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一般古代軍隊很怕騎兵呢?

秦長彬


機動、防護和火力始終是軍隊和武器最重要的要素,古代在武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機動的作用要遠大於防護和火力。步兵碰上騎兵會遇到贏了只是小勝,輸了就會被全殲的結果,更何況蒙古還發明瞭放風箏戰術,讓你始終處在打又打不到,跑又跑不了的尷尬境遇。所以沒有騎兵配合的步兵對上騎兵始終是被動的。


putiputao


缺乏訓練,缺乏組織的古代新兵,肯定不敢面對騎兵。


比較專業的分析說過,騎兵最厲害的一個武器不是刀槍,也不是弓箭,而是馬蹄!騎兵衝擊,最令人懼怕的是馬匹本身速度帶來的衝撞力,刀槍和弓箭只不過是附加產品。



古代新兵,尤其是來自農耕地區的新兵,缺乏對馬匹的認識,如果不能進行強化訓練,瞭解騎兵的弱點和防範措施,那麼面對騎兵衝來時很容易喪失鬥志。


所以說,古代軍隊的戰鬥力也非常依靠訓練和組織。有組織的步兵部隊,才能通過結陣對抗騎兵。如果步兵缺乏訓練,或者指揮能力低下,那麼面對騎兵就很容易被輕鬆擊潰。反過來,騎兵面對訓練有素的步兵,也是很難正面擊敗的。



另一方面,騎兵最令人頭疼的還有機動性。如果一支軍隊沒有足夠的機動力量,就會面臨敵軍騎兵的不斷騷擾和偷襲,而無法做出回擊,最終可能會喪失自軍的士氣和組織度,導致潰敗。


可以說,騎兵在古代是戰場主動權的一個象徵。無論是選擇作戰方式,還是選擇作戰時機,騎兵都有先天的優勢。相比之下,缺乏主動權也會進一步加大步兵的心理劣勢。



陶式防務評論


縱觀古代世界戰爭史,我們不難看出,在科技上遠遠落後的古代,如果一個國家擁有一支數量不俗的騎兵,那麼就相當於現在擁有核武器庫的俄羅斯了。因此對於古人為何害怕騎兵我們應進行以下分析。

Top1:戰鬥力

眾所周知,騎兵的戰鬥力是很高的,使用的大多數是重武器,就連身上的盔甲都有好幾十斤,帶著這些強悍的裝備衝入戰場,無異於野狼衝進羊群,然而普通步兵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能被動的等著收割。

Top2:速度敏銳

蒙古鐵騎的戰鬥力是一流的,長途奔襲,圍追堵截,牽制敵軍主力都是靠騎兵的速度來實現的,而騎兵的擁有者,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因為中原地區並沒有條件來飼養,這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差異,所以古代中國以長城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軍事上的短板。由此可見騎兵的速度是多麼恐怖。


姓曹的阿蠻


在冷兵器時代中,不管是中外,騎兵這個兵種絕對是當時的絕對戰鬥力,到至今騎兵這兵種才退出短短百年左右,甚至現在在歐美國家還保留著騎警,作為維持治安的利器。

為什麼古代軍隊會怕騎兵呢?首先來講馬匹的重量,馬匹的重量絕對是比人大的得多,就拿戰鬥力最強的衝擊型重騎兵舉例,他們不會衝擊敵人正面穩固的步兵線,而是會利用其機動性,挑步兵陣線的薄弱地帶下手,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要害。

古代的一場大戰,步兵線有可能會排幾公里寬,要轉向或者變換陣型要花費較長時間,騎兵就會專挑這個時機下手,由於陣線人太多,命令傳達需要很多時間,這是就會出現一翼被騎兵切斷殲擊,其他列隊的士兵渾然不知的情況,然後騎兵就可以出其不意地襲擊陣線的後方,造成敵方的潰敗,隨之對方步兵軍隊的心理防線就會崩潰,隊伍很快就會被騎兵馬匹加騎槍排山倒海的衝擊撞地七零八落,然後潰逃,再被挨個屠殺。

除了重裝騎兵兵種還有輕騎兵軍種,輕騎兵對於部隊的輔助作用更大,例如偵查、騷擾、追擊都比步兵專業的多。

我國古代的騎兵部隊中,有幾個出名且被稱之噩夢的騎兵部隊,戚家軍、背嵬軍、玄甲軍、關寧鐵騎、燕雲十八騎等。

騎兵種類還有很多,像騎大象的象騎兵,騎駱駝的遊騎兵,各有所長。

所以綜合上文所述,古代軍隊當然會怕騎兵,還是特別怕的那種,怕重騎兵恐怖撕裂陣線的能力,怕輕騎兵無止境的騷擾,更怕突然的奇襲。






細看古今


古人之所以怕騎兵,是因為人類對飛奔而來的東西,有種天生的畏懼感。就是有人朝你扔一塊小石子過來,你也會下意識的縮一下脖子。何況一匹高頭大馬向你撲面馳來!更何況,馬上還有個人挺著鋒刃閃著寒光的五米長矛,,能不怕嗎

以前與愛好軍史的朋友們,在一起討論過這問題。

為何古代許多戰例中,常有數百騎兵一個突然的衝鋒,往往能擊垮一支上萬人的步兵部隊?

