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工作之餘想給自己多充電,每當下定決心要好好看書學習,可總是被各種事情打斷,一會取個快遞,站起身來喝杯水,一會忍不住刷會手機,接個電話和好友暢聊起來。

最終的結果是,兩個小時過去了,一頁書還沒翻完,暗自吃了一驚,內心充斥著自責和悔恨……

上面這個場景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大多數人會出現這樣心猿意馬的情況,同時會覺得原因是自律性差。其實背後的真相是我們的注意力被自己的大腦操控著。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裡說:“你不應該隸屬於你的大腦,而應該擁有你的大腦,並且應該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把時間當做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這本書從“心智的力量與個人成長的關係”解題,告訴我們如何開啟自己的心智來實現人生的躍遷。

李笑來老師認為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不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給每個人的一生帶來無法估計的價值差異。實踐證明,幾乎所有生活中尷尬,不管是生活、工作、學習方面,還是物質和精神上的,大抵都是心智力量的差異造成的。

在我看來,想要擁有成熟的心智,重點需要做好這三個方面:推持滿足感,不受慾望控制;管理時間的本質,在於提高效率; 克服惰性,戰勝最大的敵人。

一、推遲滿足感,不受慾望控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曾做過一個關於“推遲滿足感”的實驗:

找來一批四歲孩子,給他們每人一塊糖,並告訴他們若能等主持人回來再吃這塊糖,則還能吃到第二塊糖。

戈爾曼悄悄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只等了一會兒便不耐煩,迫不及待地把糖塞進了嘴裡;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而且很有辦法,想出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種種方式拖延時間,分散注意力最終堅持到主持人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

戈爾曼又對這批孩子14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後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晚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20%,而且意志堅強經得起困難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這個實驗說明,相比於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人來說,能推遲自己滿足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裡提到:“推遲滿足感,意味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被滿足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會存在這種心理,只是體現在不同方面。無法推遲自己滿足感的人,抱著“先享受,後吃苦”的想法,最終要承受因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麻煩。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比如明知道自己要減肥,可晚上還是忍不住會來份夜宵,希望立刻滿足自己的食慾。結果就是減肥計劃失敗,內心充斥著滿滿的負罪感,對自己的毅力產生懷疑。

不惜透支金錢,提前消費信用卡,也要狂熱的追逐新潮的電子商品。如果能推遲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可以節省一大筆金錢和時間,等到下一個新產品推出之前,再花低價買下它。

懂得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甚至多次與自己內心做鬥爭才能習得的能力。少數掌握了這項能力的人,也能更好的掌控自己人生。

二、管理時間的本質,在於提高效率

看了那麼多時間管理的書籍,卻無法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高估了自己的效率。一個人的高效率不可能永遠維持,因為人類不是以百分之百功率運轉的機器。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像柳比歇夫這樣一生獲得驚人成就的人,是怎麼看待時間管理的呢?

他在《奇特的一生》中說道:“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一天干不了那麼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1小時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1個月是1937年7月,我一個月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7小時。當然,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吃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時間用在標準活動上。工作經驗表明,每人每天約有12至13小時可以用於非標準活動,諸如上班辦公、學術工作、社會工作、娛樂等。”

想起學生時代,經常樂此不疲的給自己製造學習計劃,但大多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去計劃根本完不成的事情,忽略了自己並不是一個效率和精力全天在線的機器人。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裡說:“很多人半途而廢,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目標設得太高了,與此同時,又對達成那麼高的目標要付出的代價並無清楚的認識。

規劃時間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先清楚自己近期的目標是什麼?選擇最重要的事意味放棄其他的。清楚自己每天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以及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段。

管理時間時,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間。一方面預防意外事件發生,要留些時間來處理緊急意外事件;另一方面要留給自己休息放鬆的時間,勞逸結合,也是提高效率的利器。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關於柳比歇夫對時間流逝的精準感知,《奇特的一生》有這樣一段描述: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我做出這樣推斷的根據是: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1小時35分鐘”、“1小時50分鐘”然而當時他沒有看錶。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著他;他藉助於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彷彿置身於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陰在冷冰冰地流逝。

毫無疑問,柳比歇夫才是成功管理時間的人,也是時間的朋友。柳比歇夫一生中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驚人的成就,甚至連他本人都沒想到自己竟留下了多麼龐大的遺產,這完全得益於自己獨特的所謂“時間統計法”—即“事件—時間日誌”

對於時間的感知,不需要藉助鐘錶,而是從長期刻意練習中習得的能力。這也說明能管理時間的人,必定能掌控自己的生命。

臺灣作家李敖也有類似的時間管理方法,即每日做“事件記錄”,只記錄自己每日經歷的事件,只記錄事件本身,對感想和感受不記錄在內。

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誌”對過程進行詳細記錄;而李敖的“事件記錄”更側重於結果。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差距在於,基於過程的記錄比基於結果的記錄更為詳細,更容易明白自己的時間分配情況。會讓自己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精準。

面對時間自顧自的快速流逝,我們無能為力,卻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沒有好處,反過來又會消耗時間。而“事件—時間日誌”能讓我們更精準的把控時間,在設定目標或估算工作量的時候,能夠量力而行。也只是因為能更高效的完成目標,也算是用行動戰勝焦慮。

李笑來老師認為:“既然“管理時間”是不可能的,那麼解決方法就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真正瞭解自己,真正瞭解時間、精確地感知時間;而後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三、克服惰性,戰勝最大的敵人

追求心智成熟源自於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自律,而心智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惰性的過程。通常人們說,人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準確來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惰性。

任何讓我們變得更好的行為,都不會讓人感到太舒服,要想堅持突破,必須一次次地克服惰性和拖延,這需要強大的毅力和耐心,才能體會改變帶給我們的益處。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我通勤路上來回需要花費近3個小時,為了不荒廢時間,我平時包裡會裝本書,擠地鐵公交時會看。同事驚訝的問我,為什麼一直能堅持看書?我覺得秘訣是逼迫自己戰勝惰性。

平時地鐵上摩肩擦踵,站穩都很困難,如果運氣好有個空位,更想閉目養會神,或者刷會手機。但是我發現只要我的時間在虛度中度過,雖然獲得了短暫的歡愉,但過後必定會十分悔恨。所以索性和自己的惰性做鬥爭,利用好通勤時間。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敗給惰性,所以做事半途而廢會是最終的結果。

李笑來老師認為:我們一生中半途而廢的經驗太多了,乃至於想要放棄'半途而廢”要比“堅持到底最終成功”難太多了,大多數人連一次“堅持到底最終成功”的經驗都沒有。當我們決心改變的時候,“懶情”便會指使我們的那個“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遺忘”起作用,讓我們不知不覺停止改變。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管理自己慾望,克服自己惰性的過程,為了享受短暫的安逸,放棄是件容易的事,但要承受墮入無限平庸中的代價。

《把時間當作朋友》|心智成熟的人生有多美妙?

一切都靠積累,一切都可提前準備,越早醒悟越好。我慶幸自己在走了很多彎路後重讀這本書,讓我改正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思維,不至於浪費生命而不自知。

改變人生命運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讀過的書,一個是遇到的人。我相信在追求成熟心智的旅程中,我的人生軌跡也在悄然改變。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是一種清晰自我認知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期待你和我一起,獲得心智的成熟,走向獨立,擁有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