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讀書讀博士想當高校教師,可聽說一些高校教師很苦,待遇不好,是這樣嗎?

十點看球


不是有些人都博士想當高校教師,而是一種"職業規劃",相對來說,做一個科研工作者高校或科研所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相比高校的基數和人才引進數量,科研所能接受的博士還是少數。不過,近幾年企業引進博士更多,給的待遇更高,小西就有不少師弟、師妹進入企業,而且進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後地方還有額外的人才補貼。

高校教師引進的待遇,如安家費、科研啟動費、年薪等,關鍵是看博士的"硬通貨"(如SCI論文、C刊論文等)。2019年3月,工信部全國博士巡迴招聘-長沙招聘專場時,小西去看了下省內不少高校甚至提供一套90-120平的安置房,給予20-30萬元/年的年薪,國自科青年或有高水平論文的科研獎勵同樣不低。不過,985高校引人採用較多的"非升即走"模式,給予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待遇,五年內需完成考核任務量,否則就得走人,壓力還是不小的。

另外,博士引進時基本都會歸屬於某個團隊(課題組),個人發展和待遇和團隊也有不小的關係。大團隊內部競爭大,但是梯隊好、成員完善,容易出成果和個人職稱晉升。

因此,高校教師待遇差異性很大,只能說是"部分不好"。雖然近2年為"雙一流"建設,不少高校都在大量引進青年博士,但是引進人才標準逐步提升,這也是不少博士無奈"延期"或做師資博士後的原因。沒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就算能順利答辯畢業,也是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高校教師的待遇,差別非常大。剛入職的講師,一個月的工資大概為四五千塊錢;如果是以特聘副教授的形式引進,通常能拿到年薪十多萬的樣子;如果評上教授的話,一年創造20萬的收入也並非難事。那麼,這個待遇算不算低呢?

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好像還看得過去,畢竟年薪超過了10萬。對於講師的月工資四五千塊錢,是不是就真的沒法過日子了呢?實則不然,一般高校引進青年教師,都會發放一筆安家費。安家一般為30萬左右,分3~5年發放。算上這筆工資的話,講師的待遇其實並不算低。

此外在高校工作,都會有房補和餐補,住房公積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在繳納。工作算不上輕鬆,但時間相對自由;工作環境的話,也遠非建築工地和寫字樓可比。

在此需要強調一個事情,中國不僅僅只有北上廣深4個城市。但網絡上討論的工資待遇,通常是以一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為參照對象,以至於言必稱月薪上萬。事實上,這是對公眾極大的誤導,即使在北上廣深,能夠做到月入過萬的也是少數人。而在普通的二三線城市,月收入五六千塊錢,工作穩定,絕對是過得比較好的那一批人。所以醫生和教師,強調自己待遇低,就多少顯得有些矯情。中國還有很多人連正式的工作都沒有,他們甚至不會上網,所以無從談論待遇的高低,作為沉默的大多數而存在著。

如果大家還覺得高校裡面待遇低,不妨想想建築工地上的工人。目前在建築工地上打工,有的一天能掙七八百塊錢,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的收入比教師群體或者醫生更高呢?實則不然,教師和醫生他們是月薪制,工作穩定,除了每月的工資,一年到頭還有年終獎。即使節假日不上班,也是有工資可拿的。但如果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一年能做200天的活已經很不得了了。至於其他社會福利保障,顯然也是遠遠不能與教師醫生群體相比的。


三哥學堂


好吧,還是講個故事答題吧。

昨天和一位即將畢業的女博士聊天,問她為什麼讀博,“想留在高校呀。”

我問她留下的幾率大嗎,她沉默地搖搖頭。

她明年畢業,目前文章不夠,尚未達到畢業要求,大概率需要延期。

我們又聊到女孩的一位師兄,去年畢業。

非常優秀的一個男孩,一區文章至少三篇,博士期間在美國交流了一年,基本算是博士裡面非常優秀的配置了。

這麼優秀的孩子導師一心想留,但是去年學校忽然出臺政策只招收引進人才,他的導師有可以說得上話的行政職務,但是折騰好幾個月人事處還是沒有鬆口。

後來這個男孩去了一所非211,985的一本院校。

他還會時不時的來做實驗,剛開始也抱怨過工作的高校平臺不行,不過一年多的適應也算是逐漸開闢了一塊天地。

這兩個孩子可以代表大部分讀博士的同學,初衷都很遠大,真正走到終點的寥寥無幾。

大部分同學想進高校都是覺得高校工資高工作輕鬆,我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絕不是這樣。

先說工資,工資水平和職稱掛鉤,不算低也絕對不算高,和企業比不了。

如果有企業合作可能收入會多,但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老師只能拿到工資收入。

評職稱的壓力非常大,基金論文項目一個不能少,這些都得靠額外時間來完成,加班加點是常態,寒暑假不存在的。

也有人說我就上課不評職稱,可以呀,但是大家都進步你在原地就等於退步,誰知道以後的政策變化呢?

