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排情节


怎样安排情节

有人说:写小说的第一步就是会安排情节。今天,我们重点聊一聊怎样思考和安排小说的情节。

大家知道,故事是利用好奇心的艺术,简言之就是作者抛出一个问题并使之得到完美的解答。在这个解答的过程中,每个转折点都需要牢牢地勾住读者的好奇心,读者被好奇心俘虏后,就会一直想:下面将要发生什么?最后怎样了?

你或许会自豪地说:我的故事既能让读者哭,也能让读者笑,这就够了,但是请别忘了,在思考情节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让读者等待。

一句话,我们需学会吊读者的胃口。

人物和情节互相依存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就好比:“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人物驱动情节,情节证明人物,缺少了情节,人物不可信,没有人物,情节则没意义。

那么,什么是情节?情节就是对一系列事件的有序安排。

当今的读者都是“短视”的,读者最先读到的情节也许就是故事成功的关键。开篇越激动人心,把读者勾住的机会就越大。

靠什么勾住读者?靠“事件”。如果你能通过人物困境、冲突、悬念,勾勒出剧情走向,让读者对人物充满好奇与担心,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回来看一下安排情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将此称为“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通常有以下两个要点:

首先,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角原有生活的平衡

大多数情况下,激励事件都是一个单一的事情,要么直接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要么由主人公引起。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沃伦斯基在火车站的一见钟情,打破了他们原来的平静生活。

另一个例子: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父王驾崩的那天早晨,我在近山堂前晨读,看见我的手腕上溅满了鹭鸟的灰白稀松的粪便。书童用丝绢替我擦拭着手腕说,秋深了,公子该回宫里读书了。 秋深了,燮国的灾难也快降临了。这个第一人称的开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呼啸山庄》中,故事从希思克利夫到达呼啸山庄开始,这是一个外部因素,他带来了不和,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自然秩序的运行。

正当读者几乎认定希斯克利夫是个残忍的人时,却出现了小说中最具抒情性的场景,希斯克利夫朝窗外探出身去,哀求卡茜的鬼魂进来。毫无疑问,他心狠手辣,但同样,他内心深处潜存着无限的柔情和伟大的爱情。显然,在他生活的某一段历程中,这种潜力被摧毁了。由此,读者的兴趣受到激发,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其次,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作出反应

这个反应于主人公可能是应激的,但作者却必须是深思熟虑的。

故事的通常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激发他追求某种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在的、外部的反对力量抗争,直至结局。

小说《简爱》中,简爱见到罗切斯特后,俩人渐渐产生了爱情的火花,但是,阁楼上那个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法定妻子。简爱的自尊和独立不容许她生活在苟且之中,因此,她必须离开。直到后来一场大火,烧掉了所有的羁绊,他们才重新相聚在一起。

这个例子非常符合剧情冲突法则:当主人公走入激励事件,他便进入了一个由冲突法则统领的世界。也就是说:若无冲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进展。

情节转折

平铺直叙是设计情节的大忌,柳暗花明的戏剧性转折才是故事的命脉。厉害的作家总会给读者制造期待感,但又不会轻易地满足他们的期待,而是不断制造出各种意外,让读者惊出一身冷汗而大获快感。余华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长篇小说总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令人按耐不住而一口气读完。

理想状况下,每个情节段落都要带来转折。一个情节段落从开始到结束,人物关系必须有变化或情节必须有推进,否则这个情节段落就需要删掉。

我们需要反复思考:有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坏的事情是什么?这跌落谷底的厄运怎样才能转变成最好的结局?反之亦然。

亚里士多德说,作品越长,重大的转折便越多,否则读者会厌倦。

作家们普遍认为:短篇小说由一系列情节段落进展为一个重大逆转,故事结束。

中篇小说:故事包含两个重大逆转之后,宣告结束。

长篇小说:故事至少要包含三个重大逆转才能够到达终点。目的是制造一种触及生活极限的情感体验。

在故事进展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背景信息需要让读者知道,否则读者无法跟上故事情节的话,要通过撩起读者的好奇心来完成。

节奏

如果你比较过近代小说和现代作家的作品,你会发现,故事的节奏在今日已经明显变快了,以前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夹杂着作者的思考。如:《战争与和平》,《瓦尔登湖》,《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但是今天,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相当紧凑,故事一环扣一环惊险不断。如:《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

