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是否有機會勝利?

不要菜


至少在陷入東線泥潭之前還是有機會的,就算進攻蘇聯時日本能去掏蘇聯的肛也是有一定機會的,可惜在英國沒能打下來時就忙於進攻自己的法西斯盟友蘇聯。


靝埊0


二戰德國不僅有勝利的機會,而且贏面很大。希特勒有很多次扭轉勝利天平的機會。

首先希特勒和斯大林有密約,剛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商議如何瓜分世界,但因為中亞歸屬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假如希特勒先穩定蘇聯,拉蘇聯入夥,軸心國變德、蘇、日、意,想必二戰結果不用說,瓜分完世界再對蘇聯下手也不晚。

其次,暫緩對蘇聯下手。很多人說,蘇聯有大雷雨計劃,早就想對德國下手了!希特勒不過搶先了一步。這個問題我們從蘇聯的角度來想一下,德國一個多月完成了一戰幾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戰力之兇猛,令人膽寒,一戰俄國被德國兩線作戰都揍的垮了政府、割讓了土地,這事情斯大林可是歷歷在目,雖然蘇聯已經不是當年的俄國,但是希特勒也遠兇於一戰時期的威廉二世啊!當年抗德的兄弟們現在都已經被揍趴下了,你還敢單幹?況且德國小弟可在東邊磨刀霍霍,斯大林這個時間可不知道日本會南下還是北上,一招不慎就兩線作戰坐等亡國啊!蘇德戰爭初間,蘇聯損失四百餘萬人,這作為蘇聯入侵德國的鐵證,不過這也看出來蘇德部隊實力的差距,就算面對面拉開陣勢幹,蘇聯勝率有幾成?

好了,就算蘇德開戰,德國勝率也是遠高於蘇聯的。德國部隊全面進攻後,勢如破竹,但是深入蘇聯腹地後,補給跟不上,外加蘇聯焦土政策,德國有兵無糧,有槍無彈,有坦克無石油。此刻假如德國不急躁支取首都,而是集中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然後在佔領區迅速修建道路、鋪設鐵軌打持久戰,利用機械化部隊運動戰在野外無敵的優勢,一次集中全部坦克吃掉你二十幾萬人,即使你動員能力再強,外部戰爭一次次失敗也會動搖你的根本,況且此時斯大林失去了石油供給,城市汽車成為廢鐵,坦克生產出來也不能用,美國給你輸血能滿足全國的工業加軍事需要麼?到時候被石油困擾的就是你蘇聯了。

要知道,蘇德戰爭斯大林一直在求饒,假如希特勒同意,蘇聯可能被瓜分成為一個面積和新疆相當的國家,德國的贏面可不是一般的大。



你的歌聲裡486


德國勝利的機會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的,從戰爭一開始就決定了德軍的命運,因為即便德軍拿下英國,全殲英法主力,也繞不過蘇聯的坎。還有,即便德軍搞定了歐洲,也無法面對美軍的干預。僅僅是在1944年的作戰中,白俄羅斯戰役幾乎摧毀了中央集團軍群,而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則第二次全殲了第六集團軍並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這兩次戰役殲滅的德軍總數就達到了三十七個師另三個旅。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超過五十個師的損失過半。

德軍在東線的損失總數佔了德軍總損失的大部分,而且考慮到在蘇軍兵鋒所向,德國的各個僕從國相繼退出戰爭或調轉槍口,暗中與德國勾結的瑞典和土耳其也或恢復嚴守中立或投向了盟國一方,東歐和東南歐的解放基本是紅軍完成的。總的來看,東線戰場以殘酷而宏大載入了戰爭史,蘇聯紅軍以巨大的犧牲徹底抹掉了法西斯德軍的主力,是消滅法西斯的主要力量。畢竟蘇聯是個繞不過的坎,蘇軍的及其被動的局面上都讓德軍吃苦頭,那麼狀態極佳的蘇軍絕對是德軍的噩夢。

二戰中的大咖依然是美蘇,只要美蘇介入,日德都要完蛋,因為美蘇的工業潛力和戰爭潛力遠超德軍和日軍,可以說即便整個歐洲都被德軍佔領,結局也是一樣的,只是二戰的時間會被拉長,可能延長數年,美軍收拾完日軍和蘇軍匯合,德軍遲早要敗。


