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科研 前輩支招

來源標題:居家科研 前輩支招

疫情居家期間,科研人員遠離了他們真正的實驗室,沒想到春節前與小白鼠和各類儀器一別,竟到櫻花開了還未相見。但科研不可荒廢,於是醉心科研的學術前輩們紛紛出手,總結起“居家科研方法論”,在線給科研“萌新”們支招。

縱觀各路高人給出的攻略,不難得出一個通俗的結論:去不了實驗室,就先把實驗室以外能做的事都做好。具體而言,攻略主要包括知識儲備、整理表達、個人管理三部分內容。

在知識儲備方面,閱讀文獻是重中之重。科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因此從昔日文獻中汲取力量是科研人的必修課。但在正常的科研工作中,忙碌的實驗生活往往會把文獻閱讀逼進角落,只能利用零碎時間完成。所以一些前輩認為,疫情之下的這段“學術獨處”期,可以用來潛心研究文獻。讀什麼、怎麼讀,他們也有具體解釋。

自2月中下旬開始,中國科學院大學就陸續在公眾號上發佈居家科研相關的指導建議。物理學家張肇西院士提出,在這段“加長版假期”中,建議高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結合自身背景“選擇一些近代科學重大發現的原始文獻閱讀”。張肇西認為,原始文獻無法取代的優勢在於,同學們可以“從中學習科學大師思考問題的方法和他們如何選擇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

至於文獻該怎麼讀,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司鵬搏在居家科研攻略中做了詳細介紹。閱讀文獻時,第一重要的是標題,標題中的關鍵詞“要深深刻在腦海中以備在後面的閱讀中被隨時喚醒”;第二重要的是摘要,精讀摘要可以知曉一篇文獻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第三重要的是簡介,“簡介是摘要的擴展版”;然後可以再仔細閱讀論文結論部分。“這些部分都看懂了,閱讀論文的大部分目標就實現了”,當然如果對研究方法等有具體需求,可以再深入閱讀具體的章節。

儘管科研的最核心支撐是原創的實驗成果,但文獻閱讀永不嫌多。司鵬搏幽默地說,如果科研已經到了不去實驗室無法進行的階段,“那麼恭喜你,可以跳到上一步,讀更多的論文、開闢一個新的研究問題”。

除了知識攝取,還有一些重要工作是可以在實驗室之外完成的,比如資料的整理與表達。對於已經取得數據,需要進一步進行分析、整理研究思路、講出科研“故事”的人來說,這段“閉關”也未嘗不是一個“潛心修煉”的機會。

儘管不能見面,但導師依舊在線,大家可以與同學、老師在線討論。在進行較為充分的討論之後,考驗邏輯的時刻就到了。那就是寫論文。司鵬搏簡要地介紹,“從事實抵達結論,要有清晰的路徑,要明確關鍵問題、難點、主要貢獻是什麼,如何從已有的事實和別人的結論一步步得到你的結論”。具體到文獻管理、數據處理、論文寫作的現代化工具,一些學術交流平臺和高校公眾號已總結了不少“神器”。

但疫情期間只知道在家裡做哪些與科研相關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科研“萌新”們顯然還需要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畢竟網線另一端不僅有數據庫和導師,還有電視劇、電影、遊戲、直播、購物平臺……

談到自我管理,“目標導向”是幾位學術前輩給年輕人的共同建議。目標分長期和短期兩種情況考慮。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環境態勢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羅冰顯研究員提到,當前階段必須明確目標,做好初步的發展規劃,思考未來是準備繼續做科研還是準備進入行業找工作,並與導師充分溝通。

同時,司鵬搏建議現階段正在居家搞科研的同學制定短期“小目標”,“細化到每週、每天甚至每3-4個小時的目標”,“完成了要給自己一點小小的獎勵,加個雞腿”。當然,規定作息時間、保證工作效率、打造一個能提供儀式感的學習空間,也是助力達成目標的有效技巧。

事實上,不但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們面臨著居家科研的問題,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個國家的科研實驗室工作和學術交流會議都受到嚴重影響,一些頂級的學術期刊甚至開始探討此輪疫情可能給科研領域帶來的損失。但無論如何,科研仍需要繼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