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01

3月10日,四川南充一位33歲的屈女士給孃家發短信,說自己實在熬不動了,決定帶女兒離開。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收到短信後,所有親人都被嚇了一跳,怎麼也聯繫不上她。最後,通過監控與手機最後的定位位置,警察於3月20日在嘉陵江發現了這對母女的遺體。

讓人心碎的是,7歲的女兒被緊緊綁在媽媽身上。在和媽媽剛出門時,這位小女孩還是活蹦亂跳的,茫然不知自己將被母親帶上一條不歸路。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其親人透露,屈女士早已離異,目前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還要還房貸,帶女兒,壓力非常大。

很多網友在替7歲的小女孩可憐的同時,也紛紛發出理性的疑問:為什麼不賣掉房子?

站在我們旁觀者的理性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賣掉房子,能極大緩衝經濟壓力,還不用再還房貸。

但,很多時候,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與理性無關。

以前,見過一個光鮮亮麗的白領,在深夜的馬路上肆意哭著。

有位好心的大媽上前去問:“你為什麼哭?”她回答道:“因為我打不到車。”

大媽很納悶:“打不到車就哭啊?”那位女白領說:“不是,打不到車只不過是壓垮我的最一根稻草。”

無獨有偶,我在某次在外面吃中飯時,聽到一個女人和飯店老闆因為菜裡沒有放肉發生爭吵。老闆說有肉,女人說沒有。

然後,女人哭了。

老闆很鬱悶,連忙說:“咱有話好好好說啊,實在不行我再給你炒一盤,不用那麼生氣,犯不著哭啊。”

女人說:“我沒有生氣菜裡沒放肉,而是我都30歲了,我生氣自己為什麼要為了這點錢的中午飯活得這麼累。”

一句話的背後,隱藏了旁人無法探知與理解的辛酸苦辣。

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書籍《一生》中說過:“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有時候,我們崩潰起來,連自己都無法理解自己,更別提他人的感同身受。

但是,崩潰過後,我們需要有重新站起來的信念,併成為“長期主義者”。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02

我有個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前兩年,他身上發生了一連串的打擊。

女兒剛出生時,他父母便一同過來幫他帶孩子。結果沒幾個月,他母親突然出現了一些異常的舉止。經過醫院檢查,被查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為了讓母親有更舒適的療養環境,他便將父母送回了老家。結果,他在外面出差的時候,突聞母親在老家去世的消息。

忙完了母親喪事後,他老婆把自己母親叫過來幫忙帶娃。沒過幾個月,老婆的母親卻因身體不適,被查出癌症晚期,只得邊治療邊在老家休養。

為了照看孩子,他老婆只能放棄找工作,留在家裡帶娃。為了幫老婆分攤壓力,有時候,趁他父親有空的時候,會把父親叫過來幫忙照看娃一段時間。

天有不測風雲,去年公司因為戰略調整,很多部門被裁掉,他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被裁掉時,他已經快30歲,揹負著房貸和車貸,老婆沒工作,岳母晚期癌症,女兒還還麼小。

如此戲劇般的事情,就是這麼真實的在他身上接二連三降臨。作為他的朋友,我都能感覺到生活的窒息感撲面而來。

最近,疫情風波剛過,他帶著老婆女兒剛從老家過來,我便和他聚在一起聊了聊,問他接下來想好怎麼辦沒有。

他說先找個工作,先撐下去。老婆則在家裡搞亞馬遜,嘗試從電商方面找找機會,還能兼顧孩子。

在工作的同時,他準備多注意下外部機會,想著再5年內看能不能找到機會不打工,自己掌握一定主動權。

如果實在不行的話,貸款把老家房子裝修下,回老家待著。反正互聯網這麼發達,總會有機會的。

看著他比起以前更加臃腫的身形,我知道他雖然嘴上說著有時候確實挺崩潰的,但心態還算OK,也拎得清主次和現實。

要說這一連串打擊給他帶來的最大變化,便是以前只想著好好工作,現在會多為自己未來考慮,為自己未來提前做好出路與打算。

他從一個“短期主義”變成了“長期主義”。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03

什麼是短期主義?什麼又是長期主義?