深空電報


二戰中德國沒有勝算,因為在戰略上始終沒有辦法避免兩線作戰,同時在具體作戰中基本都是冒險而並非穩操勝券。

在進攻波蘭戰役中,德軍的確是只用了1個月就擊敗了波蘭,不過卻是在兩線作戰威脅下的一次不得已行動。相對而言,東線的波蘭比西線的英法聯軍100多個師、3000多輛坦克、2萬餘門火炮和3000架飛機容易對付一些,畢竟波蘭東部有蘇聯可以做為幕後支持,當然希特勒更希望於一旦對波蘭開戰英法聯軍沒有實質性舉動,這個寶他押中了。

在法國戰役中,德軍用了40多天擊敗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軍隊。不過仔細探究起來,德軍的曼施坦因計劃還是有不少問題的。事實上德軍的施立芬計劃和曼施坦因計劃在戰略主攻方向都是繞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不過雙方在這一地區兵力相差不大,這也就是因為在這一地區兵力不足,德軍在殲滅荷蘭與比利時軍隊討厭了時間,並影響了在敦刻爾克的作戰。

同時,曼施坦因計劃雖然保證了德軍在阿登方向裝甲力量的集中,但對荷蘭與比利時進攻只有分散部署的3個裝甲師,使得德軍B集團軍群進攻緩慢,喪失了圍殲比利時軍隊和英法第1集群主力的戰機。

在不列顛空戰沒有奏效,無法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德國1940年7月開始制定進攻蘇聯計劃,希望可以避免兩線作戰。然而,對於這個對手,德國顯然還是估計不足。儘管德國承認蘇聯總兵力強於自己,有360個師、7300架飛機、1萬輛坦克,不過戰鬥經驗、戰術和戰鬥力弱於自身。不過德國可能沒想到的是蘇軍僅僅在邊境地區就有就有268萬人,裝備火炮4.7萬門、坦克近1.4萬輛和飛機7000架。蘇軍在開戰時的總兵力有543萬餘人,共裝備火炮11萬餘門、坦克2.5萬餘輛和飛機2.3萬餘架。

再者,蘇聯不同於以往的對手,因為在軍隊數量、裝備數量和後備力量上德國實際都遠遠劣於對方。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德軍分為3個集團軍群,希望在10月1日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高爾基-喀山-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線,顯然過於樂觀。即便德軍可以抵達這條戰線,相信歷經1500公里遠距離推進不斷蒙受損失 對德軍不要說繼續進攻蘇軍,就是維持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也是勉為其難。

綜上所述,德軍始終沒有解決兩線作戰問題,它一直認為兩線作戰中最具威脅的對手來自英美,源於一戰德國敗給英法美而非俄國,然而最大的威脅就是最強大的對手,二戰時的蘇聯與一戰的俄國不是一個概念,德國對此卻眼光不夠,在蘇聯疲於奔命之時還擔心英美威脅,甚至轉而對付英美,因而註定永遠沒有勝算!


榮華之武器堂




關於德國在二戰中是否有機會獲勝這個問題,答案就是沒有可能,即使勝利也只是曇花一現,隨之便四分五裂重新回到戰爭起始點上。現在的人看待戰爭與對抗過於唯數據論與唯武器論。這在未來發展的環境中不是好的現象,容易變成紙上談兵都不如的趙括。

戰爭角逐的不單單是資本與武器,還有更深更廣領域的人民戰爭等等。

1、納粹德國以及軸心國帶有明顯侵略吞併多國的目的。也同樣因為這個目的給帶來更過國家的集中反抗與結盟統一戰線。看似表面不可一世,但是隨著戰役的推進越來越力不從心。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民自我意識的覺醒,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民與國家覺醒,戰爭的機器也開始不靈光了。

2、納粹德國依然沿襲的是《戰爭論》的思想,依靠戰爭的方式方法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個惡性循環致使他們在戰爭中往往因為一個方面的勢力而一敗塗地。這也是歐洲自古以來很難得到統一,他們沒有休養生息、枕戈待旦、捍衛和平和保衛家園的思想。反而一直處在戰爭的泥潭中,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下一場戰爭。結果一場場戰爭換回來的都是負債累累與滿目瘡痍的國家。

3、納粹德國同樣沿襲了種族歧視的方式來掠奪財富,這種思想沿襲的是部族社會的產物,也是奴隸制社會前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少數幾個部族之間的戰爭,用這種方法未嘗不可,但是他們面臨的不是部族戰爭,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世界大戰。為此他們掠奪財富的同時反而激起世界人民的集體反抗。這是他們所沒有想到的一種最大力量。

