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出不出门呢?

哈佛校长夫妇确诊,英国查尔斯王储确诊,被誉为“病毒猎手”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利普金教授,纷纷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心下有点不安,尤其哈佛校长在信里说,他和夫人都不知道是怎么感染的。到海外学者群里聊了一会儿,感觉更焦虑了。国内的朋友也都很关心我们,有一个同学和我聊了几句,直率地说我根本没有防护意识。感觉真的有些乱,是不是从此就不能去超市了。不去超市可以接受,网上购买吧。但是,如果不能出门活动,形同坐监,真的令人难以接受。户外运动设施都已经关了,每次出门半个小时,散步骑自行车玩飞盘,也遇不到几个人,应该比较安全呀,真的要放弃吗?纠结。然而,只能自己斟酌决定,难。

还出不出门呢?

在欧美,一般都是不会披露感染者具体信息的,上次The Boston Global贴出从波士顿回国的黎洁的美国房屋照片,就非比寻常。但是名人不一样,之前写过一系列美国言论自由的文章,新闻媒体对名人的报导尺度明显会大一些,即便失真,没有实际恶意就行。这次新冠疫情肆虐,名人们倒都是第一时间主动披露感染信息,令人感佩,这样的讯息给民众带来了寒蝉效应,产生的震慑效果,常常比政府宣导更有效。更早些时候,汤姆汉克斯夫妇第一时间公布感染新冠,身边的一些美国人正是从得知汉克斯这样的明星和NBA球星的感染消息开始,真正开始重视疫情的。在一个小政府大社会,名人的警示效应,比政府的宣传效果更好,民众也经常更信专家而不是政府。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家依然宣讲不用戴口罩,明星也没有戴口罩的机场时尚,加之现在美国口罩紧缺,美国人在超市也鲜有戴口罩的。前天去美超,整个超市,除了我,就只有一个人戴口罩,倒不是华裔。

还出不出门呢?

汉克斯的推特

当然,往深了说,美国人的散漫表现还是和骨子里的大无畏精神有关。美国白人源自英国叛逆的清教徒。1620年9月,英国百多名清教徒们为了逃避教廷的迫害,在英国的普利茅斯城登上五月花号逃离家乡,一路颠沛流离,两个月后漂到北美,从现在的普利茅斯登岸,从而拉开了美利坚近四百年历史的大幕。他们历经艰险来到陌生的新大陆,第一个冬天就饥寒交迫死了一半。此后是在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狩猎、捕鱼、种植玉米和南瓜,并在1621年获得了丰收,从此慢慢扎下根来,战天斗地的开拓和冒险血液也从此世世代代流淌在血液中。我们所在的新英格兰地区正是今日美国的起源地。这里的美国家庭家庭观念较重,父亲经常带孩子玩,热爱户外运动,特别重视体育活动,在附近各种橄榄球、篮球、足球、自行车、羽毛球、垒球、滑板等等,闹闹同学就跟着蹭玩儿。小孩子也常常自己在家门口玩滑板等等,六七岁的孩子,摔了哼都不哼一声,爬起来继续玩。另外就是父亲带孩子干活儿,修自行车、修建灌木等等各种修,上次闹闹的行李箱卡住了,就是对面哥哥给修的。在这里的美国人看来,平时练好身体,再练就处理日常的一身本领,就齐活儿了,小病小灾多喝水多休息,没有扛不过去的。看到他们大冬天还可以露小腿,在我们还穿薄袄的现在已经短袖短裤,不得不羡慕人家血气充沛又不畏严寒。这样的体质和精神,也许真的有更多的无所畏惧的资本。

还出不出门呢?

春日下的哈佛商学院

加之美国本土远离欧亚,几个世纪没有受到侵袭,美国人就这样大大咧咧地“野蛮”生长着。因此911对美国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远甚于双塔的倒塌和无辜死难者本身,原来恐怖主义和高科技的结合,是可以直接打进家里来的。也因此911后,国会授予总统大量的权力,建设预防和反应机制以维护美国的国土安全,直接导致了三权分立的失衡,到现在也无法纠正过来。哈佛的教授讲宪法,悲观地认为,各种因素的集合下,美国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没有有效制约。但对民众而言,911只是一瞬的攻击,已经翻篇了,美国人民又过了近二十年无惊无险的日子,心下又松懈了。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或许能再次提醒美国人民,威胁就在身边,或许也是美国社会又一次重塑的机会,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州与联邦,公共卫生体制。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层,叫做规矩和纪律。大无畏的浪漫主义并不能包治百病,谨小慎微的实用主义有时候也是优势,特别在这种你知之甚少、看不见摸得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敌人”面前。

还出不出门呢?

所幸,特朗普终于不再称中国病毒了,记者会的讲稿一改以往划掉Corono为Chinese,而是把Chinese划掉,再特别加上要保护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亚裔美国人的声明。至少,顶着亚洲面孔,在美国不用再那么胆战心惊,至少,我们可以勇敢地戴上口罩。充分的防护才是真勇敢,有时候无畏中却透着一点儿无知。然而,要不要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要不要戴口罩,仍然费思量。也许我要求太高,疫情之下,必须放弃更多的自由。

还出不出门呢?

记录:截至美东时间3月25日上午4点31分,美国确诊59502例,死亡804例,其中麻州1159例,死亡11例;蓝天白云,看不见摸得着的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