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妻子因為穿得太漂亮被曹操賜死,曹操為何不考慮曹植的感受?

街角在-等待


曹植的妻子崔氏衣著華麗被曹操賜死,這事說起來是有些過分。崔氏雖有過錯,但罪不至死。

那為何曹操一定要賜死崔氏,為何沒有考慮曹植的感受呢?

《魏晉世語》記載:

曹植妻子崔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崔琰兄長之女。崔氏的衣裝過於華美,曹操登臺看到後,認為她違反了穿著華麗的禁令,回家後崔氏就被賜死了。

豹眼一向認為,曹操殺人一定需要一個理由,也就是一個藉口。但曹操殺人絕不會考慮對錯,只考慮政治利益。

曹操主張節儉,多次下令倡導簡樸,自己也是粗衣布鞋,不著華麗的服飾。但絕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把崔氏賜死。而且,曹植與崔氏的感情很好,曹操一定會考慮曹植的感受。一般情況下,訓導一下也就是了。

曹操主張法治,治國、治軍都嚴厲法紀。曹操自己也曾經因為坐騎踐踏了田苗,以發代首,接受懲罰。這不能僅僅看作曹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曹操執行法紀是非常嚴格的。

但曹操絕不是一根筋,許多情況下是善於變通的。

就拿生活愛好來說吧:

荀彧喜歡薰香,他坐過的地方,三天之後還能聞到香氣。在當時,薰香可是很名貴的奢侈品。荀彧可不管你曹操節儉不節儉,照用不誤。就荀彧的身份,是完全有能力消費這樣的奢侈品,曹操並沒有對荀彧有任何的限制。這與崔氏穿著華麗的衣服非常相似,就曹植的地位,崔氏完全可以享受華麗的衣著。曹操提倡節儉,但並沒有下令說,衣著華麗就必須處死。否則,做人還有啥樂趣可言,曹操不至於如此不通人情。

再看看曹操如何對待郭嘉。

曹操軍紀很嚴,由陳群負責專門督察官員的日常行為。由於郭嘉不拘小節,經常違反軍紀,陳群多次向曹操打郭嘉的小報告。曹操讚賞了陳群的行為,並鼓勵他嚴格執法,但對郭嘉卻不聞不問,任其所為,從不處罰。這就說明,曹操的法治,是看人下菜碟,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本來曹操對曹植非常喜愛,但由於立儲之事疏遠了他。但考慮到崔氏與曹植感情很深,曹操應該在這件事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符合人情,也符合曹操的個性。

但曹操卻絕情的下令賜死崔氏,這好比是在曹植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究其原因,還是曹操不以對錯殺人,而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清河崔氏,那是世家豪強,勢力很大。崔氏的叔父崔琰曾擔任曹魏尚書,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後來因為“辭色不遜”而被下獄,是歷史公認的冤案。

辭色不遜,就是說話不很客氣,冒犯了曹操。這個情況是有過失,但不至於下獄吧。

一般認為崔氏之死,就是受到叔父崔琰一案的牽連。其實,牽連不牽連沒有多少意義,事實就是,曹操意圖打擊崔氏家族的豪強勢力。也可以說,崔琰是受到崔氏的牽連,總歸是一回事。

曹操一向主張打擊地方豪強,重用寒門士族。作為豪強世族的崔氏家族,是在打擊範圍之內的。特別是,在曹操立儲的問題上,清河崔氏是站在曹植一邊的。

在曹丕被確定為繼承人之後,支持曹植的勢力必須要打擊,清除曹丕繼位後的障礙。

就當時曹操的政策,即便是支持曹丕的豪強實力,也需要適度的打擊,避免豪強挾持曹魏政權的隱患,何況是公開反對曹丕的豪強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清河崔氏,在劫難逃。崔氏即便不是穿著華麗,也有足夠的藉口除掉。

這就是崔氏被賜死的根本原因,曹操在政治利益上,絕對不會考慮任何人的感受。

曹操是一個詩人,作起詩來,激情澎湃。但詩作完了,就恢復了政治家的理性,絕不會以情感處理政事、家事,只以政治利益決定取捨。

這也是作為政治家的曹操,不得已而為之。


豹眼看歷史


曹植的妻子崔氏是崔琰哥哥的大女兒,由於身上的衣服過於華麗,被公公曹操看見了。曹操就認為兒媳婦違反了 禁令,待崔氏回到家裡,就賜死了她。

曹植妻子崔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崔琰兄長之女。崔氏的衣裝過於華美,曹操登臺看到後,認為她違反了穿著華麗的禁令,回家後崔氏就被賜死了。《魏晉世語》

曹操是政治家,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主。他殺人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如他滅了呂伯奢一家,就沒有考慮過陳宮的感受。但,他殺人有自己的理由,要有一個藉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往往一個舉措就能伏尺數萬,流血成河。縱是如此,他也有了正當說辭與理由。所以,曹操殺人絕不會考慮對錯,只考慮政治利益,只考慮殺人有理。

