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視角:講課人≠教師,教學≠教育,領導≠教育專家

最近由於疫情的原因,許多教育專家也不能多做講座,能夠有空和我們一些一線的老師交流。在談到教育的時候,有的專家對目前一些教育現狀十分擔心,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莫把教育局變成教學管理局,莫把學校變成考試輔導中心。”我個人對於這句話非常認可,

在此,也結合當前國家的教育實際,將近期有關這個主題交流的一些心得做個簡單總結,簡簡單單三句話:“講課人≠教師,教學≠教育,領導≠教育專家”,我個人也知道,這話一出,是得罪人太多了,但是此言不講,又覺得對不起“老師”這個稱謂!

教育新視角:講課人≠教師,教學≠教育,領導≠教育專家

一、講課人≠教師

教育是以人為本的,以學生為本的,是應該著眼於學生的生命成長和五育發展的,因此,作為老師,就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嚴格按照《課標》的要求,從多個維度來備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知識體系等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學為社會,學為人民,避免出現“在校是神童,畢業是庸才”的現象。

對此,我們的老師可以對比自己的日常教學,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做到這些了呢?沒有的話,是不是在這方面努力了呢?如果您是一位佛系的老師,只是管好自己課堂的一畝三分地,而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沒有任何的考慮,那麼,對不起,您只是一個講課人,與社會上那些專門補課的輔導機構的講課人並無兩樣。甚至於在如何針對學生的知識培養和考試訓練上,還不如輔導機構的講課人。

好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是不怕家長和社會詆譭的,因為教育的過程不但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老師成長的過程,老師在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些美好的瞬間,也會有不快的摩擦,一些心存不良的家長和社會輿論藉此對老師的攻擊,我們完全可以心中無愧,泰然處之。反而是有些名師,只追求成績,為了成績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於不讓學生參加考試,這樣的老師,實在是有愧於老師二字。

教育新視角:講課人≠教師,教學≠教育,領導≠教育專家

二、教學≠教育

翻開每一位教育專家的著作,都會看到“教育教學”這樣的詞,教育在先,教學在後,這也就是欲教知識,先教做人的道理。

教育先賢孔子三千弟子,只得數十名士,那是因為這數十人做人做到了一定境界;魯迅先生身為老師,在那個人吃人的時代裡與黑暗腐朽的社會抗爭,方成為一代名家;數學名師孫維剛更是以身為範,從不以教育專家自詡,反倒是得到了眾多學生和家長的厚愛。

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甚至是數千年裡教師們的標杆,不是因為輕飄飄的幾本書,更不是因為各級各類的獎狀和證書,而是以其大德化人、大道育人的教育能力。

所以,當我們每一位老師沉醉在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只為追尋一節課的精彩而不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和思想發展,肯定不能成長為一名成功的教育人。我們的教育不僅需要有知識學識的人才,也需要有愛國熱情的人才,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來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學校教育成長真正有用的教育,真正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教育。

教育新視角:講課人≠教師,教學≠教育,領導≠教育專家

三、領導≠教育專家

當許多人對“專家”一詞有誤解的時候,我還是很認可“教育專家”的,因為他們的成功理論,是在已經無數被驗證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常常有人說:“把我的班給專家,看他能教出什麼成績。”那是因為,我們許多老師被周圍的一些領導帶偏了,領導們總是喜歡斷章取義地用專家的話語來訓導老師們,讓老師們對“專家”有了很不好的印象。

陶行知先生“糖果的故事”被無數領導拿來教育老師,可為什麼沒人用陶行知先生批評學生的事例來教育老師呢?難道說陶先生就沒有批評過學生嗎?領導們喜歡用“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來教育學生,可為什麼不分析這個“教會和教不會”中教的對象和教的技術是什麼呢?

教育專家會就事論事,從實際工作出給出我們老師許多中肯的建議和職業生涯成長的案例,給我們老師很好的啟發和借鑑,而一般領導是做不到這些的,更不用說那些教學實踐本來就少的領導了。

當一位好老師,做一個好的教育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也要虛心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身正方可為範,老師們在教學中也要有正氣,用正能量去感召學生,即使學生不能夠進入更高一級的學府深造,也能夠為社會,為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能夠成為這樣的老師,此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