4、那隨德國戰線太長,這個是與以往戰爭中的訴求基本類似。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戰線過長的同時,還面臨資源的匱乏與後勤的補給不利等因素,會大大削弱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這樣會被挫失銳氣之後,隨之就是潰不成軍,一潰千里。

5、納粹德國的戰爭,就是在變相的在為自己證明有多麼強大。但是卻忘記了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難的問題,更何況也沒有做到有條不紊的治國理政,一切都在為戰爭而戰爭的推進而努力。得不到治理的國家還能如何讓人民意志與國家意志融合,更何況擴充進來的領土和人民也得不到平等的待遇。等等

以上五種情況,決定了曇花一現都很難,何來的勝利。


心學智聖


這個勝算的話,你要看下這個勝利的標準是啥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戰場,他是有不同的勝利標準的。

如果說德國距離二戰勝利最近的時候,那就是1940年,這會兒德國距離勝利其實就差丘吉爾的一個點頭了,丘吉爾只要點頭,戰爭立馬結束,德國大獲全勝。我們看,二戰時1939年爆發的,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拿下了波蘭,然後德國進攻挪威丹麥,在隨後的,德國進攻法國,花了一個月時間拿下。

這會兒的德國,手裡攥著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奧地利、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這都是他拿下的地盤。這會兒希特勒其實已經是大賺特賺了,這就好比一個賭場,希特勒已經賺了一大筆錢了,他迫切地希望結束戰爭,帶著錢離開這個賭桌,見好就收。

德國拿下法國之後,一個勁的向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英國和自己停戰,並且結盟,讓英國人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如果這個時候,英國如果同意,戰爭結束了,德國就贏了,而且希特勒還拉來英國這樣一個重量級盟友。但是,英國人怎麼可能和談,英國是寧可把自己打殘了,也不能讓德國得逞。

這會兒希特勒是勝利在望,英國點頭就結束,就贏了,丘吉爾不同意,氣的希特勒破口大罵。

其實,我們從當時的環境看,希特勒和英國求和其實是非常有誠意的,他想要的就是結束戰爭,避免繼續打下去,兩敗俱傷,畢竟他那海軍也打不過去。

而希特勒進攻蘇聯,這個原因其實很多,這個和英國其實也有關係。英國和德國打的死去活來的時候,德國面對蘇聯那邊非常空虛,英國人非常希望蘇聯能在背後捅德國一刀,斯大林那會兒要是有這個實力,不捅一刀都對不起列祖列宗。德國人後來也反應過來了,你英國這麼強硬,不就是背後有個蘇聯麼,幹掉他不就完事了,回頭就開始組織進攻蘇聯。

而進攻蘇聯不同於進攻法國波蘭比利時,對蘇聯的作戰,要更加的速戰速決,絕對不能拖沓。進攻蘇聯,德國其實只有一個勝算的地點,不是斯大林格勒,不是庫爾斯克,而是莫斯科。德國如果能夠拿下莫斯科,基本就是贏了,蘇聯也無法再組織有效的反擊了。

對於進攻蘇聯,德國也是有著一個非常詳細的部署和打算。我們先看德國人為何要發動閃電戰,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德國無法支撐長期的作戰。德國人打算的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蘇聯就沒機會了。否則,蘇聯會組織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有條不紊的和德國人打。

我們看下拿下莫斯科意味著啥,這個地方戰略意義重大,他就是蘇聯的心臟,鐵路第一樞紐,莫斯科要是陷落了,他蘇聯運兵都沒法運了,就這一點就能給蘇聯掐死。但是,很遺憾,德國人沒能拿下莫斯科,而沒能拿下莫斯科,蘇聯後方已經完完全全準備好了,德國再無機會。

1941年年底,是個非常關鍵的節點,德國拿下莫斯科,蘇聯沒機會了,蘇聯守住莫斯科,德國也沒啥機會了。

整個二戰,德國其實就這兩個勝利的機會,一個是英國同意談和,一個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很遺憾,這兩個機會,德國全沒得到,一個是英國不給面子,一個是蘇聯的強硬。


軍武文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希特勒來說就是一個牌局,他的底牌不是很好,他僅靠面上的牌就嚇退了許多對手,當他遇到意志堅定的蘇聯時,他被逼著亮了底牌,這根本就是一個必敗的牌局。