三國演義尊劉貶操太明顯了,把個文武雙全的曹丞相弄得面目全非了。其實,曹操自身品格不無可取之處。他主張節儉,執政後厲行簡樸,他自己也率先當了典範,平日也是粗衣布鞋,非重要場合,很少著華麗的服飾。曹操主張法治,在治軍方面有獨到之處。有一次,曹操自己因為坐騎受驚,踐踏了莊稼,他竟然要為此自裁。後在部屬勸說下才以發代首,懲罰自己。沒有說一不二、嚴以律己的作風,是很難成為軍事統帥的。

但曹操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從來不鑽牛角尖,從來沒有一根筋,他善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人物具體對待。在許多情況下他是善於變通的。足智多謀的荀彧喜歡薰香,傳說凡他坐過的位置,三天之後還能聞到餘香。而當時,薰香是奢侈品,屬名貴緊缺物資。但以荀彧的地位 ,是有經濟能力消費這樣的高檔物品的,知人善任的曹操並沒有限制荀彧的使用。

曹操軍中由陳群專門負責督察官員的日常行為。郭嘉智慧超群。但他不拘小節,時有違反軍紀行為。陳群多次向曹操彙報過。曹操表揚了陳群,又鼓勵他繼續嚴格執法,但對郭嘉卻沒有苛責過,還是任其所為,從沒處罰他。


所以,曹操的法治,是以大局需要為出發點,他並不生搬硬套,對人對事也沒有千篇一律。

曹操是很愛兒子曹植的,但由於立儲是軍國大事,不能兒女情長。所以,後來疏遠了他。曹丞相也知道崔氏與曹植感情很深,正常做法:他應該對兒媳著盛裝一事上視而不見,顧慮愛子曹植的心情才對,為什麼背道而馳,絕情地賜死了兒媳崔氏呢?這無異於給敏感心細的曹植還沒有癒合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啊。

說來話長,這個兒媳的孃家為清河崔氏,屬世家豪強。崔氏的叔父崔琰曾擔任曹魏時期的尚書,曾經得到過曹操的信任。後因為“辭色不遜”而被下獄。因為說話直率,沒有謙卑樣就冒犯了曹操,如是下獄了。想來,有點蹊蹺吧,但這是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曹丞相才小題大作,辦了崔琰。


崔氏之死,就是受到叔父崔琰一案的牽連。並藉此打擊崔氏家族的勢力。曹操一向主張抑制地方豪強,重用寒門士族。顯而易見地,這崔氏家族,是在他的打擊範圍之內。還應該注意的是,在立儲的問題上,作為名門望族的清河崔氏是站在曹植一邊的。

曹丞相明白 ,確立了接班人,就要清除接班人曹丕繼位後的障礙。由於清河崔氏在立儲問題上的立場,導致了他們的在劫難逃。政治從來就是不流血的戰爭!崔氏穿著華麗被除掉只是個藉口罷了!曹丞相一生不易。請理解!


希望星晨58298869


曹操殺曹植的媳婦,其實是為了曹丕。



在《魏晉新語》中的確有這個記載。但是,一代梟雄的曹操怎麼會因為這點小事就賜死兒媳婦呢?諸位:這裡面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一、曹植失寵是主要原因。

曹植博覽群書,機敏過人,無論曹操隨機提問哪方面的問題,曹植都能對答如流。並且曹植不講吃穿,很節儉。

曹操覺得曹植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很是喜歡!

建安十五年,曹植一揮而就的《登臺賦》,讓曹操認定在所有的兒子中,只有曹植才能成就偉業。

於是曹操就把統一霸業的希望都寄託在了曹植的身上。



曹植也的確爭氣。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20歲的曹植主動請纓,懷著一腔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曹操一路西征。

經過一年苦戰,西部終得一統,曹植被封為臨淄侯。

然而,曹植卻接連做出幾件荒唐事,令曹操對他大失所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一天,眼見父親不在家,曹植便鬆懈了下來。

他喝醉了,開著公車出去浪了一圈,但他浪錯了地方。

司馬門,只有帝王才能打開。曹操規定,誰私自開,砍頭!

平時給曹植一堆膽,他也不敢開。但這次他醉了,天老大,他老二。儘管侍從苦苦相勸,他還是打開了司馬門。

不光打開了,他還駕著公車在只有帝王才能走的路上兜了風,一直闖到金門。

曹操處死了掌管公車的官員,對曹植也開始失望。當年十月,曹操立曹丕為世子。


兩年後,曹仁被關羽圍困,向曹操求救待援。

曹操派曹植去救曹仁。曹植心想:你立曹丕為世子,卻讓我出征,不去,不去。

曹植不但沒去救人,因為心煩,又喝醉了。從此曹操對曹植徹底失望。

有人可能會問:曹操肚量也太小了吧,你對曹植失望,殺人家媳婦幹啥?

