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北京时间今年3月1日凌晨,第70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揭晓,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无邪》获得金熊奖,伊朗电影又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对于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伊朗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度,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致使伊朗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扑朔迷离,而在大多数国际知名电影节中,伊朗电影曾无数次变身成一匹黑马,摘得电影节桂冠。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伊朗影片《无邪》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其实早在1997年,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指导的影片《樱桃的滋味》就已经荣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该影片在至今在影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作为影史经典被无数次再解读,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视听语言、人物分析和主影片主题四个方面由浅及深来全方位解读这部伊朗的经典影片。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的官方海报

一、故事情节

《樱桃的滋味》讲述了一个对生活失望至极并且决定放弃生命的中年男人巴迪,在山上的樱桃树下挖了一个坑,打算自杀后躺在坑里与世长辞。做好这一切准备的巴迪用巨额的资金作为酬劳,开着出租车一路上寻找愿意帮自己料理后事的人(也就是愿意帮他入土为安的人)的故事。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面无表情的巴迪是本片的主角

在途中,他分别遇到了三个乘客,首先是库尔德士兵,是一个年轻的新兵,在了解巴迪的意图后,以“我不能往别人身上埋土”为理由拒绝了巴迪的请求,然后狂奔着离开了山丘。其次是神学院学生,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伊朗神学院进修,因宗教信仰拒绝主人公的请求,并用宗教的逻辑对主人公进行长时间的说教与​对峙。最后是巴德瑞,他为了挽救生病的孩子勉强答应主人公的请求,一路上喋喋不休的劝说主人公多多感悟生命的意义,而且还通过自身的与樱桃有关是个人经历,意在告诫巴迪要善于发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不停的以浅显的道理来拯救主人公濒临绝望的心灵。在经历了这一趟心灵的旅程后,巴迪的心灵渐渐被感化,在影片的最后,放弃了自杀念头的他在傍晚时来到当时为自己挖的“墓地”,轻松地躺在樱桃树下的坑中,体味着生命的滋味。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片末巴迪在月光下享受生命

二、视听语言

专业影评的视听语言分析主要有影像、声音和剪辑三个方面,其中影像包括景别、角度、构图、色彩和场面调度等;声音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等;剪辑包括蒙太奇和长镜头等。《樱桃的滋味》作为被导演严苛打磨过的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也有着突出的特点。其特点主要可以概况为:第一,影像多以低机位平角近景为主,便于交代人物关系和透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转变。一方面,由于巴迪和乘客的对话大多在出租车的封闭空间内进行,导演采用低机位的拍摄角度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乘客的第三人称视角,使影片的情节更加具有代入感;另一方面近景的景别可以展现巴迪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观众能够推测巴迪的心理变化轨迹。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本片的构图有着明显特征

第二,影片中的环境音多以噪音、原环境音和纯粹的人声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特征,导演有“把摄影机康到大街上”的拍摄理念倾向。施工机器的轰鸣噪音是本片中的重要环境音,机器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笼罩了巴迪所途径的地区,意在突出现代文明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对交代影片主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纯粹的人声则突出了乘客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导演“让一切回归语言”,樱桃的滋味所象征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乘客与巴迪的交谈中逐渐清晰,使影片的主题显而易见却又耐人寻味。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巴迪与神学院学生的会面来源于这次契机

第三,本片的剪辑多使用客观冷静的长镜头来交代故事发展的脉络。片中无数次使用了温和又冷静的长镜头来向观众外化巴迪的心境,当巴迪与乘客交谈时,长镜头定格在巴迪“面无表情的表情”之上,在使情节更加连贯的基础上,又赋予了主人公巴迪更深的一层可解读空间。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在傍晚的余晖中巴迪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三、人物分析

通常情况下,电影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象征人物和辅助人物四大类,但影片中的人物可能有以上四类或有其中的几类,依据影片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樱桃的滋味》中,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路人是次要人物的代表

主要人物是片中的主人公,始终处于影视剧中主要矛盾冲突的核心位置,绝非旁观者和过客,而巴迪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电影学家罗伯特·麦基曾提出“人物弧光”的剧作理论,认为主要人物在经历影片中故事发展历程后,会在身心上发生质的变化,是人物在剧中成长的表现,也就是“弧光”。巴迪在影片中的“人物弧光”显而易见,无非是从厌倦甚至企图放弃生命转向重新接纳生命和享受生命,转变的过程暗示着人物内心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巴迪的最初目的是一心求死,宏观意义上是生与死的对立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整部影片的关键事件,关键事件的结局也象征着影片走向结局。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巴迪的表情有着细微的变化

次要人物在影视剧的主要矛盾中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但也有推动剧情发展和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影片中巴迪偶遇的三位乘客正是次要人物的代表,年轻的士兵象征着纯洁、和平与善良,身为士兵的他本应该驰骋战场毫不畏惧杀人,但他善价值观却有效地避开了金钱的诱惑,在这论谈话中,善良战胜了欲望。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年轻的士兵是次要人物之一

神学院的学生用自己所接受的宗教理论与巴迪展开类似于辩论的谈话,宗教与生死的关系在谈话中时而模糊又时而明朗,导演借助剧中人的口味表达了伊朗人民对于宗教的困惑,即便如此,这轮胜利的还是宗教。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神学院的学生是次要人物之一

巴德瑞是唯一答应了巴迪请求的乘客,而他答应源于儿子患病的苦衷。在途中,巴德瑞喋喋不休向巴迪讲述自己的经历,力图使巴迪重新获得生的希望,结果成功了,在最后一轮谈话中,生命战胜了死亡。这三个谈话的场景循序渐进,对表达影片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巴德瑞是次要人物中的重要人物

辅助人物在剧中只是蜻蜓点水的存在,但对交代环境和烘托气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片中的工人和路人是典型的辅助人物,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和背景,有利于交代情节的完整性。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工人是辅助人物之一

这三类人物在影片中起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反作用于本片的主题。

四、影片主题

纵观全片,导演没有交代巴迪赴死的原因,只是交代生活不易,人物背景的设定有着十分明显的普适性,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的事情。同样是一颗樱桃树,有人会选择在树下自掘坟墓,而有人却会选择通过樱桃的滋味咀嚼人生的滋味,二者正是乐观与悲观的不同之处。在片中到导演借助乘客之口,传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宗教的困惑,他认为人生而在世,理应用乐观的态度去接纳生活中的一切,也认为宗教并不能完全拯救身在苦难中的人民,对于人来叔,自救要强过听天命。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最终巴迪放弃自杀时的台词

相关博士论文中写到:“《樱桃的滋味》作为阿巴斯的最著名的代表作,融入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体验与心境历程。阿巴斯一生坎坷,始终坚持为电影拍摄教学事业奋斗,在他取得了重大成就后,面对国家的反对态度,他只能选择远走他乡,从此开始了一生的飘零生涯。但直到临终,阿巴斯都一直坚信着,他的作品永远深深根植于故乡的土地。”本片是导演自编自导的代表作之一,是导演意图最大化的体现,囊括了导演阿巴斯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故乡社会现实的反思之情,可谓温情与批评并存,主观与客观兼具。

全方位解读伊朗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

本片导演阿巴斯

总而言之,本文从故事情节、视听语言、人物分析和主影片主题四个方面由浅及深地全方位解读了伊朗的经典影片《樱桃的滋味》。虽然这部影片上映已经有23年之久,但是其影片内涵和延伸意义放到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普适性和蓬勃的生命力,或者这才是经典作品的真正意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