二戰初期,德國先是與蘇聯一起夾擊了波蘭,接著他們以傘兵空降突襲了丹麥、挪威、荷蘭和比利時,然後他們在敦刻爾克逼退英法聯軍。敦刻爾克海灘上,英法聯軍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700輛坦克、2450門火炮、6400支反坦克槍、21000挺機槍、63000輛汽車以及75000輛摩托車。這一場大撤退後,法國只一個月就被逼投降,而英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的陸軍只剩下25個僅裝備了步槍的步兵師。德國的勝利來得太容易了,讓希特勒忘乎所以,當他不自量力地去挑戰蘇聯的時候,蘇聯在逆境中逼迫德國亮出了底牌,實際上德國在佔領法國後就應該見好就收,可惜希特勒沒有這樣做。

德國石油匱乏是一個路人皆知的事情,他們一戰的時候就吃過缺石油的虧,而這個問題在二戰爆發前夕沒有得到解決。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諾伐克的時候,英國和法國就開始聯手切斷德國的石油貿易,雖然希特勒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那裡得到了石油,但是數量不足以支持德國長期作戰。德國參謀部預計1939年的戰事需要消耗500萬噸的石油,德國在1939年9月攻擊波蘭的時候,他們的石油儲備量只有240萬噸,差額非常大。

德國運氣很好,他們突襲波蘭、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以及法國的時候,從這些國家的油庫內得到了大量的石油,這些石油完全可以抵消前期的消耗。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能夠停戰的話,德國守住現有佔領區肯定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希特勒沒有停下的意思,他又開始對英國發動了攻擊。敦刻爾克撤退中,雖然英國的陸軍損失了大量的重武器,戰鬥力大幅度下降,但是他們的空軍和海軍依然強大。

大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與英國空軍打得難解難分,為了取得勝利,德國多次出動了多尼爾-17型、亨克爾111型以及容克88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的載彈量均能達到4000磅,同時它們每小時消耗的燃料也達到了2150升,德國的石油儲備量在快速下降,到1941年春的時候,德國的石油儲備量只夠用到8月份。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襲,它們出動了3200架飛機、3300輛坦克以及60萬輛汽車,而此時他們的燃料僅夠用三個月。希特勒計劃德軍能夠在兩個月內攻佔蘇聯,雖然德軍花了三個月才打到莫斯科,但是局勢仍然在希特勒的掌控之內,可是俄羅斯提前到來的大雪讓局勢脫離了希特勒的掌控。俄羅斯的大雪讓溫度快速降低到零下40攝氏度,德軍的燃料被凍得黏稠了,這不僅使得德軍緊張的燃料供給立刻出現問題,還使得前線的坦克無法繼續作戰,德軍被蘇軍反擊成功。

希特勒為了解決石油問題,打起了蘇聯巴庫油田的主意,如果他能夠佔領巴庫的話,那麼德國確實有贏的希望,可是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均失敗了。從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他們的敗局已經就註定了,這個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當然有機會了。

首先第一個機會,是在德軍利用閃電戰擊敗英法聯軍,開始實施旨在登陸英國,攻佔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一旦得逞,德國人就基本上在西線方向沒有了重大威脅。

而英國由於在西線戰場上被德國人打得一敗塗地,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儘管本土有完整的工廠,但是畢竟產量有限,幾天半個月彌補不了巨大的物資缺口,彼時,英國佬的老表因為孤立主義對英國人的援助持觀望態度,輸血無望。

當時英國本土的軍事基地由於直接遭受德國人的無休止地轟炸,部隊,尤其是空中力量損失慘重,在前期幾乎喪失了制空權,按照海獅計劃,一旦德國空軍拿到制空權,能夠為海運部隊在海路上提供掩護,那英倫三島也要納入第三帝國的版圖中。

第二個是,隆美爾的非洲之戰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的北非戰場,是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成名之戰,其在北非一路凱歌,離蘇伊士運河很近了,倘若他能夠擊敗蒙哥馬利,控制住蘇伊士運河這一世界黃金水道,那將掐斷來自東亞,南亞的英聯邦國家對英國本土的物資供應,那英國人就得死得更慘。相反,德國人則會受益匪淺,不僅會靠收路費賺錢,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加快捷方便地和盟友日本進行溝通,交流,甚至是建立穩固的貨物貿易線路,這對缺乏戰略物資儲備的德國人是個重大利好。