他不是小氣,殺曹植媳婦是為了曹丕。

二、賜死曹植的媳婦是為了打壓其勢力。

曹植有兩個媳婦,一個崔氏,一個謝氏。被殺的是崔氏,謝氏是後娶的。謝氏活到八十多歲,一氣活到晉朝。

崔氏的親叔叔崔琰是名門望族,家族勢力很大,曾任曹魏尚書。

曹操找崔琰給曹植提親,目的是為給曹植培植勢力,日後鞏固江山。

後來曹植失寵,曹操便找藉口把崔琰給殺了,後來大家才知道這是冤案,是曹操為曹丕排除異己。

至於殺崔氏,是受崔琰的牽連,也是為了打壓曹植。

自古王儲之爭都是刀光劍影,得之得天下,失之變魚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啥稀奇。不爭就是個死,沒法子。如果曹植也爭一爭,也許歷史就會重演。


小熙為人人


在帝王時代女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女人如衣服,老婆殺死了,還可以在娶幾個。

曹操殺死曹植老婆崔氏的理由就是因為她穿的太漂亮了,違背了曹操的家規,家規規定不準奢華,曹操自己都是認真遵守,而曹植的老婆卻不遵守家規,曹操擔心兒子被這個老婆影響壞了,擔心兒子貪圖享受不思進取,頹廢下去,就狠心賜死了她。

曹操一生殺人無數,為了自己的利益,誰都可以殺死。

比如,曹操有一次遠征,由於糧草不夠出現了問題,曹操就下令減少供應,由於糧草減少供應差一點鬧出來兵變,這時候曹操就就殺了糧草官員,穩定軍心。就說是糧草官員克糧草。

通過幾個案例說明,曹操執政期間隨意殺人, 也是不講什麼道理的,帝王就是帝王,伴君如伴虎,生死就是一句話的事 ,咱們就不要給她們找真理啦!



居安思危164299745


曹操,是曹魏的奠基者,其不僅在文治武功上有著不俗的成就,在文學上更是有著非凡的造詣。曹操一生中,有25個兒子。對於曹植這個第三子,曹操在早期的時候對他十分的疼愛,但是,隨著曹植在不羈的行為上越走越遠,特別是在繼承人選的期間,曹操逐漸開始對他疏遠了。

在歷史上,曹操曾經賜死了曹植的妻子崔氏。可是,對於曹操的這一行為,曹植為何沒有過多的言語,曹操真的不考慮曹植的感受嘛?

依法辦事,諸侯之子也不例外

曹操建立起的曹魏,就是以法律為根基,其本人也是以王法從事著稱。從他在洛陽為北部尉的時候,就申明禁令,以五色棒開始展露頭角,使得當時京師無有敢犯者。

在後來勢力不斷擴大的時候,曹操也一直在完善漢律。而且,對於漢律的內容和準則,曹操一直是從自己身邊開始做起的。譬如,在一次行軍打仗的時候,曹操率軍開拔經過一處農田之時,就因為馬踏農田,踩壞了田裡的莊稼,曹操就以發代首,向眾人表示了他對自己行為的懲罰。

不要以為割點發須就是一件小事,在古代,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割了發須,宛如是不尊重父母,不愛戴自己的父母。這種行為,是受到世人的謾罵的。所以,曹操能夠以發代首,足以看出他對法律的看重和言行格一。

曹植,雖然是曹操的兒子。但是,自幼在父親的教導和行為影響下,他對漢律的尊重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在這種情況下,崔氏不顧曹操崇尚節儉的命令,私自穿著華麗的衣服,並且用其來展現給眾人。這種行為就是一種逾越,就是對法律的不尊重,也是對曹操的一種藐視。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因為這個原因而對崔氏進行懲罰,作為同樣深受漢律影響的曹植,根本不可能會反對曹操。

曹操的霸道行為,不容許作為兒子的曹植進行反抗

雖然曹植在一定程度上深得曹操的喜愛,而曹操也一直對曹植的文學上的造詣多次公開的表示讚賞。

但是,這一切都無法避免曹操霸道的性格。曹操的霸道性格,不僅是表現在行軍打仗上,還表現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對於每個兒子,曹操作為一名父親,都是以嚴厲的形象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因為這嚴厲的形象,使得曹操的這些兒子都不太敢反駁自己父親的命令。反而對於曹操的要求,這些兒子都會盡可能的達到曹操的預想目的,竭盡全力的不讓曹操失望。這不僅是因為作為兒子,對於父親的一種尊重表現;更是因為在繼承人選上的一種表現。

所以,在對於崔氏被殺一事,曹植根本不敢反駁曹操,也沒有能力去阻止曹操。況且,曹植一直對於繼承人選有著很大的野望。在這種情況下,曹植根本沒有理由去為了一個女人而惹怒曹操。

唯才是舉把曹操推向了世家的對立面

唯才是舉,是曹操針對世家的人才壟斷統治而頒佈的一項政策。正是因為這道命令,使得曹操在一段時間內是和世家處在對立面的。

儘管隨著曹魏勢力的不斷壯大,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敢公開反對曹操。但是,他們在暗地裡的小動作還是不停息的。曹操的一生,在大部分時間上也是和世家大族的競爭中渡過。

