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冶石為器,千爐齊設”,晉曹毗《詠冶賦》的著名詩句,真實描繪了我國古代冶鑄生產的情景。在我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中,鑄造佔著突出的地位,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像“模範”、“陶冶”、“熔鑄”、“就範”等習語,就是沿用了鑄造業的術語。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其中特別是泥範、鐵範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1

泥範鑄造

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範。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製陶業的發展,很塊就改用泥範。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裡,泥範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簡介

鑄造業在我國古代的金屬加工工藝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併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今天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使用的“模範”、“熔鑄”、“泥範”等詞彙,就來源於古代鑄造業的術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陶範法、失臘法兩大傳統鑄造工藝。

泥範鑄造的工藝

1.制模

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2.翻外範

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泥模上的紋飾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乾後,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邊、角或器物的對稱點,用刀劃成若干塊範,然後將相鄰的兩泥範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後晾乾,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補範內面的花紋,這就成了鑄造所用的外範;

3.制內範

將制外範使用過的泥模,趁溼颳去一薄層,再用火烤乾,製成內範。颳去的厚度就是所鑄銅器的厚度;

4.合範

將內範倒置於底座上,再將外範塊置於內範周圍。外範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範蓋,範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5.澆鑄

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後,打碎外範,掏出內範,將所鑄的銅器取出,經過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製作完成了。

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

在製作複雜造型的青銅器時,古人還採用了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獲得複雜的器形。或者先鑄器身,再在上合範澆注附件(如獸頭、柱等);或者先鑄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澆注器身的時候鑄界成一體。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寧鄉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鑄法才鑄成的。

起源於商代前期

這個方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里崗期(商代前期),到小屯期(商代後期),基本型式已經大體具備。

2

金屬鑄造

簡介

金屬鑄造(metal casting)是將金屬熔鍊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裡,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鑄造毛胚因近乎成形,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時間.鑄造是現代機械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

分類

金屬鑄造種類造型方法習慣上分為:

① 普通砂型鑄造,包括溼砂型、幹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

② 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鑄造車間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砂型鑄造流程

金屬鑄造工藝通常包括:

① 鑄型(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準備,鑄型按所用材料可分為砂型、金屬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數可分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鑄型準備的優劣是影響鑄件質量的主要因素;

② 鑄造金屬的熔化與澆注,鑄造金屬(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③ 鑄件處理和檢驗,鑄件處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鑄件表面異物、切除澆冒口、鏟磨毛刺和披縫等凸出物以及熱處理、整形、防鏽處理和粗加工等。

歷史

在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希臘和羅馬就已經鑄造兵器、祭器、藝術品和家庭用具。早期的鑄件是用金、銀、銅及其合金製作的。青銅器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以後又出現鑄鐵件。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廣泛使用鑄鐵件,技術傳統源遠流長。附圖是《天工開物》中的鑄釜圖(見冶金史)。金屬鑄造

冶金和鑄造是相輔相成的工藝過程,中國古代“冶鑄”一詞反映了這一事實。儘管後世鑄造工藝已發展成機械製造工藝中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但與冶金工藝仍然密不可分。

① 鑄鐵鑄鐵已有悠久的歷史,但發展速度緩慢。直到1722年,列奧米爾創制“沖天爐”,並開始用顯微鏡研究鑄鐵的組織和斷口,情況才發生變化。1734年斯韋登貝里(Svedenberg)所著《鑄鐵學》(De ferro)問世,對鑄鐵工藝有了初步的理論認識。1765~1785年間,由於蒸汽機的出現,從18世紀60年代起機器製造業中大量使用鑄鐵,運輸部門也使用鑄鐵軌,1788年為巴黎自來水廠生產了總長60公里的輸水鑄鐵管。鑄鐵需求量的增加發展,促進了鑄鐵的技術進步和理論研究工作。