就因為突然性,我如果猝不及防下,就是突然有二條狼狗從橫地裡兇猛的撲出來時,也能嚇得瞬間心膽皆裂的感覺,何況數百匹奔馬突然飛馳過來。

戰例,唐軍霍邑之戰

隋將宋老生,亦以悍勇聞名,率萬餘兵與唐軍列陣野戰。兩軍交戰,唐軍初戰不利,陣型後退動搖,李建成坐馬受驚,還掉了下來,使得唐軍士卒更加喪氣。

而正危急時,李世民率領伏於南原的二百甲騎突然殺出,攔腰急馳而來,從隋軍陣型側翼,直撞了進去,鑿穿隋軍陣,又返回再橫突鑿穿,反覆二三次,隋軍陣型立即崩潰大敗,陣斬宋老生。


風去了無痕D


騎兵絕對是冷兵器時代的噩夢,因為它快速的衝刺能力可以很快地突破重重組織的步兵方陣,從而引發士兵互相踐踏,陣腳大亂。

騎兵居高臨下,步兵很難準確地攻擊到騎兵,但是騎兵卻可以很容易殺傷步兵。而且,騎兵方陣靈活機動可以隨時變換隊形,這對於笨重的步兵而言是非常具有殺傷力的。比如步兵如果的採用的是穩紮穩打的陣型,騎兵左右分兵很容易就會形成合圍。如果是積極進攻的陣型,騎兵一衝就會首尾不能相顧,被分割成幾個部分。

其次,古代軍隊在行進過程中最怕偷襲。如果是步兵偷襲動靜太大也會引起敵人的反應,偷襲很有可能就會變成遭遇戰,甚至是膠著在一起。但騎兵卻可以憑藉其靈活機動的特點,打了就跑,甚至於說可以達到全師進退,毫髮無損。敵人還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騎兵就已經消失了。也是因此成吉思汗的軍隊才會被稱為是“移動的烈火”。而且,一旦被騎兵盯上是很難逃脫的。在成吉思汗時期,攻打花剌子模的過程中,歐洲的征服者花拉子模的摩訶末蘇丹就是被打得潰不成軍之後逃也逃不出哲別的騎兵追擊,最終鬱鬱而終。


經典守望者


騎兵有很多普通步兵沒有的優勢,其中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快,機動性強,來去如風。騎兵乘勝追擊時,能夠輕易追趕對敵軍進行屠殺,撤退時又能甩敵軍好幾裡地。

從漢代開始,騎兵開始分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

同時,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這讓騎兵威力變得更大,也更讓一般軍隊感到畏懼。

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交戰時大量採用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騎兵戰隊神出鬼沒,普通軍隊則聞風喪膽。

以上算是對題主本身問題的回答,這兒還有幾句補充的話。

咱們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當普通軍隊遇到騎兵,發現無法招架時,當然也會不斷去尋找對策。

比如宋朝大力培養弓箭手,這一時期發明的神臂弓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對騎兵能造成很大的殺傷。

此外,個人認為騎兵在戰場上,比起殺敵更重要的作用在於衝散敵軍的防禦陣型,然後配合步兵進行各個擊破。

總的來說,騎兵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普通軍隊也並不是就任人宰割。依靠每個兵種的不同特點形成不同的優勢戰法,才是古代軍隊最核心的競爭力。

畢竟,兵者,詭道也。



話說文人


騎兵不可怕,可怕的是騎兵有馬蹬。自從馬蹬發明出來以後,騎兵就真的可以在馬背上實施攻擊了。

所以馬蹬是騎兵戰鬥力的分水嶺,無馬蹬之前,雙方對戰,騎兵到了現場對打之時,都是下了馬步戰。

有了馬蹬以後,人借馬力,馬借人智,戰鬥力立馬爆發了。



騎兵分為輕裝騎兵,重裝騎兵。

顧名思義,不多解釋,輕騎兵以速度見長,多用於騷擾,追擊。

  • 如金國輕騎兵,俗稱柺子馬,以來去如風著稱,行動速度極快,轉換戰場速度極快,當缺少馬匹的宋軍和他對戰時,常常是打不過,被他一陣風似的追擊,打的過的時候,你追他又追不上,難以擴大戰果。當你人多勢眾的時候,他就用速度來騷擾你,在遠處射擊。
  • 金國的重甲騎兵比較有名,俗稱鐵浮屠,又稱鐵塔兵,兵與馬全穿重甲,只露出雙眼,一旦出動,如山呼海嘯一般,常常用於對宋軍陣線的破防,以及決戰之時形成碾壓來摧毀宋軍的戰鬥意志。