崔氏,在當時可謂是豪門望族,其在曹魏權力中心上也有著很大的權力。所以,曹操為了打壓世家大族,必須要有個師出有名,而且這個打壓的對象必須要有針對性和影響性。

很不巧被的是,崔氏在這個時候被曹操抓住了尾巴,再加上崔氏的不俗影響力,足以讓曹操實現他的目的。而曹植,作為曹操的兒子,雖然崔氏是他的妻子,也很愛她。但是,為了家族的利益,曹植也是會有取捨的。

總而言之,曹植崔氏的死,只不過是曹操和世家大族鬥爭中的犧牲品罷了。而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是不敢反抗曹操的緣故,使得曹植儘管很疼愛崔氏。但是在大勢的影響下,曹植還是不得不放棄了崔氏,而保全了自己。


韶華傾夢


《魏晉新語》中記載了一件事,曹植的妻子崔氏由於衣著華麗,被公公曹操看到了。曹操大為不悅,回家後,就命她自盡了。

(崔氏劇照)

說起來,曹植的妻子崔氏可不是什麼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出身於高貴的門閥士族清河崔氏。

在魏晉時期,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蘭陵蕭氏、陳郡袁氏這可是幾大門閥士族,他們世代在朝中為官,因此在朝中根基深厚。別說一般官員想和他們攀親不容易,就連唐朝建立後,唐朝皇帝想和他們攀親都非易事。

由此可見,曹操有崔氏這樣的兒媳婦,有多撐門面。

另外,崔氏還是崔琰的親侄女。而崔琰由於一心為公,直言敢諫,曹操因此不光誇讚他說:“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還將他奉為時代表率,並任命他為尚書重職。

這樣看來,就算崔氏再不懂事,曹操也會看在崔琰的面子上,對她的過失一笑而過。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那麼崔氏真的就是因為“衣著華麗”的緣故,被賜死的嗎?

(曹植劇照)

我認為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這還得從她丈夫曹植身上找原因。

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三子,他在年少時,便隨曹操征戰南北,因此父子感情深厚。再加上曹植才敏過人,十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等典籍,對諸子百家也多有涉獵。因此,每次面對曹操的提問,他都能對答如流,出口成章。

他的文章更是錦繡非常,曹操認定他是能成大事的人,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打算有朝一日,將他立為世子。

咱們再來看看,曹操是如何得到崔琰的。

崔琰是當時的名士,最先受大將軍袁紹徵召,在他的帳下為官。

崔琰看到袁紹手下的士兵為非作歹,專橫殘暴,甚至還掘人墳墓,頗看不過眼。於是就規勸袁紹,要他學周文王的仁慈之舉,對百姓施以仁政。為使戰鬥力增強,對士兵理應嚴明。

袁紹因此器重崔琰,任命他做了騎都尉,並對他的建議多有聽從。

誰知,袁紹不久病逝了。

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一向不睦,這下更是窩裡鬥個沒完,所以,都想得到崔琰的支持。崔琰見此,乾脆告病,結果被治罪囚禁於獄中,差點丟了性命。

(崔琰劇照)

公元205年,曹操大敗袁氏,聽聞崔琰的名氣,將他從獄中釋放出來。

曹操兼做冀州牧時,見冀州人口眾多,想到又能壯大軍隊,於是高興不已地對崔琰感慨了一番。結果,崔琰指責他只關心能徵募多少兵士,卻對戰後百姓的死活不管不問。

這話顯然讓人掃興。誰知曹操不怒反喜,連聲向崔琰道歉,並讓崔琰留在身邊,以便隨時指正自己的得失。

不久後,曹操便替曹植向崔琰求親。崔琰便將侄女崔氏許配給了曹植,兩家因此結為了姻親。

曹操這樣做,自然有他的想法。

崔琰在士族中很有影響力,而清河崔代又是門閥望族,在朝堂上很有根基。假若由於姻親關係,崔氏絕對會對曹植大力支持,自然對曹植上位也就更有利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消失,曹操發現一切並沒有按著他想的來進行。

首先,曹植令他失望。

曹植年少時,不講究吃穿,衣著樸素,車馬上也少有裝飾,這讓曹操頗為喜歡。然而,自拿下鄴城後,曹植成天和一群士人在一起宴飲遊樂,吟詩作賦,根本沒有一毫考慮政事的態度。

曹操見他不思進取,頗為不滿,屢次對他訓誡,要他發奮圖強。

可是曹植卻恃寵而驕,並不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的事情,也讓曹操越來越對他不滿意,於是遲遲不提立儲的事情。

(曹操劇照)

公元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

有個叫楊訓的官員便上表為曹操歌功頌德,結果他的趨炎附勢,受到了士人們恥笑。

由於楊訓是崔琰舉薦的,因此士人對崔琰也多有批評,認為他舉薦有失。

崔琰是個愛惜名譽的人,便找楊訓要來表文。看過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說:“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意思是說,隨著時間的發展,事情也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其實崔琰在曹操進位魏王時,便公開反對,惹得曹操頗為不悅。

現在這封信更是證實了崔琰並不希望曹操稱王的真心,所以曹操便以“不恭順”的名義,將崔琰抓捕入獄。

不久後,曹操在大閱兵時,看到衣著華麗的崔氏站在家眷中尤其醒目,於是心生厭之,這是為何呢?

