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要解決的核心主題是什麼?--實踐應用解讀(一)


《九型人格》要解決的核心主題是什麼?--實踐應用解讀(一)

《九型人格》是一門比較普及又相對實用的性格形態學,已經成為現代社交生活很常用的一個性格分析工具,瞭解和熟練應用,對於“精準定位自己,協調人際關係,建設溝通場域”具有便捷高效的指導作用。

聽過很多老師的課程,發現很多人不但沒能搞懂,反而被搞得更糊塗,導致學無致用。為了更好提煉這門學科的實踐應用性,結合自己多年來對各種性格分析學的探索,深度解構《九型人格》,讓大家能夠簡單掌握,高效應用,為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保駕護航。

不管說得多麼玄妙,《九型人格》也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能為人服務才能有價值。一些講師把它說得天花亂墜,故弄玄虛,實在搞不懂到底是讓人學好還是學不好,理論講得再好,不能實踐應用,也於事無補。

那麼《九型人格》到底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幫助呢?學會《九型人格》到底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帶著這個疑問,進入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是出自《聖經》的經典名句,涵蓋人的一生,似乎很不好回答。不過一旦掌握了《九型人格》,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答案。

這似乎是哲學問題?

從古到今,所有哲學家都在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探索、深究,試圖給出引人滿意的答案,可是幾乎所有人都不了了之,因為沒有一個答案能夠令所有人都滿意,於是陷入了哲學的虛無。誰能搞清楚在成為自己之前是誰呢?搞不清楚“我是誰?”的問題,也就無法搞清楚“我從哪裡來?”的問題。究其一生,最後誰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便無法理清“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這似乎又是社會問題?

有人調侃說,保安知道這三個問題。站在小區門口的保安,總是問進入小區的人“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好像這個問題有了明確回答。但實際上在這裡,出現一個指向問題,站在自己角度看人家自然能清楚對方,但自己搞清楚自己了嗎?有了範疇,有了立場,有了角度,有了比較,問題便能一目瞭然,但本質上已經出現了概念混淆。

生活中因為有比對,可以有相對明確的答案;哲學上用思維探索思維,成了自己談自己,沒了參照物,便進入了混沌。

實際上這是一個人性問題。

《九型人格》恰恰是一個能夠站在自己角度看明白自己的工具。通過相對的歸納抽象出可以演繹的邏輯架構,通過這個相對定型的架構看待自己,藉助虛設的對象刻意把自己一分為二,就能站在虛設的他人角度看到真實的自我,從而勾勒出當下的顯明圖景,放下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的糾結。用圖景投射方式,定位自己在相對範疇內的形態,這就是《九型人格》的神奇之處。

社會是個複雜的結構體,各種關係犬牙交錯構成複雜的人際關係圈,每個人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圈中精準定位自己,才能清楚自己,找到與他人之間的相似度和差異度,通過性格調整彌補差異度,使自己和他人和諧融通相處,這便是掌握《九型人格》的價值所在。

《九型人格》是一個圖景投射定位系統,在相對的範疇內,框定特有的性格特徵,不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始終問題,避開哲學虛無和社會靜態,從人性角度探索到本來面貌,把握當下,成就自己。


教練心語:性格分析學有無數,《九型人格》是一個通過圖景顯示的性格形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