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都說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是文人雅士的理想,究極根源,大抵是因為在書房這個空間裡,一角一落,一書一器,都能投射出主人的志野情趣。

最早的文房概念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經過宋元幾朝的更迭普及,終於在明清時期迎來繁盛。

歷數歷史中為人所載的書房樣態,富者築樓,貧者只佔一桌席。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乾隆的書房“三希堂”雖然名氣很大,但面積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稱為故宮中最小的房間。

可能這個名詞你聽著感覺也有點兒熟悉,其實在一些大熱劇中就有出現過,不知道你是否有留意到,。

因此,為了能讓我們看下一部清宮戲再看到它時,能夠跟自己的家人朋友侃侃而談一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三希堂和乾隆的那些事兒。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養心殿在明朝嘉靖年間初建的時候只是個調理御膳的廚房。清朝順治皇帝開始在這裡居住並且在這裡去世。

康熙皇帝把這裡改造成了生產皇家御用品的造辦處。直到雍正皇帝登基養心殿才徹底成了一個皇帝起居辦公的場所。

從雍正後,這裡取代了原來乾清宮的功能,成為清帝國的“大腦”,重要決策都從這裡發出。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養心殿裡有這樣一間總面積8平的小房間,小房間還被楠木雕花隔扇分成裡外兩間小室,外間東西長210釐米,南北寬228釐米,面積僅4.8平方米。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這個小間是“一間房子半間炕”。這就是乾隆的書房——三希堂。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三希堂1746年建造,1799年停用。直到清末一直保持著停用最後一天的情景。據說,後世的皇帝都不敢進。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接手養心殿之後在原來書房“溫室”的基礎上連改帶建改名而來的。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遇到他一生的“珍愛”,這就是收藏到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乾隆稱之為“三希帖”。

這件書房也就被乾隆命名為“三希堂”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三希堂”雖然小,狹長的室內又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裡外兩間小室,但陳設典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再加上設計得當,因此並無絲毫侷促之感。

三希堂有一個大大的落地窗,窗臺邊上放著一些精緻的裝飾品和文房用具。有一套墊子,包含了坐墊、靠背和兩坨“迎手”,前邊就是書桌,這底下是一個極具北方特色的炕,右邊有一面大大的鏡子。

乾隆的書房:停用最後一天是這個樣子,永遠停留在1799年


乾隆說他通過書畫去懷抱古人,去感受古人善良的德行。如今,我們通過這樣一間書房,去感受乾隆,去感受乾隆面對古人墨跡時的謙卑與赤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