如果家裡漲打水了,短期主義會給自己房子圍上一圈沙袋,見效果不錯,把水擋住了,便一直這樣做,直到有天洪水越過沙袋淹沒房子。

長期主義,思考的是為什麼會有洪水,怎麼避免洪水圍住自己房子。

短期主義,考慮的是當前的得失與利益,長期主義,考慮的是長期解決問題的關鍵。

要培養自己的“長期”能力,則需要掌握這三個最基本的點:槓鈴策略、家庭理財、持續成長


1、槓鈴策略

暢銷書籍《反脆弱》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工作越穩定,人生就越脆弱。

人們往往容易處在兩個極端,要麼極端保守,要麼極端冒險。

極端保守的安逸,是短期主義的經典表現。一旦危機突然降臨,人就會惘然失措,失去目標。而極端冒險,則很容易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一旦失控,則會陷入萬丈深淵。

最好的方式,並是採用“槓鈴策略” - 保守 + 試錯。

通過保守,保持一定的穩定收益,在保守的同時,不斷去進行各種試錯,探索並打開更多的“可選擇性”。

我朋友圈有個做金融行業的朋友,疫情期間,很多人在抱怨沒工作,沒收入,他卻過得非常滋潤。

早在此之前,他就憑藉自己的金融知識,針對普通白領開設了基礎理財課程。在別人愁著沒班上的間隙,他卻憑藉教別人理財,獲得了遠高於自己上班的收入。

為自己增加未來的更多選擇性,是這個時代應對變換最好的方式之一。


2、家庭理財

曾有篇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主人公一個讓無數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存款幾十萬,在北京有車有房。

結果岳父因為一場感冒,治療29天后去世了。而在治療的這段時間裡,他花掉了積蓄,甚至一度變賣北京的房產,以供繳納ICU病房的費用。

有存款有房產尚且如此,那些月月光,有錢就用掉的人,在意外面前,將更加不堪一擊。

合理的家庭理財,成為了保障我們放心前行的有利支撐。

我也是在前兩年才意識到家庭理財的重要性,開始控制每天的消費支出。

每月工資到手後,將錢分為了3份,1份用於固定開支,1份用來存款,1份用來作為意外開支儲備。

而對於存款部分,我又分成了3份,1份買風險低的定期或貨幣基金,1份買中風險基金,1份買高風險基金,並將低:中:高的風險配置成了5:3:2或6:2:2。

於此同時,相應的疾病保險保障,我也根據情況進行了配置。

堅持兩年下來,我發現比起以前的財務狀況,要好上太多。同時,自己在財務方面也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3、持續成長

有句吐槽的段子是這樣說的:“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許多職場上的大齡工作者,常喜歡用這句話比喻自己。

但比起這些,停止成長的前浪,才掛得更快。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正在淘汰那些停止成長的人。

不同於以前的“鐵飯碗”,現在的時代更加考驗一個人的持續學習成長能力。否則,別說你個人,就能你所在的企業,也會被時代浪潮無情拍死。

那麼我麼該如何成長?

  • 專業領域:在專業行業與領域,持續挖掘自己的成長空間,提升自己的能力天花板;
  • 通用領域:無論什麼行業與崗位,都存在許多通用能力,例如寫作、演講、溝通等能力,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持續投入學習成長;
  • 潛在領域:除了自己的專業,不停試錯探索其他的可選擇性,增加自己的選擇渠道也是值得我們去持續投入的。相對應的,在其他可選擇渠道,我們也能發現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總得來說,成長,是個伴隨我們一生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觸手可及世界的變換與精彩。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04

職業生涯規劃領域中有這樣一句話:“生涯規劃的目的,在於掌握住現在,看得見未來。

有人說,未來變換太多,不可預測。但對於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是有能力去把控的,自己的思維,自己的錢,自己的能力。

理解並掌控自己,持續打磨自身,面對未來的變化,我們才能有更加足夠的底氣與能力去大膽擁抱。

莫要等到未來已來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宅過疫情,熬不過“無收入”,年輕媽媽將7歲女兒綁身上跳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