原來,曹操一向認為奢華的生活會摧毀人的鬥志,所以他一直勤儉節約,並在家規中,也一再約束家人不得鋪張奢華。

因此,曹操的家人也都非常樸素,曹家的女性更是衣不刺繡,鞋不二色。

而此時的曹植已經不得曹操待見。身為妻子的崔氏卻違背家規,仍然穿著華麗,自然讓曹操不滿了。

再加上既然不打算立曹植為世子,那麼為新世子削掉曹植的羽翼,也就勢在必行,因此曹操不顧曹植和崔氏夫妻恩愛,直接賜死了崔氏。

這個舉動,一方面是對清河崔氏的打壓,另一方面也是對曹植的警醒。

至於崔琰,得知崔氏的死訊後,他當然明白曹操的用意,氣得在獄中大罵曹操為奸賊。

曹操能用手段登上高位,罵他的人自然不少,像孔融、禰衡等人,他都沒有馬上就下手。但對崔琰,他毫不客氣,直接把他杖殺了。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此時的崔琰已經沒有可用的價值了。

(參考史料:《三國志》《魏晉新語》)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一個政治家來說,他們的原因肯定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曹操賜死曹植的妻子崔氏這件事情,細細深究也沒有那麼簡單,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何況還是一個富貴之家的女人。

曹操好人妻,喜歡漂亮女人。當年關羽為了得到杜夫人,屢次向曹操討要,這引起了曹操的警覺,心想這位杜夫人一定長得異常漂亮,否則關羽也不會這麼心急。

真正見到杜夫人後,果然美貌異常,曹操於是就把杜夫人給納為己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三國志·關羽傳》

關於曹操,更有名的無疑是他攻打鄴城的時候,野史傳聞說就是為了袁熙的妻子甄宓而去的。

不過曹操慢了一步,被曹丕捷足先登。

總之這些事情都說明,對於漂亮女人曹操也避免不了正常男人的好色。

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因為崔氏穿的衣服過於華麗就把她給殺了,未免有小題大做的嫌疑,而且無疑讓曹植極為難堪。

所以這才是重點所在,當曹操已經不顧及曹植的面子時,這就意味著曹植在曹操那裡失寵了。

曹植骨子裡流淌著文人才子的豪放不羈和任性自由,這種性格對政治家所需要的冷靜和理智來說是極為忌諱的。

後來甚至還發生了酒醉之後,曹植架著馬車通過司馬門,在皇帝才能通過的御道上縱馬行駛,再加上之前種種任性的行為。

都讓曹操對曹植失去了信心,反倒是處處注意自己言行的曹丕深得曹操的寵愛,並因此被冊封為世子。

崔氏是什麼時候被賜死的無從考證,但這件事無疑成為曹操用來警告曹植的重要信號。

但凡曹植在曹操那裡還受到信任和器重,那麼曹操都沒有理由把崔氏賜死,畢竟愛屋及烏這個道理是千古不變的。

所以,正因為曹植已經失寵了,所以曹操就藉著這件事情來敲打曹植。

其內在邏輯自然是說:我把你的老婆都給賜死,你自己看著辦吧,如果行為再不有所收斂,有可能下一步就是你。

曹操找的這個理由也很奇葩,就是崔氏衣服穿的太華貴,但曹操自己本身就好大喜功,擊敗袁紹兩兄弟後,他自己就修了一個銅雀臺。

所以,曹操顯然是找了一個託辭,曹植喜歡飲酒,因此常常壞事。

因此曹操極有可能是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來敲打曹植,你看你老婆因為穿的太華貴就被賜死了,你要是繼續飲酒作亂,說不定哪天我就把你也給賜死。

而崔氏的父親是東漢名士崔琰,也是曹操的幕僚,後來也因為受到曹操的猜忌冤枉被曹操賜死。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是一個大士族,曹操僭越禮制稱魏王以後,當時受到不少人的非議。

一個叫楊訓的大臣卻上書稱讚曹操的功德,所以被大家譏笑他阿諛奉承,同時又責怪崔琰薦人不當。

崔琰於是就把楊訓的文章拿來一看,果然是滿篇的彩虹屁,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楊訓說: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意思就是說楊訓雖然事情做的很漂亮,但是時間很長,很多事情都是會變化的。

但這番話的意思其實是安慰楊訓說,以後情勢會所變化,不必在意那些批評者的聲音。

後來這封信的內容就傳到了曹操那裡,按理來說信件一般都很私密,所以不排除楊訓錯誤理解了崔琰的意思。

就派人到曹操那裡告了一狀,畢竟只有這樣推測才是合理的,因為信件是崔琰單獨寄給楊訓的,其他人斷無知道的道理。

那麼曹操又怎麼會知道呢?