步兵打騎兵,困難重重,因為馬的體量和衝勁,就是步兵難以抵禦的,但是並不是說完全無法抵禦。

在宋遼戰爭,宋金戰爭和宋蒙戰爭中可以看出,步軍打騎兵主要是追不上,所以導致勝則小勝,敗則大敗的局面。

兵貴神速,步兵的戰鬥力毋庸置疑,只要有優秀的將領,通常也是不太懼怕騎兵的,只是難以形成優勢。

比如馬其頓方陣,如刺蝟一般的方陣,四面盾牌防護,六米長槍對外,這種陣勢,如果近戰,騎兵必敗。

可惜由於速度緩慢,步兵還未接近騎兵就被射死了。


舊史風


騎兵作戰具有機動性強、衝擊力大、作戰靈活的特點!這些都是步兵和戰車無法比擬的!

具體來說有以下特點:

視覺衝擊力強,給步兵造成心理威懾

從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來看,具有規模性質的騎兵作戰發生在春秋時期,以有千騎的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

但應該早在商朝就有騎兵,在殷墟中曾經出土過帶有作戰裝具的騎士坑。周朝人在商代就以為商朝養馬聞名。到春秋時期有了較多騎兵作戰的記錄,特別是一些兵書,比如《六韜》就有騎兵作戰戰馬選擇和騎兵陣法的記錄。真正騎兵大規模的作戰始於戰國到秦漢時期!隨著馬鐙的發明,對騎兵的發展應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應該早於中原地區,被稱為“騎寇”。當這些騎寇出現在步兵面前時,給步兵造成的心理威壓是巨大的!比如一批脫韁的馬匹衝入人群,絕大多數人的心理都是恐懼的,何況馬匹上還有帶著武器的騎士!所以騎兵相對於步兵來說,首先是因為心理威懾而恐懼!

機動靈活 善於長途奔襲

古代行軍打仗都有斥候對敵情先期偵查打探,對於步兵來說,斥候的偵查和打探的範圍有限,往往不及騎兵的機動範圍,所以很難發現騎兵特別是輕騎兵的蹤跡。即便偵查到了敵情,也來不及及時報告!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先後進行三次騎兵大會戰,均取得全勝!斬殺、俘虜、收降匈奴人超過30萬。佔匈奴人口的三之一,雄踞漠北百年的匈奴帝國全線崩潰,最後在東漢的持續打擊下不得不得西遷。

步兵武器騎兵化 使騎兵如虎添翼

到了明代火器開始廣泛應用到戰爭中,病逐漸的裝配到騎兵!比如,明朝的遼東鐵騎已經具備了馬上射擊的能力,戚家軍在北方的作戰中也採取過類似的戰法。相對靜止的步兵射擊快速機動的步兵,難度遠大於騎兵射擊步兵。當然,騎兵的射擊技巧需要很高才行!

這是竹書木簡的一點淺見,請大家賜教!


竹書木簡


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騎兵機動力強,一般以騎射為戰法,在行進中射箭。由於本身是移動的目標,對方步兵不易瞄準,自己又可以不斷射殺靜立的步兵;騎兵騎馬作戰,體能消耗小又居高臨下,步兵單挑幹不過騎兵。

第二,騎兵速度快,即便打敗了逃跑,步兵也追不上。然後重新整理戰爭繼續打,而步兵打不贏跑不了,這心理壓力就大得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速度對於雙方都太重要了。不要說古代了,就拿近現代時期來說,騎兵對於步兵的威脅也很大。

第三,騎兵衝擊力大,想想戰馬的鐵蹄和裝甲對付人的血肉之軀那還不是普通泰山壓頂之勢,步兵只有挨踩的份了。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和馬拉戰車快多了,勝了可以趕盡殺絕,萬一局面不利可以一走了之,反正你又追不上,以前又沒有汽車,馬跑得都差不多快,完全不給你追上的機會。

一般的戰術就是騎兵先來一波衝擊,然後立即撤退,敵人想打都沒法打,古代的白起就曾經勇奪這一招,完全切斷了敵軍的糧食供給,之後他也是用騎兵不斷地騷擾,導致敵人看到他的騎兵就開始發慌。步並隨後大舉進攻,所以古代軍隊如果沒有騎兵,還是懼怕騎兵的騷擾。

本人專業從事文字工作十餘年,高級秘書、作協會員,如有公文寫作、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歡迎關注,一起學習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