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流:橫渡滄海的一葉扁舟

今天線上聽了老師的第四節課,在老師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中,在燦爛悠久的中華古代教育思想文化中,我似乎

找到了一頁渡我的扁舟!

循環流:橫渡滄海的一葉扁舟

馬克思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天生活在世界上,與外界各種各樣的人、事、物發生錯綜複雜的糾纏捲入,就像處在一個巨大的渦流旋場,“我”就處在漩渦的中心,這些層層的循環既各自獨立,又相互糾纏,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場,裹挾著我們向因果的方向螺旋式上升。

這樣的循環流,就是人和外界人事物發生的各種聯繫,遵守因果遞減,分為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

以一個家庭體系為例:在這個循環體系流裡,有夫妻間、父子間、母子間、甚至爺爺輩和孫子輩之間,組成各式循環圈。

夫妻間,如果妻子對丈夫的某一個方面不滿,自己又沒有足夠的高度去修“有”去“無”,修“見”為“不見”,就會整天埋怨,這種抱怨很快引起丈夫的反感,在言行舉止間肯定要帶著不耐煩,這種反應很快又反饋到妻子那裡,妻子就因此更加看不慣丈夫,從而產生對丈夫所有的行為看不慣,本來可能一件小的事情,因為彼此高度不夠,導致形成夫妻關係的惡性循環。老師舉的例子中,本來很優秀的丈夫,能掙錢養家,熱情豪爽,外面人人誇,但是因為丈夫不做家務不洗腳的懶惰行為,妻子對丈夫心生怨恨,從而對丈夫整個人產生怨恨,產生了離婚的念頭。妻子不知道的是,由於丈夫的懶惰,自己不在家的時候,反而是女兒學會了做飯,女兒因為學會了做飯,這種行為在女兒身上產生了正向的良性循環,反而是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學習能力都上升了,成為一個特別優秀的孩子。在這個夫妻循環裡,如果有人來“渡”這個妻子,提升她的認知高度,她就會愛上丈夫的“懶惰”,因愛屋及烏,丈夫身上都是優點,夫妻關係就會走上和睦的良性循環。

循環流:橫渡滄海的一葉扁舟

在家庭循環流體系裡,各種關係的循環就組成了這個家庭的生態體系,而一個人又會走上單位,同樣在單位建立形式各樣循環體系;每個人又會走上社會,在社會上和其他的人事物建立形式各樣的循環體系,一個個的循環體系就這樣組成了一個人的循環流。每個人的循環流就組成了這個社會的循環流。

在一個循環體系中,決定這個體系走向的是體系中某個人的最高高度。比如一所學校,校長的思維高度就決定這個學習的辦學高度,在這個高度引領下,培訓出什麼樣的老師和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走向良性循環還是走向惡性循環,都是這個高度在起關鍵作用。

循環流:橫渡滄海的一葉扁舟

如果在高度引領下,這個體系的各個小循環都是正向良性流動,組成一個強大的流動能量場,這個群體體系就會螺旋式上升。如果高度不夠,個別的循環層出現問題,走向負向的惡性循環,就會對沖正向的能量,削弱整個能量場,出現遞弱甚至衰減。

所以滄海人生中,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處的各種循環流,明白在各種循環流中個人所起的作用,分清每個小循環中的正負良惡走向,提升自己的高度,調控改變體系中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