命論的,阿摩司的主題就是:懲罰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相信書的最後幾條內容9:8-15是後來編者加進去的內容,他是一個結語,為了減輕文中宿命論的悲觀主義。因為這幾條裡,阿摩司徹底改變了。9:8前半部完全是毀滅性的審判”必將這國從地上滅絕“,但後半部分卻說”卻不將雅各家滅絕淨盡“。似乎編者已經限制了最後這個厄運的神諭。”我必出令,將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國中,好像用篩子篩谷,連一粒也不落在地上,我民中的一切罪人說,災禍必追不上我們,也迎不著我們,他們必死在刀下“。

h. 最後關於以色列未來複興,使上帝對以色列的懲罰並不是故事的終了,只是過程中的一步,痛苦和懲罰服務於一個目的,清楚渣滓,磨練以色列,人們將被篩選,罪人受到懲罰,正直的人被剩下,可以存活,在適當的時候國家復興。

六. 總結

阿摩司書是是先知為解決北方王國的具體情況而給出的一系列神諭,他包含了一些補充內容,以反映後來編者的觀點,阿摩司的觀點是罪惡會被上帝懲罰,而且是全國範圍的,國家會滅亡,當北方滅國,人們認為阿摩司的預言實現了。亞述是上帝懲罰以色列的工具,他的話在猶大國保存下來,猶大滅亡後,後來的編者加了一些話,以反映這個事實,最明顯的反對猶大國的神諭是2:4-5合結語9:8後半部和9:15,很明確的提到南方國的滅亡。”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表明了大衛王權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