② 鑄鋼鋼的熔點高,成分控制(如脫氧等)複雜,直到1740年才出現坩堝法鍊鋼,開始發展工藝。

③ 鑄鋁 1886年發明熔鹽電解制鋁。到20世紀初,鋁及其合金的鑄造業迅速發展起來,在有色金屬鑄造中已居首位。而傳統的銅合金鑄件所佔的比例卻逐漸減少了。

現在已發展出適應各種需求的金屬鑄造方法,可以經濟地製作複雜形狀和各種尺寸的鑄件。

金屬的鑄造性能包括:

① 流動性,液態金屬充滿鑄型的能力;

②收縮傾向,從液態到固態體積收縮大,易產生縮孔等缺陷,又線性尺寸收縮大,影響鑄件的最終尺寸精度;

③熱裂傾向,有的金屬和合金在鑄造過程中容易產生裂紋和偏析傾向(見金屬的凝固)等。

3

熔模鑄造

歷史

我國的失蠟法至遲起源於春秋時期。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此銅禁四邊及側面均飾透雕雲紋,四周有十二個立雕伏獸,體下共有十個立雕狀的獸足。透雕紋飾繁複多變,外形華麗而莊重,反映出春秋中期我國的失蠟法已經比較成熟。戰國、秦漢以後,失蠟法更為流行,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間,鑄造青銅器採用的多是失蠟法。

失蠟法一般用於製作小型鑄件

用這種方法鑄出的銅器既無範痕,又無墊片的痕跡,用它鑄造鏤空的器物更佳。中國傳統的熔模鑄造技術對世界的冶金髮展有很大的影響。現代工業的熔模精密鑄造,就是從傳統的失蠟法發展而來的。雖然無論在所用蠟料、制模、造型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它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的工藝原理是一致的。四十年代中期,美國工程師奧斯汀創立以他命名的現代熔模精密鑄造技術時,曾從中國傳統失蠟法得到啟示。1955年奧斯汀實驗室提出首創失蠟法的呈請,日本學者鹿取一男根據中國和日本歷史上使用失蠟法的事實表示異議,最後取得了勝訴。

失蠟法

熔模鑄造又稱"失蠟鑄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製成模樣,在模樣表面包覆若干層耐火材料製成型殼,再將模樣熔化排出型殼,從而獲得無分型面的鑄型,經高溫焙燒後即可填砂澆注的鑄造方案。由於模樣廣泛採用蠟質材料來製造,故常將熔模鑄造稱為“失蠟鑄造”。

可用熔模鑄造法生產的合金種類有碳素鋼、合金鋼、耐熱合金、不鏽鋼、精密合金、永磁合金、軸承合金、銅合金、鋁合金、鈦合金和球墨鑄鐵等。

熔模鑄件的形狀一般都比較複雜,鑄件上可鑄出孔的最小直徑可達0.5mm,鑄件的最小壁厚為0.3mm。在生產中可將一些原來由幾個零件組合而成的部件,通過改變零件的結構,設計成為整體零件而直接由熔模鑄造鑄出,以節省加工工時和金屬材料的消耗,使零件結構更為合理。

熔模鑄件的重量大多為零點幾十牛(即幾十克到幾公斤),太重的鑄件用熔模鑄造法生產較為麻煩,但目前生產大的熔模鑄件的重量已達800牛左右。

熔模鑄造工藝過程較複雜,且不易控制,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較貴,故它適用於生產形狀複雜、精度要求高、或很難進行其它加工的小型零件,如渦輪發動機的葉片等。

熔模的製造

熔模鑄造生產的第一個工序就是製造熔模,熔模是用來形成耐火型殼中型腔的模型,所以要獲得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高的鑄件,首先熔模本身就應該具有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此外熔模本身的性能還應儘可能使隨後的制型殼等工序簡單易行。為得到上述高質量要求的熔模,除了應有好的壓型(壓制熔模的模具)外,還必須選擇合適的制模材料(簡稱模料)和合理的制模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