情节设计的秘诀是要让读者体验到那种过山车般的感觉。千万不要转车轱辘,重复是节奏的死敌。也不要匀速奔跑,而是时而加速,时而减速,然后再加速,创造出一个有张有弛的节奏,直到高潮。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

一个故事中最强烈的场景是最后的高潮,但是达到高潮的道路一定是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这是因为,当情感体验重复时,第二个事件的力度将会减半。如果故事高潮的力度被减半,整个故事的力度也会随之减半。

主情节和次情节:

一般情况需要让主情节尽快展开,如果要推迟主情节入场,那么唯一的理由,是要向读者更细致地刻画主人公,以便主人公能够对激励事件做出充分的反应。

如果主情节入场很晚,为了弥补空洞感,需要以一个伏笔的次情节作为开端。当读者等待迟到的主情节成熟时,必须有故事讲给他们听,以保持其兴趣。

次情节增加了人物的深度,使读者从主情节的紧张中得到一种轻松或浪漫的调节,但是它们的首要目的是衬托主人公,增加对其的考验。

主情节和次情节的关系:

第一,次情节可与主情节构成矛盾,从而来丰富故事。第二,次情节可与主情节构成回响,从而以同一主题的多种变化来丰富故事。

设计次情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容易落入自己设下的陷阱:

1、次情节太出彩可能导致故事失焦。2、如果主情节和次情节的主人公不是同一个人物,切勿不可让次情节主人公产生太多移情作用,以致喧宾夺主。

如果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次情节要求更强的关注,那么要对总体设计重新考虑,让次情节变成主情节。

如果次情节与主情节没有因果互动关系,那么就应该删掉次情节,否则会让读者游离于故事之外,感觉牵强并陷入懵境。

《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小男人,他在整个故事中前后出现过八次。在托尔斯泰最初创作时,这个小男人是没有的,但是当他完成了本书回去修改时,增加了这个角色。

当作者完成了整个故事后,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全部情节时,往往会看得更加清楚。这一增加非常奇妙,小男人成为一根隐藏的细线贯穿在整个故事之中,可谓神来之笔。

当我们认真地读完全书,就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用这个小男人来预示安娜的爱情悲剧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宿命。

安娜和沃伦斯基一见钟情的爱情,其实就是异性之间的化学反应,托尔斯泰认为人体的欲望是罪孽的根源,因此,他增加了新的情节来凸显故事的主题。由此可见大师级的作家在构思作品时的不同凡响。

情节进展的三种套路

1、个人进展

用以刻画人物的关系和内心的变化。

2、社会进展

逐渐扩大人物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范围。

可从个人问题入手,令其蔓延到外部世界,以构建强有力的进展过程。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

3、象征升华

将故事意象的象征力从个别发展为普遍,从具体发展抽象。如:迟子建的《白雪和乌鸦》白雪代表善良和纯洁,而乌鸦代表着困境发生时,人性的深不可测。

以上三种套路,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部名著中看到。

高潮和结局

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后,顺着故事线让剧情冲突越来越深入。比如:谍战剧中,潜藏最深的大特务要在最后才被挖出来。

所有故事情节的关键就是给予读者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待的方式给予。既要在情理之中,也要在意料之外。

深入思考可以使故事出现一个极致的结局,令读者无法想象出另一个更好的可能,否则读者会带着不满足完成阅读,读者希望我们把他们带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的地方。

最后,我们说一下上扬结局,低落结局和混杂结局。

理论上来讲,读者想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三种类型的结局都可以让读者感到不同程度上的满足。但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巨大,因此,上扬结局(happy ending)的故事相对更受欢迎,因为它传递乐观和希望。国内目前的电视剧多属这一类结局。

低落结局(bad ending)故事表达人们的失落感、悲剧感和对时运不济的悲叹,这类故事如今不大受欢迎,尽管许多世界名作都属于这类。

混杂结局的故事表达人们生存状况的复杂性,写好了既叫好又叫座,比如:故事中主角虽然死了,他的家人却获得了平安,但这类故事很难驾驭,没有足够强的笔力尽量少去尝试。美国电影多采用这类结局。

下水才知鱼在哪,筛过千砂始见金。以上方法,适用于开始写故事的你,在阅读时,可以帮助我们拆解作品,从而使我们对情节的设计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最后,读和写的过程,大部分是与自己对话,选择学习来摆脱单调重复,可以让我们充实地从梦中醒来,特别是在当前的封闭状态下,专心写作可以令我们安放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