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規模企業採購,企業有什麼損失?

豆汁泡油條


向小規模企業採購,企業有沒有損失?分以下兩種情況:

一、如果採購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買賣雙方都執行的是簡易徵收辦法,徵收率為3%,並且月銷售額低於10萬元或季度銷售額低於30萬元的還可免徵增值稅,因此採購企業沒有什麼損失。

二、如果採購企業是一般納稅人,由於一般納稅人執行的是抵扣辦法,即增值稅等於銷項稅額一進項稅額,增值稅率有13%、9%、6%等。因此,一般納稅人從小規模納稅人採購材料或商品(服務),不管採購價格是含稅價還是未稅價,對一般納稅人來說都有損失。

1、採購價格是含稅價的,採購企業則要承擔採購成本增加和繳納城建稅及附加的損失。

舉例,甲公司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率13%,需採購商品一批含稅價10萬元。

(1)、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的成本=10÷(1+3%)二9.71(萬元)

進項稅額=10一9.71=0.29(萬元)

(2)、向一般納稅人採購的成本=10÷(1+13%)=8.85(萬元)

進項稅額=10一8.85=1.15(萬元)

(3)、假設按原價10萬元出售

銷售額=10÷(1+13%)=8.85(萬元)

銷項稅額=10÷(1+13%)×13%=1.15萬元

(4)、兩者比較(按原價出售)

A、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要虧損0.86萬元(8.85一9.71)。

B、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需繳納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

增值稅=1.15一0.29=0.86(萬元)

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0.86x12%=0.10(萬元)

也就是說,按原價一點不賺錢的情況下,反而還要繳納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共計0.10萬元。

兩者相比,採購企業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較向一般納稅人採購要承擔採購成本增加和繳納城建稅及附加的損失共計0.96萬元(0.86+0.10)。

(2)、採購價格是未稅價的,採購企業則只承擔繳納增值稅、城建稅及附加的損失。由於採購價為未稅價,不管是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還是向一般納稅人採購,採購成本始終是不變的,而有變化的是增值稅率,因此,採購企業要承擔的是繳納城建稅及附加的損失(舉例略)。

綜上所述,一般而言,就大多數執行13%的一般納稅人企業來說,在向小規模企業採購時採購價格一定要比向一般納稅人企業採購價低,如果是含稅價應不低於10%,如果是未稅價應不低於1%,這樣才划算。


丁賢友


依據你的描述,從小規模企業採購與從一般納稅人採購,稅前成交價格一樣,這樣的話從如果從小規模企業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小規模企業採購與從普通企業採購一樣,沒有任何損失。

增值稅是價外稅。以不含稅價成交,稅金事實上由購買方承擔,貌似3%的進項稅有點低,事實上對於購買方而言,與從普通企業取得1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結果是一樣的,因為稅金是由購買方承擔的。

舉例:採購不含稅價為100萬元的商品,同樣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從小規模企業採購需支付103萬元,從一般納稅人採購需支付113萬元。前者進項稅額為3萬元,而後者進項稅額為13萬元,表面上看多了10萬元,事實上多出的10萬元是由購買者自己承擔的。購買方在將商品售出之後計算實際應納增稅時,其實際負擔的增值稅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正是基於上述原理,我們經常建議客戶在簽訂合同時,以不含稅價作為合同成交價。


金典財稅


你這個問題有意思,從你的提問中,個人認為可能隱含以下假設:

1、採購企業為一般納稅人;

2、採購企業採購後不對外開銷項發票,也不做無票收入,也不存在其他與增值稅相關的收入;

3、採購企業向小規模企業還是一般納稅人企業,採購商品不含稅價格是相同的;

4、採購企業可以向一般納稅人或小規模納稅人採購;

5、採購企業不存在進項轉出的情形;

6、採購企業不存在免抵退的情形。

基於題乾和上述可能的假設,舉例簡單分析本問題

物品A不含稅價格為100元,小規模納稅人銷售價格為103元,一般納稅人銷售價格為113元。

一、採購企業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

1、小規模納稅人開具普通發票

採購企業花費103元后,獲得該資產或存貨,入賬價值為103元。

2、小規模納稅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採購企業花費103元后,獲得該資產或存貨,入賬金額為100元,進項稅額為3元。

二、採購企業向一般納稅人採購

1、採購企業獲得普通發票

採購企業花費113元后,獲得該資產或存貨,入賬金額為113元。

2、採購企業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採購企業花費113元后,獲得該資產或存貨,入賬金額為100元,進項稅額為13元。

結論

在上述假設都成立的條件下,採購企業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是正常、理智的行為。採購企業不會多繳納10元的稅金去獲得同樣價值的物品。

而且,傾向於獲得普通發票,這個時候進項稅額形成資產,可以轉化為費用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扣除。

現實中這樣的假設是極少見的

正常來講,作為一般納稅人的採購企業,因進項稅額可以抵扣,在同樣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情況下,如果商品含稅價格相同,則向同為一般納稅人的供應商採購;如果商品不含稅的金額相同,既可以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也可向一般納稅人採購。


東嶺財經


主要是稅收上的損失:

小規模納稅人是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就算去稅務局代開,稅點也只能是3%,而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的計算方式是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如果進項發票稅率比較低,我們需要繳納的增值稅就會增加。

以製造行業一般納稅人為例,製造業增值稅稅率為13%,如果當月銷售收入100萬元,增值稅銷項稅額13萬元,購買原材料60萬元,如果賣方是一般納稅人,將取得增值稅進項專用發票7.8萬元的進項稅。如果是小規模納稅人,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只有1.8萬元的進項稅。那麼如果從一般納稅人那裡購買,所交增值稅=13-7.8=5.2萬元,從小規模納稅人那裡購買,所交增值稅=13-1.8=11.2萬元,從小規模那裡購買原材料將多繳納6萬的增值稅!


財務小陳


比較粗略的思維,損失7.5折的增值稅稅差。

但實際的損失需要根據採購價精準計算。

從理論上講,小規模處採購價款應該低於一般納稅人處。

如果採購價相同,假設10元稅差,

多交增值稅10元,少交企業所得稅2.5元,損失7.5元。

僅供理解,不夠精確!


簡繭



財會小寶


3個多點的稅率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