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口述歷史》初演智取威虎山少劍波 欒平孫正陽演楊子榮

前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先生師承南麒北馬,又幾十年精研餘派唱腔藝術,他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無人不讚。2015年上海文史館為了保存歷史記憶,記錄時代風雲,推動口述歷史研究工作。邀請童先生口述“童家班”以及有關《智取威虎山》一劇臺前幕後種種經歷,由馮紹霆先生撰稿,出版了《童祥苓口述歷史》一書,經《頭條》黃V影視表演藝術家陳旭明老師引薦,蒙童老垂青,賜我一本。在此深表謝意。反覆拜讀受教頗多,深感此書乃京劇史中的一筆寶貴財富。經請示童祥苓先生得應允,特借《今日頭條》陸續連載與大家分享。

根據《頭條》審核要求,作適當增刪修改。

(第二十七期)


上海京劇院最早在準海路,準海電影院對面,現在那房子已經拆了,拆房子的時候我們青年團還去義務勞動,挺難拆,都是挺好的東西。要是擱在現在,那就不能拆了,應該就是保護建築了。那時候我們喜歡玩,一下班就去對面準海電影院上面打檯球。周院長跟我說《義責王魁》的時候,京劇院已經搬到紹興路9號了,大概在60年代初就過去了。一直到我去北京去拍《智取威虎山》電影之前,都還在紹興路,等拍完電影回來,就在東平路了。

演現代戲的時候,上海京劇院的一、二、三團形式上還在,實際上已經打亂了,成立了劇組。除了我和四姐演出《紅燈記》之外,那時候幾個團都停止了演出,投入到現代戲裡了。整個京劇院就由各個劇組挑人,無所謂團不團了。雖說京劇院這時侯還在紹興路,排戲都在外面,比如延安路陝西路兒童劇場什麼的。

我最初參加演《智取威虎山》是在1964年,那時我跟中國藝術團訪問西歐演出剛回國。1958年大躍進時,曲波寫的《林海雪原》小說剛出來,挺好看的。那時候,不光是京劇院,其他的文藝團體都一樣,都想表現我們的時代,這不是誰去動員的。


《童祥苓口述歷史》初演智取威虎山少劍波 欒平孫正陽演楊子榮

(紀玉良李仲林版《智取威虎山》)


一團李仲林、紀玉良他們就搞了《智取威虎山》。它是最早的《智取威虎山》,也是後來定稿那個本子的雛形。兩個本子差別還是很大的。最早還是按照小說裡面寫的,是以寫少劍波為主。什麼定河老道、蝴蝶迷,這些角色戲裡面都有。1964年加工了一次,刪了一點,定河老道還保留著。這個戲到北京去參加六七月份舉行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紅燈記》、《奇襲白虎團》、《六號門》、《黛諾》、《節振國》、《紅嫂》這些後來很流行的現代戲,都在這次匯演中演出了。


《童祥苓口述歷史》初演智取威虎山少劍波 欒平孫正陽演楊子榮

(李炳淑《審椅子》劇照)


上海演出的大戲就是《智取威虎山》,還有四個小戲《戰海浪》、《櫃檯》、《送肥記》、《審椅子》。《送肥記》就是四姐他們創作、演出的。那時候我還在國外,等我們回上海,匯演已經結束了。領導上沒有提其他戲,就說《智取威虎山》要進行加工、演出,另外要年輕人接下來。這樣,我和孫正陽調到一團演出《智取威虎山》,接替李仲林和紀玉良先生,我演少劍波,孫正陽演楊子榮。這是我第一次演這個戲。


《童祥苓口述歷史》初演智取威虎山少劍波 欒平孫正陽演楊子榮

(二版的《智取威虎山》童祥苓演少劍波,孫正陽演楊子榮)


那時一團負責人是許錦雲同志,我們也是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他率領我們到大場防化連去體驗生活。我們第一次在操場上集合後,防化連隊也集合好了,一位排長跑步到許錦雲面前說隊伍集合完畢,請首長指示。許錦雲用上海話說,請同志們示範,聽上去好像在說“請同志們吃飯””。我就站在他旁邊,跟他說請這麼多人吃飯,他兩月工資也不夠。

我第一次和解放軍近距離接觸,三個月間,感觸很深。我所在的班是排長帶的,我和排長對口接班。戰士練兵回來,排長就去挑水讓戰士們洗腳,每夜跟著去查房,細心地檢查每個戰士,輕輕地為他們蓋被。有時在生活會上互相意見,官兵是平等真誠的。這使我真正認識到在解放軍隊伍中,官兵除了領導和被領導關係之外,最重要的還有兄弟之情,這種認識對我演好解放軍是極為重要的。

這次下連隊,我出過不少笑話。到部隊第二天半夜趕上緊急集合,我們雖然按照部隊的規定,臨睡前把衣服按順序放好了,可是一聽到號聲就手忙腳亂,一拉衣服全落到地上,屋裡什麼也看不見,穿上內衣找不到外衣,穿上褲子找不到襪子。集合好一看,真像一群散兵遊勇,什麼洋相都有。第一次打靶,我的靶子上只有一個三環,其餘子彈全打在旁邊靶子上,真弄不清楚怎麼會“正打歪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