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心”的旅程,不为欣赏人间的美丽,而是唤起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马克·吐温曾有句名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那天,和你弄清自己为什么出生那天”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Mark Twain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出生】也就是充分认识自己,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心理学中同样是这个道理。自我存在的意义,要从自我实践中去找寻。而自我实践其实是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潜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不以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为追求的目标,仅在于去探求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考研名师—“朱主任”

英语名师朱伟老师有一句名言:“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这句话被“朱主任”翻译了无数版本,我个人比较喜欢「Less interests more interest.」;朱伟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一直倡导,不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来学习英语,这样太Low了,我们要把英语学好,顺便考考。同样的道理,放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亦然。

成功的规律?

前些年,一些成功学的书籍和课程大行其道,然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因为在我看来,成功并没有有迹可循的规律。但是成功者们往往有着共同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特点,这些绝不仅仅是一两本书或一两节课就可以教会你的。我们不应该再把目光聚焦在成功这件事本身上了,而应该注重撑起成功背后的东西,我们也更不应该再目光短浅到以为看几本书,听几节课自己也就能成为成功人士了。去探寻你存在的意义,去激发你自己的潜能,去培养你的优秀人格特质,而随之到来的成功只不过是这些的附属品罢了。//

今天,就是我们自我探索的第一步!//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在两年前,我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自我否定,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小活泼外向的我,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一言不发,我拒绝一切与人打交道的活动,甚至连自己项目的结项答辩都委托了别人帮忙完成,因为那时,在我的眼里,这个项目一文不值。然而,我们切换一下视角,我同学眼里看到的是,我的项目拿到了国家级的大学生立项,最终的结项成绩也达到了一等,还发表了核心期刊的论文,这个取得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奖项的项目,给团队以及我个人带来了诸多荣誉……

Imposter Syndrome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它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但其本人却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这一综合征最普遍的症状是消极思想;受到影响的人会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工作;在工作场所不想引起注意;并形成加班到深夜或者不给工作量设定适当范围等补偿行为,并常常会自我怀疑并担心被人当做骗子。他们失败后会过度指责自己而不是导致失败的其它因素。

研究显示,高达七成的人在一生中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被一般人认为有天赋的高成就人士之中

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有150名相关来访者,在别人眼中,她们都很优秀——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不过她们自己并不认可这些“成功”: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期末得高分,不过是运气好或教授偏心罢了;很多人认为自己被高估了,并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这种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另一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而是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触发自我怀疑。

如今的我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不会再去全盘否定当初的项目,但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说,项目是很不错,但是同时存在很多漏洞甚至说缺陷,相比于其他的项目,它并不足以撑起这样的奖项。因此,不得不说,取得奖项,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运气,甚至我曾一度以为是沾了导师的光,这些奖项与导师的头衔不无关系。但同样的,在展示自己学术成绩的诸多场合,面对颇有竞争力的对手,我也为这个项目编写了一套富丽堂皇的说辞,让它看起来也相当出色。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在今天看来,我可以对我的项目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用比较流行的形容词就是,不吹不黑,然而,项目还是那个项目,我还是那个我,是什么改变了呢?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没错!就是心态,Mentality

心态影响感官,感官影响判断,判断影响行为,行为导致后果,后果决定我们的处境和未来。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Melanie Klein 精神分析学家

在这里,我想引入一对概念,它来源于精神分析的前辈,

梅兰妮·克莱因,所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说到这里,你先别忙着头疼,我并不打算跟你讲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想跟你介绍一对有趣的概念:PS位与D位。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PS位的全称是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即偏执-分裂位,D位的全称Depressive Position,即抑郁位。让你头疼的概念到此为止,我也没指望你们记住,给出全称,是为了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自行查阅相关文献(大概没有人吧)。。。

PS位现在,你可以把PS位想象成美图秀秀或者你的其他美颜相机,它会把痛苦的真相美化成你可以接受的样子。举个例子,进入大学后,我们身边往往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一边叫着自己没时间复习了,一边刷剧上网打游戏,就是不学习,一边喊着自己要挂科了,一边刷剧上网打游戏,就是不学习,以至于最后真的挂科了。那么,你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吗?其实就是这个PS位在搞怪,因为当你刷剧上网打游戏,就是不学习而挂科以后,你可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刷剧上网打游戏,你会把自己挂科的失败美化成“我没时间复习,如果我有时间复习,我才不比别人差”,因为这要比你认真学习然后挂科或者没考过别的同学要容易接受多了。

D位也被人们称为“黑暗”,这时,你会开始面对事情的真相,你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你要去面对你的孤独,脆弱和软弱,于是乎你开始自我否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抑郁。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觉得你更愿意站在PS位,还是D位呢?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当然不会告诉你PS位是好的,D位是坏的,亦或是相反。因为它们各有各的好处。PS位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帮助你去面对糟糕的局面,尤其是在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它可以保护你,让你不至于被生活中的苦难折磨地寸步难行。但是我想说,一个真正的勇者,是敢于直面自己的D位的,寻找他,面对他,超越他,这˙正是一个人内心成长和强大的标志。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报有很强烈的好奇,甚至以为心理治疗师是一群很神奇的人,他们可以帮助你走出困境。事实上,最理想的咨询是咨询师

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你找寻到你的D位,陪你一起面对他,指导你超越他,最终完成属于你的自我成长,而决非你把一堆问题丢给他,他给你一个简单而又理性的回答,就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真正有帮助的心理咨询过程注定是痛苦的,难熬的,但我更愿意将这比作为黎明前的黑夜,因为在这黑暗中蕴藏了巨大的光芒。

卸下伪装,认识自己

心的旅程

我们以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开始了今天的课程,就以另外一句名言结束吧,据说是达尔文说的,但我无从考证,但这并不影响它本身蕴含的哲理:

"有时候,悲伤就像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引导着我们去做出最有利的行动,黑暗是另外一种光明。 "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简里里”发表于丁香医生论坛的《为抑郁正名:一切不面对痛苦的快乐都是耍流氓》一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原发于团队公众号“五羟色胺小分队”(Hi_5-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