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七年,中國又遭遇疫情考驗,但這次農村抓住了機會超車!

2003年,非典肆虐。所有人都老老實實的宅在家裡。而這群宅在家裡的人流連於BBS、天涯論壇、新浪、搜狐等各種門戶,讓國內的互聯網開啟了首次野蠻生長。


如今17年過去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已經成了抗擊疫情的“第二戰場”,各行各業都試圖通過互聯網來抵擋疫情帶來的衝擊。海底撈推出了app開展外賣業務,鍾書閣開啟了直播“讀書會”來吸引顧客,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他們積極創新“自救”。

時隔十七年,中國又遭遇疫情考驗,但這次農村抓住了機會超車!

連遠在相間地頭的農民也不例外,疫情帶來的影響讓他們先後經歷了農貨滯銷、春耕推遲等困境。但現在這群只懂莊稼的農民,也開始通過互聯網聽課學習種地,藉助科技的力量尋求創新發展。


近日,新電商平臺開展的“新農大講堂”直播課程,就吸引了12000多名農業生產者前來圍觀。這場時長超過4個半小時的直播,有6名農業領域的專家教授主講,內容則包羅了種植管理、智能裝備等各類知識。

時隔十七年,中國又遭遇疫情考驗,但這次農村抓住了機會超車!

中國農業的歷史十分悠久,擁有著廣闊的農民群體,但仍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根本原因就是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太差。反觀全球農業產能最高的美國,不到300萬的農民不僅能養活3億人口,每年還能大量出口糧食。


而這次拼多多推出的直播授課,就是在從種植端上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比如直播中王璞教授主講的“北方大田作物管理”課程,就對北方農民如何做種植規劃,如何進行科學套種等問題做了很相近的解釋,對提高農民種地的管理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


時隔十七年,中國又遭遇疫情考驗,但這次農村抓住了機會超車!

農民和互聯網本來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組合,但這場疫情讓他們摩擦出了火花。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說,那麼多農民分散在各大產區,線下教育培訓的過程既費時又費力,線上直播不僅能夠實時互動,也能更多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實際上,不論是城裡的企業還是鄉村的農民,在天災人禍面前積極面對是中國人的本能。當年的非典,我們在家裡鼓搗出了互聯網瘋狂增長的20年;如今的新冠疫情,我們也看到了更多行業的創新轉變。


或許,正是靠著這種禁得住風雨的能力,中國才能在時代洪流中不落人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