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七律.湖北遠安縣城——鳴鳳鎮

長途跋涉入深山,盤道逶迤若闖關。

峻嶺嵯峨皆險要,沮河靜澈正悠閒。

風光旖旎曾鳴鳳,街巷潔清常駐顏。

遠媲桃源空氣好,城多魅力聚人寰。

註釋:湖北省宜昌市選安縣,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是嫘祖故里,古稱“臨沮”(因臨沮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縣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東臨荊州,西連宜昌,自古有“西蜀門戶、荊襄要衝”之稱。縣城所在地鳴鳳鎮,2018年4問25日,入選中國最具特色魅力鄉鎮。


詳解詩詞拗救

細數拗救

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

2.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本句自救

3.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大拗對句相救

(大拗:指二四六字的平仄改變。按照詩譜應平實仄,或應仄實平。)

4.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對句相救

5.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半拗未救的

(半拗:一三五字平仄改變,也叫小拗。可救可不救)

6.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半拗救了的

7.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8.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備註:七言詩只要在此基礎上前面延伸兩字即可。

一、第一部分。

1 本句自救:

李白《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換一個平聲字“天”救。

2 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3 對句相救(出句倒數第二字拗):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不”字拗,句“吹”字救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 對句相救(出句倒數第二、三字都拗):

李商隱《登樂遊塬》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對句“登”字救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5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數第三字拗):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一”字拗,對句未救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自”拗,對句“斑”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數第三字拗):

二、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數第三字拗),既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1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無”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2 王維《歸嵩山作》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暮”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3 李白《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不覺”二字

〖BT5〗唱和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的原韻。

二、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個韻部,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韻:既用原詩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四、次韻:亦稱步韻,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種;就是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備註:當代又流行一種倒韻和詩,就是用原韻,只是把順序前後對換,就叫做倒韻和某某詩。

五、分韻:指作詩時按照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作“分韻”,也稱“賦韻

近日,受葉吟兄所邀為“中華詩詞學院”(網校)的學生講一次課。因對學院學生的詩詞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該講點什麼好。就在前些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過趙忠祥老師的博客。看見趙老師寫的一首七律《申雪、趙宏博復出奪冠可謂傳奇, 為國爭光感人至深因賦》,作品如下:

冰上蝶飛猶夢中,形如雙燕影如鴻。

傳情足令世人醉,炫技盡呈王者風。

一世同甘緣可貴,半生共苦樂無窮。

復出不負國人望,奪取金牌立首功。

因為是名人博客,評論的人也比較多。看得出來,有的評論是屬於懂詩詞的人所為。其中有一個評論,讓我印象較深。有人說此詩出律44處之多。從趙忠祥老師的其他詩詞作品裡一些句子如“李琰榮光驚六 合”、“ 四十春秋從藝忙,豪情仍熾識開張”等來看,趙老師必然用的是古聲韻。那麼,以上七律有沒有格律的問題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過不是44處,而是隻有一個“出”字是出律的。44處出律的說法,顯然不負責的說法。也因此,我決定給學院的學生談談有關詩詞格律拗救的問題。

談格律詩的拗救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以下幾個概念:第一,什麼是格律詩?第二,什麼是格律詩的拗救?

那什麼是格律詩呢?格律詩也叫近體詩,它是唐代以來形成的一種詩體,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區別於古體詩(古風)。我們所說的格律詩,是一個大的“分類”,其中包含了詞和曲等。那麼何又為格律呢?說通俗點,格就格式,律就是規律。格律詩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規律寫成的詩。這個格式和規律,其中包含了壓韻、粘對、對仗、拗救等等。而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就是格律詩拗救的問題。

那麼什麼又是拗救呢?為什麼要拗?又為什麼要救呢?拗,就是不順。救,就是補救。拗救,就是不順了的補救。有拗才救,無拗不救。無拗也談不上救。這就象我們一個沒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藥的。用這個比喻來說,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藥打針。當然,這裡所說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詩來說的。古體詩(古風)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壓韻,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問題。

格律詩(近體詩)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問題。說到格律詩,我們有不少人可能會這樣說: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詩嗎?不錯,就是平平仄仄的詩。那麼格律詩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麼樣的規律呢?歸納起來,無外乎十二個字“相重相間,要粘要對,有拗有救”。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有拗有救”的問題。

在討論之前,我們還須弄明白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問題;第二個是“孤平”的問題。因為我們說的所謂的“救”,大多數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來說的。而我們平時所說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我們在格律詩的創作中,詩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論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論平仄。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在此就不討論了,大家在創作中,知道有這樣一個概念,會用就行了。不過,有一點是我們在創作和學習中必須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現諸如三平尾、孤平等詩詞硬傷。有人提出此論只適合七言詩句,不適合五言,五言詩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雖然觀點是正確的。不過我覺得那是在鑽牛角尖而已。

那什麼叫孤平呢?說到孤平,詩詞界爭論頗大,大家觀點也不甚相同。這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派以王力為代表,我們暫且把這一派叫“除韻一平論”派。他們認為,在格律詩句中,如果這個平聲字改用了仄聲字,那麼除了韻腳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個平聲字,必然影響格律詩音韻之美,因此叫孤平。這種說法雖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這種說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這是個標準的律句,按照“除韻一平論”的觀點,那麼這豈不是孤平麼?顯然不是孤平。按“除韻一平論”的觀點,“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但此句卻是孤平。顯然是矛盾的。