可見必然是楊訓放出的風聲,而曹操聽到這句話後,也認為崔琰是在諷刺自己雖然現在風光一時,但是以後卻說不定。

因此就把崔琰給降職處理,也沒有殺他。

而崔琰也沒有解釋,當時很多大臣就跑去安慰崔琰,這才激怒曹操,因此被賜死。

而崔氏被賜死則不知道是在之前,還是在之後。

總之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意味著曹植在曹操那裡已經失去了地位。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曹操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極具政治抱負也極其有政治手腕,統一了北方並且讓北方的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這樣一位君主理應是心懷天下氣魄雄偉的,但曹操卻因為兒媳婦的穿著過於華麗將兒媳婦賜死。究竟是怎麼樣華麗的衣服將一位美人送上了鬼門關,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淵源使得曹操暴跳如雷呢,且聽我詳細道來。

三國時期,門閥勢力猖獗,地位十分的高,各國君主都要禮讓三分。魏晉時期,著名的門閥有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蘭陵蕭氏、陳郡袁氏,而曹植的妻子崔氏則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的女兒,嫁給曹植可以說是門當戶對。

當時的曹植也是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三子,曹植自小便跟著曹操南征北戰,二人的感情極其深厚。同時,曹植自小便聰慧過人,十歲時便可誦讀《論語》、《詩經》等經典之作,對諸子百家甚至書法也多有涉獵。曹植每次面對曹操的問題也是對答如流,從容不迫,是曹操心中最為合適的世子人選。

曹操雖然貴為君主,但因為少時的遭遇,一直主張簡樸。曹操的爺爺是著名的宦官曹騰,他的父親被曹騰抱養而後改名為曹嵩,最後也成為了一個大宦官。宦官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經濟實力卻是十分的雄厚,曹操在年少時也算得上一個富三代了。曹操雖然有錢但卻沒有社會地位,不光得不到那些富門子弟的平視,還會惹來閒話和嫌棄。漢代,掌控權勢的都是一些門閥貴族,曹操在他們眼裡就只是一個有錢的“寒門”,當時的曹操在他們看來就只是一個土豪。所以,曹操幼時接觸到的也都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跟著他們走街串市。《討賊檄文》,裡面就說: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所以,曹操雖然喜歡權利渴望權利,但他討厭掌握著權利的門閥貴族,也討厭有錢沒處花的窘境,他甚至會覺得簡樸更能提升檔次,不把華麗當做權勢的象徵。在曹操上位以來,還規定家族中的女子衣服不能繡花,鞋不能出現二色。

在曹植迎娶崔氏加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以後,他的行為開始逐漸放縱。年少時的曹植,衣著簡樸,言語耿直,出行也極為低調。他跟著曹操衝鋒陷陣,關心政治,有著良好的“未來儲君”形象,曹操對他也是十分的欣賞。但在攻打下鄴城以後,曹植開始貪戀華麗,衣著出行開始講究排面,他開始無心於政治,整日和一些非常酸的士人打交道,宴飲遊樂,吟詩作賦。曹植對政治也愈發的不上心,還辦砸了好幾件曹操特意囑託給他的事。曹操曾多次明裡暗裡,間接直接提醒過曹植不當的行為,但曹植不光沒有改正還反而更加過分。曹操對這個曾經覬覦厚望的兒子越發的失望,也就沒有再提過立儲之事了。

崔氏的被賜死還和一個重要人物——崔琰的被罷職。崔琰原本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崔琰愛護百姓,考量民心,給袁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大大提高了袁紹軍隊的戰鬥力,是袁紹的得力助手。袁紹去世以後,他本來就關係不和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譚更是鬥個沒完,他們都想要得到有威望的崔琰的認可和支持。崔琰不想參與兄弟倆之間的鬥爭,便要告病回家,不到病沒有告成反而被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關進了監獄。

公元205年,曹操軍隊大敗袁紹軍隊,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他早就聽聞了崔琰的名號,便把崔琰從監獄中接觸,禮遇有加。曹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崔琰又是一個極其喜歡諫言的人,崔琰就曾直言說曹操只關心徵募士兵的多少,卻從來不管百姓的死活。曹操不光沒有生氣,反而接納了崔琰的意見改善了自己的做法。崔琰還是曹植和崔氏的見證人,崔氏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便是向崔琰為兒子提的親。

君臣關係也會有變化,曹操和崔琰的關係因為兩個關係變淡,並且逐漸生出了嫌隙。第一件事是曹操在升魏王的時候,要看曹操就要完成自己的夢想,掌握更大的權利,可是關鍵時刻崔琰卻不同意,雖然崔琰的話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但還是給本就比較多疑的曹操帶來了不快,但曹操當下並沒有發作。

真正導致二人關係惡化的是第二件事,公元216年曹操升為魏王,一個名為楊訓得官員特意上表恭賀曹操,大肆頌揚曹操的功德,但由於他的太過趨炎附勢遭來了其他士人的嘲笑。楊訓是崔琰舉薦的人,而崔琰又是一個愛惜名譽在乎別人評價的人,便找楊訓要來表文。看過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說:“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意思是說,隨著時間的發展,事情也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曹操的怒火被完全激起了,崔琰的這一系列言論被曹操擴大化,被曹操以“不恭敬”而治罪,投入了監獄。崔琰入獄,曹植不受寵,但崔氏依然絲毫不低調,穿著華麗的衣服,在樸素的閱兵場上更是格外的突出。曹操的怒火突然爆發,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曹操賜死崔氏是對曹植的又一次警示和打壓,以崔氏因華麗所犯之罪告誡曹植日後要行事低調,樸素從簡。同時,當時的曹操已經決定將王位傳給曹丕,賜死崔氏會相對削弱曹植的權勢和後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以後世子掃清道路。帝王做事,必定有其深意。


木劍溫不勝


曹操真的會因為兒媳婦穿漂亮的衣服就殺了她?


