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械機械化採挖土豆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打包裝箱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土豆脫毒育苗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參觀土豆脫毒種培中心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張國展示原原種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瞭解土豆種子培育的過程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土豆倉儲

小土豆鋪就農民致富路

土豆原原種

攝影/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張巧珍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張巧珍)2019年9月底至10月初,“中國薯都”烏蘭察布的土豆喜獲豐收,走在田間地頭,到處是機器轟鳴聲和分揀土豆的忙碌景象。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馬鈴薯集研發、種植、銷售、餐飲到深加工成熟的全產業鏈已經逐步形成,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每畝增產30%~300%

9月27日上午,在位於烏蘭察布市的內蒙古民豐馬鈴薯研究院智能溫室大棚,負責人張國小心翼翼地從土裡拔起一株馬鈴薯苗,莖稈上立時帶出一串串如鴿子蛋大小的“小土豆”。

“這土豆怎麼這麼小?”記者詫異出聲。

張國哈哈一笑:“這可不是平常吃的土豆,是原原種,專門用於繁殖高質量的馬鈴薯後代。每一顆土豆種薯從培育到成熟推向市場,要歷經4年的光景。脫毒育苗一年,然後在智能溫室大棚原原種一年,從原原種到田裡生成原種一年,從原種再到田裡生成一級種子又是一年。過程比較漫長。”張國表示,雖然過程艱辛,但經過研究的新品種推向市場後,可以為農民每畝增產30%~300%。

在馬鈴薯脫毒種培中心,目光所及,兩側架子上擺滿了各種瓶瓶罐罐,一株株馬鈴薯嫩苗長勢喜人。通過脫毒種薯繁育技術,這裡每年生產脫毒苗達8000萬株、原原種8000萬粒、原種3萬噸、一級種6萬噸,不僅帶動當地農民馬鈴薯種植積極性,也滿足了馬鈴薯良種及優質高產的需求。

“我們基地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萬畝,每年從春種到秋收,僱傭農民的工資支出超3000萬元。”張國說,近年來,通過對貧困農村實行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建設倉儲庫、推行訂單、無償發放扶貧種薯等措施,帶動了周邊一大批農民脫貧致富增收。

土豆當成肉來賣

察右後旗是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核心種植區之一,這裡因有20多座活火山,種植出的土豆富含硒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被冠名“後旗紅”。

在察右後旗烏蘭哈達蘇木火山腳下的前進村,時下正是土豆收穫的季節,一壟一壟的紅土豆飽滿喜人。行至田間地頭,機械採挖、人工分揀、裝袋、裝車……男女老少分組勞作,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他們樸實的臉上。

“別看這些土豆不起眼,都很值錢哩!這些精選出的顆粒圓潤均勻的土豆打包裝箱,10斤裝的在網上能賣到90元,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當地村民安俊林一邊分揀土豆一邊對記者說,當地的“後旗紅”堪比肉貴,卻供不應求,這都離不開一個核心人物——返鄉大學生郭晨慧。前幾年,郭晨慧辭掉北京待遇優厚的工作,賣掉了房子,回到察右後旗父親經營的富園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忙,並依託電子商務,將當地的“後旗紅”賣到了全國各地。

“起初她叫我們精選土豆,我一看品相好看的都挑出去了,剩下的怎麼賣啊,這明顯就是賠錢嘛。”安俊林回憶,村民們最初都信不過這個小丫頭,都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習慣了坐等上門收土豆,哪見過把土豆放到網上賣的。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品相好的土豆被郭晨慧包裝成10斤裝的禮盒後,在網上竟然賣出90元的天價,個頭稍小一些的又包裝成4斤裝禮盒,主要用來烘焙、燒烤,賣到40元。而個頭偏大的則銷往各大飯店,偏小的直接送到了澱粉廠。經過將土豆按品質分級銷售,產值實現了翻番。

當地74歲的村民周雲自家也種植著5畝土豆,土豆剛被合作社按照高於市場價收購後,閒來無事的他又來到合作社打短工,一天能掙150元。“在這個女娃娃的帶領下,我們只需保證土豆質量就行,銷路不愁。”周雲樂呵呵地說。

小小的土豆何以賣這麼貴還供不應求?10月5日,郭晨慧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前由於對農作物的市場供需、價格等信息不靈通,很多鄉親辛苦忙碌一整年都沒有個好收成,甚至還在貧困線上掙扎。她所做的,就是依託察右後旗馬鈴薯種植核心區域的地理優勢,以及察哈爾火山草原旅遊前景,以基地+實體+互聯網的新形式,將小土豆建成電商大鏈條,把地方特色注入到品牌建設中,擴大品牌影響力,幫助鄉親們致富增收。“‘後旗紅’土豆目前不僅取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蔬菜認證》,同時屢次獲得國家及國際金獎,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好評。全年電商銷售約600萬元,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郭晨慧說。

推動馬鈴薯文化

“種植馬鈴薯”、“烹飪馬鈴薯美食”、體感互動、知識問答……在察右前旗,集展覽、科普、體驗、互動於一體的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正成為周邊市民節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真牛!這些3D打印的馬鈴薯足以以假亂真了!”在博物館展示區,遊客拿起一顆顆“馬鈴薯”嘖嘖稱奇。記者注意到,博物館不僅展示了人類最早發現馬鈴薯到用馬鈴薯製作出各種美味的歷史文化圖片,還藉助“3D打印技術”,讓遊客全方位的看到馬鈴薯生長全過程。此外,還有體感互動、知識問答、VR實驗室,以及“代理館長”智能語音講解機器人為遊客答疑解惑。

來自呼和浩特的遊客王慧參觀完馬鈴薯博物館後感慨道:“太有趣了!通過在虛擬駕駛器上‘收穫馬鈴薯’等多種體驗互動,對馬鈴薯的歷史文化,以及生產全過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據瞭解,烏蘭察布市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8.8攝氏度,獨特的冷涼氣候,再加上這裡大部分地區土壤為沙性土,使得烏蘭察布成為國際公認的馬鈴薯產業黃金帶,有“中國薯都”之稱。而在烏蘭察布建設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更加積澱了“薯都”文化底蘊,用文化引領馬鈴薯產業發展,推動烏蘭察布旅遊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