還有一派,主要以啟功為代表,我們暫且把這一派叫“兩仄夾一平論”派。他們認為,在格律詩句中,如果這個平聲字改為了仄聲字,就會形成前後兩個仄聲字中間夾一平聲字,必然影響格律詩音韻之美,因此叫孤平。而這一觀點,也有自身的不足之處,比如晁說之《打球圖》“九齡已老韓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格律皆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劉因《秋蓮》“淡香杳杳欲誰通”,杜甫《絕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格律皆為“仄平仄仄仄平平”。顯然,以上諸例皆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據作詩多年的經驗,以及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綜合上面兩派的觀點,給孤平作如下定義:在格律詩句中,離韻腳(或白腳)較近的平聲字,若換為仄聲字,就會孤立地出現多個仄聲字夾一平聲字(或無平聲字),必然影響格律詩音韻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義的好處在於,避免了以上出現分歧的情況。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夾一平,而是兩連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則離韻腳較遠,不在孤平範疇。其實,七言的第一個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論。

通過前面的準備,下面要討論拗救的問題,就簡單多了。拗救,簡單說來有如下的規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實際創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舉例來說說幾種不同情況的拗救。

第一種情況,本句自救。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詩句中,如果第一字換為仄,那麼就變為“仄平仄仄平”,這顯然屬於孤平的範疇。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只需在第三字補一平聲字,變為“仄平平仄平”,就解決了孤平的問題。因此叫本句自救。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為例,以下皆同):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其中首聯“寂寥無所歡”一句,格律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應該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為仄聲字,為了避免孤平,詩人在第三字補救了一平聲字“無”。象這樣的例子,在格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如崔塗《除夜有懷》“漸與骨肉遠,轉於童僕親(仄平平仄平)”。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間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屬於此。我就不多舉例了。

第二種情況,是對句救。所謂對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聲字,換成了仄聲字的情況。這樣的情形有三種,下面分別來討論。

首先,是第三字換為仄聲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況,這屬於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則在對句第三字補一平聲字,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例1(半拗對句救)

梅堯臣《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這屬於半拗對句救的例子。此詩首聯“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格律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聲字,詩人在對句第三字補救了一平聲“高”字。這樣的例子如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雙救)

司空曙《喜見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

這首五律第三聯“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獨”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為一字雙救。這在格律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等就屬於此。

例3(半拗對句沒救)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此詩尾聯“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格律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應平為仄,對句沒救。格律詩按兩個字為一個音節,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屬於重要音節上的字,因此不是什麼大毛病,可以不救。在創作中,這是很實用,也很常見的。當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換為仄聲字的情況,屬於大拗,大拗必須救。此種情況為第四個平聲字換為仄聲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須在對句第三字補一平聲,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白居易《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上句“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屬於大拗,必須在對句救。“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對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這樣的例子還有如王維《歸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等。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為三四兩個平聲字皆換為仄聲的,即“仄仄仄仄仄”。這也屬於大拗的範疇,對句必須救。此種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樣的。都是在對句第三字補一平聲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崔塗《除夜有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這首五律第三聯“漸與骨肉遠,轉於童僕親”,格律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聲字,對句補一平聲字“童”

救。這樣的例子如陸游《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等。在創作中,這樣五連仄的拗句,不是萬不得以,不用為上,是應該儘量避免的。這就象是一個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這些。

下面我們來談談特拗的情況。特拗句,也叫準律句。是千百年來詩人們在創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規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個字對換,變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過這裡必須說明的一問題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麼就不存在再拗的問題。以五言為例,前面兩字,必須是“平平”。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尾聯“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格律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堯臣《魯山山行》“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王維《觀獵》“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屬於此。在創作中,當我們遇到三仄腳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這樣的準律句(特拗)入詩。

另外,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拗句。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詩句中,三四字對換,變為“仄仄平仄平”。如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臨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屬於此。在創作中,我也用過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說能》:“能者何須更逞能,無能更顯能上能。逞能恰是無能者,只恐無能更逞能”。其中“無能更顯能上能”一句,就屬於此。這種拗救,屬於本句自救的範疇,是非常罕見的一種。在創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認的人也不多,我們應該儘量不用為上。在此就不多說了。

關於格律詩的拗救,常見的基本就是以上這些。那麼,我為什麼主要以五言詩為例子呢?在格律詩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會貫通了。五言詩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變為七言。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變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變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也都是一樣的。另外,在格律詩中,七言詩首字離韻腳較遠,由於處於第一個字的位置,一向不論。而第二個字屬於“詩喉”,不能輕易改變。因此七言詩的拗救,也是體現在後面的五個字上。

講完了格律詩的拗救,我們再回頭看看趙忠祥老師的這首七律:

冰上蝶飛猶夢中,形如雙燕影如鴻。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傳情足令世人醉,炫技盡呈王者風。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世同甘緣可貴,半生共苦樂無窮。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復出不負國人望,奪取金牌立首功。

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綜觀全詩,屬於七律仄起首句壓韻一體,用韻為古聲一東韻。首聯“冰上蝶飛猶夢中”一句,屬於本句自救的範圍。頷聯“傳情足令世人醉,炫技盡呈王者風”一聯,屬於半拗對句雙救。“復出不負國人望”一句,“國”字屬於半拗,可不救。唯一出律的是“出”字。在古漢語中,“出”屬於入聲字,必然為仄。而此字所在的位置,屬於“詩喉”,不得輕易突破。從格律的角度來說,全詩只有一字出律(無法救),說44處出律,顯然是不對的。 若是新韻,此詩則完全沒有格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