如果單看這件事,感覺曹阿滿好小氣啊,但是結合崔氏被賜死前後的故事看看,就有意思了。


崔氏的叔叔是曹操的重臣崔琰。


崔琰原本是袁紹手下重臣,官渡之戰後和袁紹的一幫手下歸降曹操。


得到冀州這個大州,曹操很高興,讓人清點得了多少兵器馬匹,治下有多少百姓多少田產。

這時候崔琰向曹操上奏說:冀州百姓盼望明公前來,是希望得到一個仁義的君主,冀州百姓如果知道,您到冀州以後像個鄉下地主一樣,第一件事就是點算自己得了多少財產,一定對您很失望。


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這番話用兩個字可以形容:耿直。


袁紹手下一幫剛剛投降曹操的文武百官,聽到崔琰面對曹操侃侃而談的高論後,嚇得低頭無言,一句話都不敢說,恐怕自己給崔琰一個同情的眼神,被曹操看了去,惹來殺身之禍。


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曹操不愧是曹操,聽了崔琰的話沒有生氣,還很正式的向崔琰道歉說,先生我錯了。


太祖改容謝之。


當時正是曹操爭天下的關鍵時刻,他真的能做到禮賢下士,聽取手下人的意見。


崔琰的一番言論,看似在批評曹操,其實是為曹操著想,天下未定,您不能得到一州一地就高興的像吃了蜜蜂屎一樣,這太小家子氣了,您的心中應該有星辰大海,有詩和遠方。


曹操覺得崔琰是個人才,對他很重視。


曹操任命崔琰為東西曹掾屬徵事。


這是個啥官呢?


東曹掾主管2000石官員的任免,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官員的任免。


東漢末年,曹操的丞相府才是整個王國的權力中樞,漢獻帝的朝廷只是個擺設,所以崔琰這個官職看著沒啥,權利很大,主管整個王朝的官員任免權利。


十餘年間,崔琰提拔了很多人:


十有餘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


把人事任免權給了崔琰,一給十幾年,可見,曹操對崔琰的信任。


在鄴城崔琰還有一個主要職責就是輔助曹丕。


他和曹丕關係很好。


惜墨如金的陳壽筆下,還記錄過曹丕外出打獵時,崔琰寫的一封勸誡曹丕的奏摺。


崔琰和曹植的關係也好,他侄女嫁給了曹植,甚至崔琰和司馬家的關係也不錯,他曾經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稱讚司馬懿:


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怎麼看崔琰都是前途無量,不管是曹丕當政還是曹植奪得繼承人大位,崔琰都只會更紅,不會受到衝擊迫害,但是,崔琰恰恰就折在曹魏繼承人這件事情上。

建安18年五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崔琰這時候被封為尚書,依舊是管人事的巨擘。


建立魏國後,有一個問題擺在曹操面前,那就是繼承人問題。


建立魏國這年,曹操58歲了,照著古代人的年紀,這時候曹操都是土埋到脖子的年紀了,繼承人該定了。


於是曹操發了封密令,讓群臣說一下對太子人選的意見。


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荅


很多人給曹操寫了密摺,只有崔琰露板答令。


露板就是古代的具名公開信。


曹操讓大臣秘密說一下自己對皇位繼承人的意見,崔琰卻寫了一封公開信,說,我支持曹丕,我是曹丕的死忠。


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崔琰和曹植是實在親戚,他侄女嫁給了曹植,但是崔琰公開卻大喊我捍衛曹丕當魏公的資格,曹操能說啥,給了倆字的評語:公亮。


說崔琰很公正很明亮,做人坦蕩蕩。


稱讚完崔琰,曹操做了兩件事,一個是給崔琰升官了,升他為太尉。


這官兒很大,是所謂的三公之一。袁紹家號稱四世三公,所謂三公在東漢時指的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在西漢,三公是權臣,但是東漢的三公只是榮譽頭銜,沒有實際權力。


漢光武帝劉秀建國起,三公就成了榮譽職位,《後漢書》寫道:


光武皇帝 慍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臺閣就是尚書,就是此前崔琰擔任的職務。


崔琰露板答令後,曹操給了他一個榮譽職位,然後把他趕出權力中樞。


曹操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殺了曹植的媳婦,也就是崔琰的侄女:


