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是根據臨床病情資料,聯繫氣血津液生理供你,結合八綱、臟腑分析,找出氣血津液病變的辯證方法。

氣血津液,生理上,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的產物。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影響到氣血津液的變化;而氣血津液的病變,又必然影響到某些臟腑。故氣血津液的病變,是不能離開臟腑而存在的。掌握氣血津液病變的一般規律,為辨證論治打下基礎。

一、氣的病證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一般可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和氣逆四個方面。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1、氣虛:是指全身或某一臟腑出現機能衰退的病理現象。

(1)症狀: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疲倦乏力,動則氣喘,自汗、舌淡苔少,脈細弱。

(2)分析:常見於某些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復期,或年老體弱,多因邪氣耗損正氣,或元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所致。由於氣不足,故現少氣懶言、語聲低微、疲倦無力,故動則氣喘。正氣虛弱,肌表不固,故自汗。氣血虛少,則面色白;舌淡苔少,脈虛弱。

(3)治法和方劑舉例:補氣。四君子湯加減。

2、氣陷:是指脾氣不升,清陽下陷的病理現象。

(1)症狀:頭目昏花,少氣倦怠,脘腹墜脹,內臟下垂,久洩脫肛,舌淡苔少脈虛弱。

(2)分析:多由久病虛損,勞倦傷脾,脾氣不升,清陽下陷所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濁氣上擾清竅,故頭目昏花。脾氣下陷,升舉無力,則脘腹墜脹、內臟下垂、久洩脫肛。氣少倦怠,舌淡苔少,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

(3)治法與方劑舉例:益氣升提,補中益氣湯加減。

3、氣滯:是指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發生氣機阻滯,運行不暢的病理現象。

(1)症狀:胸腹脅肋悶滿,疼痛、痛無定處。

(2)分析:氣滯常由情志不暢,飲食失調,感受外邪,外傷等因素,引起臟腑、 經絡氣機運行不暢所致。由於氣機運行不暢,可引起胸腹脅肋悶脹、疼痛。因病在氣,遊移不定,故痛無定處。因為引起氣滯的病因,和發生病變的臟腑不同,所以氣滯的證候,除上述共同症狀外,還有其各自不同特點,詳細內容見臟腑辨證。

(3)治法和方劑舉例:行氣。金鈴子散加減。

4、氣逆:是指氣機上逆。一般多指肺胃之氣上逆。

(1)症狀:咳嗽、喘息、呃逆、嘔吐。

(2)分析:感受外邪或痰濁壅肺,肺氣上逆,故見咳嗽、喘息。寒熱痰食積等因素,侵犯胃腑阻滯氣機致胃氣上逆,故見呃逆、嘔吐。

(3)治法和方劑舉例:降氣鎮逆。用蘇子降逆湯、旋復代赭湯加減。

二、血的病證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一般有血虛、血瘀、血熱三個方面。

1、血虛:是指血不足,不能濡養機體的病理現象。

(1)症狀: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酒、精神不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苔少,脈細無力。血虛的病變,常會影響全身氣機的衰退,因此,血虛見證中,常伴有氣短、疲乏等氣虛現象。

(2)分析:血虛常有失血過多,久病耗血,脾胃虛弱,生化不足等原因。血不能濡養頭身,上榮於面,故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精神不振,血不養心,則心悸失眠。血不濡養,出現手足麻木。舌淡,脈細無力,均為血虛之象。

(3)治法與方劑舉例:補血。四物湯加減。

2、血瘀:是指某一局部或某一臟腑,血行不暢或血液留滯的病理現象。

(1)症狀:局部疼痛或見腫塊,痛如針刺,拒按,固定不移,或伴有面色晦暗,甚則肌膚甲錯,或出血,舌質暗紫或有瘀點,脈細澀。氣和血的關係密切,氣滯可以導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氣滯,故二則常同時存在。

(2)分析:本證多因寒凝、氣滯、氣虛使血行不暢,或邪熱與血互結,或外傷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內出血不能及時消散排出所致。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見疼痛,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如久瘀不消,阻礙營血運行,肌膚失其濡養,則出現面色晦暗,肌膚甲錯。如瘀在腸胃,可見嘔血、吐血、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均為瘀血之象。

(3)治法和方劑舉例: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湯加減。

3、血熱:是指血分有熱或熱邪侵犯血分的病理現象。

(1)症狀:心煩、失眠,或躁擾發狂,口乾不欲飲,身熱夜甚,或見出血,舌紅,脈數。其他如瘡癤,婦女月經超前或經量多,色紅等,也常是血熱的見證。

(2)分析:本證多由外感熱邪,五志化火(如肝鬱化火)等引起。心主血血熱擾心,故見心煩、失眠,甚則躁擾發狂。熱入營分,損傷營陰,因邪屬陰分,夜屬陰,故身熱夜甚。熱傷津液,出現口乾,但熱不在氣分而在營分,故不欲飲。熱為陽邪,易傷脈,迫血妄行,則可見出血。瘡疥,婦女月經超前,色紅量多,脈數,舌紅,均為血熱之象。

(3)治法和方劑舉例:清熱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三、津液的病證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津液的病變,概括為津液不足(傷津、傷陰)與水液內停(水腫、痰飲)兩種情況。

(一)、津液不足:是指組織器官失去津液濡養的病理現象。

1、症狀:口乾咽燥欲飲,唇燥舌乾,皮膚乾燥,小便短少,大便乾結,脈細數,甚則皮膚乾癟,或口乾不欲飲,或身熱夜甚,舌紅幹有裂紋或光剝無苔。

2、分析:津液不足,輕的表現為傷津,重的表現為傷陽。均由於熱邪傷於津液,或大汗、吐瀉等原因所致。津液不足,則敷布口、唇、皮膚肌腠的津液減少,故見口乾,咽燥,大腸失去正常濡潤,故見小便短少,大便乾結。身熱夜甚,口乾不欲飲,為熱入營陰之象。舌紅幹有裂紋,或光剝無苔,均為傷津傷陰之象。

3、治法與方劑舉例:增補津液。增液湯加減。

(二)、水液內停:是指全身或局部停積過量的水液的病理現象。

1、症狀:咳嗽痰多,頭暈目眩,心下悸,短氣或脅下脹滿,咳唾引痛,脈弦,舌苔白滑或症見腹脹納少,口淡無味,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較膩,脈濡。或症見下肢浮腫或一身面目悉腫,或腹大如鼓,脈沉弦,舌苔白滑。

2、分析:多由肺脾腎對津液的輸部和排洩發生障礙,使全身或局部停積過量的水液所致。水液內停 聚而成飲成痰,飲停於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多痰。

痰蒙清竅,清陽不升,頭暈目眩。水飲上凌心肺,心陽不振,心下悸,肺失宣降,短氣。如水停脅下,經絡阻塞,氣機不利,故脅下脹滿,咳唾引痛。 脾陽不運,飲留腸胃,則見腹滿納少,口淡無味,腸鳴腹瀉,苔膩、脈濡為溼之象。水飲溢於肌膚,成為水腫。如水飲積於腹內,日漸脹大,故見腹大如鼓。脈沉弦,苔白滑,為陽虛不運,水飲內停之象。

3、治法和方劑舉例:利水。用五苓散加減。

中醫氣血津液辨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