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有怎样的文化隐喻?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扮演,是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但艺术品中的“角色扮演”,却不止于戏剧。

今天,小玉就和你从戏剧、绘画和摄影三个艺术方面,聊聊有趣的“角色扮演”现象,和背后暗藏着的文化隐喻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戏剧中的小丑:它荒诞,却是戏的灵魂。

东西方戏剧历史中,有个角色一直是很特别的存在,它让人又哭有笑、又爱又怕:丑角。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京剧丑角

在中国在京剧表演中,有一句俗语叫“无丑不成戏”。丑角的扮演者,常常画着夸张的八字眉,扩大的嘴角,红底白面的妆容,与其他京剧角色的扮相相距甚远,扮演的也都是些阴险滑稽的小角色

可生旦净丑中,丑角的地位却最高。甚至在戏班子庙会敬神的时候,丑角演员,不论年龄大小,资历高低,都可以不磕头。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中世纪小丑

而在西方戏剧中,小丑扮演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一开始他们为当时的皇室演出,后开始了真正的职业化,再后来盛宴式的马戏团表演也盛行他们的出现,直到现在,小丑的影视形象也非常风靡,以DC漫画角色为基础的《小丑》也获得了诸多赞誉。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为何丑角在戏剧中,如此受人欢迎?

因为丑角,是戏的灵魂。

一方面,没有哪个角色,具有如此戏剧冲突的“双面性”。“戴着面具的我所向披靡,摘下面具的我就只能缩到一个角落里。”看起来,作为角色的他们是那样的阳光又愚蠢诙谐,可越是欢乐的表面,表演者内心越是孤独无助。在丑角的身上,凸显了那种失落和悲剧性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丑角身上的戏常是披着喜剧外衣来讽刺黑暗现实,是社会底层人民唯一一种可以“出口恶气”的方式。比如《冰与火之歌》之中丑角的表演在嘲笑中,讽刺了残暴统治、显示出正义力量。人们知道他们只是在“表演”而已,但这样的角色,更容易让人获得共鸣。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绘画中的卡拉瓦乔:我要扮演历史剧中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卡拉瓦乔《大卫与歌利亚的头》

如果说戏剧中的小丑,还算是字面意义的“角色扮演”,那画家卡拉瓦乔,开始在绘画中扮演历史角色。而扮演者,是他自己。

《大卫与歌利亚的头》,表现了《圣经》中英雄少年大卫战胜并割下巨人歌利亚头颅的经典故事。而画中被取下脑袋的歌利亚,长的是卡拉瓦乔本人的脸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也成为了第一个将自己的人头画上自己画作的人。

这种频繁扮演“被取头者”角色背后,卡拉瓦乔究竟在暗示什么?

一方面,这是画家自身境遇的象征。天才艺术家的人生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尤其是发了疯的天才。卡拉瓦乔在1606年战斗中误杀过人,被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导致他落荒而逃,三年后,又有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画中扮演肤色蜡黄、眉头紧锁、哀怨眼神的被取下脑袋者,透露的正是卡拉瓦乔的窘迫现状。画中那个角色仿佛一直念叨一句台词:我的人头献给你,还不放过我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卡拉瓦乔《莎乐美接受施洗约翰的头颅》,被取下头颅者由卡拉瓦乔自己扮演。

另一方面,这也彰显了画家的艺术主张。卡拉瓦乔被称作“坏蛋艺术家的鼻祖”,这不只是在说他这个人本身劣迹斑斑,更是因为他艺术风格的不羁与颠覆: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他却追求极端的现实主义,将宗教人物神话化舍弃。从他的画面里,人们感受到力量、真实、不带矫揉造作也不粉饰太平的冲击感,并影响了后世的艺术风格。画中角色由自己扮演,就是要直接向画外人,喊出属于他的叛逆艺术主张。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摄影中的辛迪舍曼:后现代的历史寓言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辛迪舍曼和她的“角色扮演”式摄影

提到摄影界的角色扮演,必须要提到这个超著名的女人:辛迪舍曼。她成为观念摄影艺术家,其实是在延续儿时的特殊爱好——舍曼从小就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别人”。

她的作品从不回避现实,常以讽刺怪诞的场景布置,而《历史的肖像》这一系列的后现代摄影,正是由她自己亲自扮演的方式,狠狠的“调戏”与“反思”了西方艺术史。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辛迪舍曼《历史的肖像》,扮演波提切利《历史寓言》

辛迪舍曼上演了自拍自演,使用了一堆华丽而复古的道具,

按照古典绘画中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扮演。在一些作品中,她扮演女性,而另一些作品中,她甚至扮演男性。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辛迪舍曼《历史的肖像》,扮演卡拉瓦乔《生病的酒神》

延续自己的风格,舍曼依然不是为了“扮美”——男性形象中,她挑的是那些并不好看的人物,头戴假发和胡须演绎一番

;而扮演画中女性时,在某些照片中还特意戴了假胸、塑造出黑色幽默的形象,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荒诞感

为什么享有世界声誉的大摄影师,要让自己以这种滑稽丑陋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系列》,通过特定情景的角色扮演,塑造了近七十位个性鲜活的女性形象。

一方面,这是在延续她的摄影传统。舍曼的镜头一直在关注女性,意图通过扮演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去诠释不同时代女性的性别社会地位和社会内涵,以此表达自己对种种社会怪现象的理解与反抗。可以说,舍曼的摄影理念,是在扮演全世界。而这一“扮演”,就是三十多年。

假作真时真亦假:艺术中的“角色扮演”与背后的文化隐喻 |张小玉

辛迪舍曼《历史的肖像》,使用劣质道具

另一方面,是为了调侃古典艺术大师对女性解剖学上处理的笨拙。在古典时代,绘画为男性提供了一种对女性的“凝视”,艺术家竭尽所能让画中女性显得再符合男性的审美口味一点,于是为她们配备了丰腰细臀和饱满胸部。而舍曼要做的,虽然是同等角色的扮演,但故意用一些拙劣的道具,去打破你的“凝视”:她并未真正暴露自己的身体,而总是采用一系列伪装。因此,舍曼的角色扮演之下,一直是她的本色——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角度进行观察的女性主义摄影师。


角色扮演,是艺术的一种精妙手法。于观看者,可以津津有味的欣赏,于扮演者,可以将自己的真正意图渗透其中。

这样来看,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角色扮演,还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