丗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這兩件事都是在崔琰露板答令,曹操貴其公亮,後發生的。


所以有時候領導讚揚一個人,未必是真的誇獎他。


崔琰還是那個崔琰,仗義執言,剛剛投降曹操就敢指出他處事的錯誤。


所以他露板答令,就是為了向曹操也向群臣表明自己的立場:我和曹植雖然是實在親戚,但是我支持曹丕。


但是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那個禮賢下士的曹操了。

他要群臣密奏,就是為了看一下群臣的意見,探求一下眾人的心意,崔琰來個露板,一下子把事情挑明瞭,雖然後來事實證明他支持曹丕沒錯。


但是在曹操沒有下決心之前,崔琰公然站隊,這就是錯。崔琰掌管人事十多年,在這關鍵時刻,公然站隊,這就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了,後面會牽扯一大批官員。


這讓曹操很被動。



皇帝最怕臣子公然站隊,清朝康熙皇帝因為臣子公然站隊支持八皇子,而廢了他。


當手下隊伍鐵板一塊時,皇帝很怕。


所以崔琰挑明瞭自己的立場後,曹操覺得崔琰已經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威脅了。


所以崔氏因為穿了花衣裳被曹操處死,只是崔琰露臺答令的後果之一而已,即使她那天沒有穿花衣裳,曹操也會因為她吃飯吧唧嘴,喝湯聲音過大而殺了她。


殺崔氏只是開始,只是表明曹操已經對崔琰很不滿,決定要對他動手了。


建安21年,曹操果然找了個藉口殺了崔琰。


《三國演義》上說崔琰是因為反對曹操晉封魏王,被曹操亂棍打死了,這只是羅貫中的想像,崔琰和荀彧一樣被逼自殺。


崔琰是不會反對曹操封魏王的。


如果崔琰真的反對,在曹操晉封魏公加九錫的時候就該反對了,如荀彧一般。從丞相到魏公時篡位的關鍵一步,從魏公到魏王只是從第四級臺階邁上第五級臺階而已,沒有加九錫封魏公那麼關鍵,崔琰在曹操封魏公後擔任了尚書,算是曹操的中樞重臣,可見他是不會反對曹操封魏王的。


如果崔琰沒被曹操逼死,曹操一死,大約他也是勸諫曹丕登皇帝位的幾個人之一。


崔琰之死,因為他把曹操逼到了牆角,曹操不得不對他出手。


曹植的媳婦只是這場鬥爭的犧牲品之一,覆巢之下無完卵。



如此而已。




薛白袍


曹植駕車在皇帝的車道上任意行駛,最後又從司馬門出宮。曹植的肆意妄為,犯了當時的大忌。

曹操知道後大為震怒,把負責這事兒的公車令給處死了!之後曹操就加強了這種禮儀上的法規禁令。從此曹植也就日漸失寵!

曹植能夠做出如此出格的是來,當然是曹植那種放蕩不羈的性格所致。當時曹操有意立曹植為儲的時候,便有此顧慮。所以曹操讓曹植娶了崔琰的侄女為妻。

俗話說:家有賢妻,夫不做橫事!曹操原本以為曹植娶了崔氏之後,能夠有所收斂。誰知曹植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曹植性格所致,原本也不是一個妻子就能改變的。但是如果夫也如此,妻也如此,夫妻兩人全都是如此,那麼曹植也就離禍不遠了!

曹植之妻崔氏,雖然出身名門,但是卻只懂得貪慕虛榮享受,絲毫不識大體。崔琰的清廉,崔氏卻一點也沒有學到。

曹操一生節儉,《三國志》中記載: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曹操十分崇尚節儉,不喜歡那些華麗的東西。曹操自己的妻妾都是穿著樸素,既沒有什麼綾羅綢緞,也沒有什麼華麗的鞋履。自己屋裡的帷帳屏風,壞了就補補再用,冬天只有條褥子取暖,就沒有什麼裝飾品。

曹操對待他人卻十分大方。《三國志》中記載: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

每次攻城拔邑所得到的戰利品,都按照功勞分賞給那些有功的下屬;沒有功勞的想要,一點也不給。其他地方進獻的寶物,也都拿出來和群臣一起分享。

曹操一生崇尚節儉,不僅對自己的妻妾要求極嚴,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則。

崔氏看不到那些人流血流汗,光看到曹操給他們賞賜。虛榮之心作祟,難免心生怨恨,於是便致家法於不顧。

曹操殺曹植之妻的事,記載在《三國志》的裴注裡面:

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當時曹操有意立曹植為儲,但是考慮到曹植的那個性子,就有點猶豫不決。曹操就私下裡找他人詢問點意見。誰知崔琰這時候卻公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弄得曹操只能在表面上稱讚一下崔琰。背地裡估計在心裡嘟噥句:這都叫什麼事兒!

也就在這件事兒之後,又讓曹操看見了崔氏穿著華麗,而且還不是待在自己家裡,是在外面的公眾場合。

崔氏可能覺得憑藉著崔家的地位,曹植即將被立為世子,所以便有些肆無忌憚了!

這就是置曹操的法令於不顧!當時曹操已經晉身為魏王了,又正處於立儲的時期。曹操如果對此事不嚴肅處理的話,又怎麼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只是崔琰的侄女,只是曹植的妻子,便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所以崔氏被殺,全是咎由自取!在崔氏被殺之後,曹植也逐漸失寵,崔琰很快也就被殺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