第三個是,對蘇作戰

我們都知道,德國人的對蘇作戰前期是一路凱歌,一口氣從波蘭,打到莫斯科郊外,相應地蘇聯紅軍也是被打得潰不成軍,甚至是創造了一次性成建制地被俘60萬人的戰爭記錄,但是蘇聯畢竟地大物博,儘管流了很多血,但是仍然能夠對德國人構成威脅,於是就有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保衛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等等,總得來說,從莫斯科沒有被最終攻克的結果就註定了對蘇作戰的失敗,作為這種集權專制型國家,一旦莫斯科被攻破,那斯大林的威信將蕩然無存,對蘇聯人來說,能夠支撐他們內心世界的柱子倒塌,蘇聯除了外患,將會出現大量的內亂,屆時,德國人進軍將更加容易。


兵說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重創美國海軍,美軍死傷數千人,無數的戰艦被炸燬擊沉。

希特勒得知消息後,按耐不住心中的情緒,半夜衝出地堡仰望天空,破口大罵:這頭沒吃飽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

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能力征服歐洲,征服蘇聯,進而大軍經蘇聯南下進入中東地區,隨後大軍揮師印度。

希特勒參加過一戰,對於美國的實力瞭解的很深刻,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遠超德國蘇聯,所以德國一直不敢招惹美國。

如果僅僅是蘇聯這一個敵人呢?德軍是有希望的,德軍的失敗在於沒有貫徹執行閃電戰。

德軍的時間被耽誤了兩次。第一次,意大利入侵希臘,戰事不利,德國只好派兵支援盟友,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第二次,入侵蘇聯開始後,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進展順利,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卻被蘇軍阻擋在基輔,為了前面進軍,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裝甲軍南下向西支援基輔會戰的德軍。


基輔會戰以德軍消滅了蘇軍60多萬人告終,但是德軍再次浪費了時間,當德軍準備好進攻莫斯科時,已經到了寒冬臘月,而德軍沒有足夠的冬裝。另外,西伯利亞的蘇軍也趕到了莫斯科城下。

如果沒有這兩次,德軍很可能取得勝利。


視野新觀


如果希特勒能像俾斯麥那樣,有“桓文之節制”,那德國就有勝算。

什麼叫“桓文之節制”?

就是慾望有限。

自己的慾望有限,慾望就不會發展為無底洞而將自己吞沒。別人也不會對你過分提防。

比如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俾斯麥擔任鐵血宰相,他領導普魯士打了三次王朝戰爭,都沒有完全將敵對方置於死地。

如,第一次,普奧聯合,攻打丹麥。以當時兩國聯軍的實力,是完全可以吞併丹麥的,但是俾斯麥沒有吞併丹麥,只是從拿裡要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個州。

第二次,普奧戰爭,威廉一世都堅持要擴大戰爭,奪取更多的奧地利領土,但是俾斯麥堅持點到為止,不再擴大戰爭,而普魯士留下了一個兄弟,也是盟友。

第三次,普法戰爭,普魯士但是已經攻佔巴黎了,這之後只有二戰閃電戰時,德軍才第二次實現攻佔巴黎,但是俾斯麥並沒有佔領法國,設立維希法國政權,而只是索要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同時讓法國配置軍費。

這一切都是俾斯麥讓英國和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慾望是有限的。

納粹德國就沒有這樣的節制。

首先,迫害猶太人,在國內搞種族主義。

其次,吞併奧地利。

再次,吞併蘇臺德,進而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閃擊波蘭,與蘇聯一同瓜分波蘭,這是波蘭被第五次瓜分。

第五,閃擊法國,戰爭擴大,但是還沒有到覆水難收的地步。

如果在閃擊法國後,希特勒能像俾斯麥那樣收手,不要再“迫害”周圍國家,二戰有可能就此開始進入尾聲,法國和德國都退出戰爭,法國割讓洛林、阿爾薩斯,跟普法戰爭後一樣。

但是並沒有,希特勒作為當權者,已經自我膨脹了,不知道被侵略的國家和民族是怎樣試圖推翻德國人的殘酷統治。

在閃擊法國之後,希特勒佔領了東南歐、北歐等國,之後入侵蘇聯,最後向美國宣戰,這時候已經不可能勝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