我的切身感受是高校混日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高校已經不允許混日子了,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必須要有科研成果。

最後,給想要進高校的同學的建議:博士期間一定要努力,多發文章,發好文章。


光陰縷縷醉


談談一個地方二本院校教授的體會。首先,讀博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個人興趣選擇。讀博不要捆綁一些物質利益追求,至少讀博不大可能讓你直接富裕。我從小有讀博士的夢想,其實來自與一個小學老師的對話。有一天,我問老師小學畢業後能讀什麼?老師說中學。由此,一直追問到碩士博士。那時,我就有一個夢想,一定要讀個博士。儘管家境困難,讀書路上磕磕絆絆,讀書與工作交織,終於在三十多歲拿到博士學位,並在四十來歲評上教授。從助教到教授,工資及其他收入逐步增長至十倍之餘,雖談不上富有,但已比較滿足。錢多錢少,並不會影響到幸福感。第二、大學教師苦累還是悠閒,主要取決於自己。如果想壓力小一點,可以選擇去二本或高職,基金壓力沒那麼大,可以教學為主,科研可以做實用技術研發,可以去企業兼職或合作,只要有專長和耐力,可以大大提高收入水平;第三、青年教師壓力確實大一些,特別去重點院校,頭幾年,備課比較辛苦,領導交代印各種差事,爭取項目,評副教壓力,房子車子,結婚生子,各種壓力接踵而至,熬過五年就好了。但大學老師比中學老師自由,不坐班,作業批改也少,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博士唸的還是值得的。


Visionstory


985教授博導的真實感受。

大學老師的門檻很高,首先你得有博士學位。從本科到博士,普通需要十年快的話需要八九年。僅僅博士畢業進入大學,這只是剛剛開始,因為你只是大學裡邊專任教師行行最低的講師或助教。

現在重點的985大學或者是一些優秀的211大學都實行非升即走考核制,用老百姓的理解就是在五到六年時間內,如果你不能晉升為副教授,就必須離開這個單位另謀高就。

怎麼才能評為副教授呢?

一個年輕的博士,剛剛畢業進入一所大學,要想在短短的五年內晉升為副教授,就需要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做足功夫,特別是在科研方面。

科研主要包括科研項目和科研論文,這就是似雞和蛋一樣關係。到底是先有科研項目,還是先有科研論文呢?

沒有科研論文做實力證明,申請項目是拿不到的。沒有科研項目經費又無法做研究,發表論文。

解決的鑰匙在哪兒呢?

其奧妙就在讀碩士和博士期間,你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這就是一個年輕大學老師的第一桶金。

網上很多讀研同學都抱怨導師要求嚴厲,論文壓力太大等等。他們不知道讀研讀博期間的科研論文成果,恰恰是給自己積累第一桶金。

這些論文成果和能力素養的薰陶,將來既可以作為敲門磚進入一所大學,還是他們啟動自己研究的必備先決條件。

科研能力境界層次,決定一生的發展。

年輕人在讀博的時候,往往想的是如何儘快畢業,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他們不會考慮將來,但是導師不會如此目光短淺。這就是師生矛盾的根源。

大學老師的待遇如何呢?

在同一個城市,一個大學老師的年收入和一個重點初中高中老師的年收入是差不多的。

真正的差別就是大學老師,實行自主管理,沒有做班沒人約束,工作時間是彈性的。

但是大學老師也不是無拘無束的,因為大學每年會考核老師的科研項目,科研論文,上課的任務,學生的指導等等,所以多數中青年大學老師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世上沒有容易的事。

另外呢,重點大學還要求新任職的大學老師,第一學歷和博士學歷都得是重點高校才行。

關注教授博導 少走彎路!


堅恆勇毅


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目前想進高校當老師你最起碼要有博士學位,如果想進一個二本院校你應該是985,至少也應該是211院校畢業的博士;如果想進211院校你至少是名牌大學博士;如果想進985高校你應該是海歸博士。以上所說的博士除了拿到博士學位,還必須有一定檔次和數量的科研論文。

舉兩個身邊的例子:

同學甲 全國名校(排名前20)博士畢業來石家莊工作,有多篇科研論文,雖然不是SCI一區二區的期刊,但在專業也是非常有分量,讀博期間拿了各種各樣的獎學金,但是前幾年來石家莊工作進河北師範大學根本進不去,最後只能進一所稍差一些的院校。

同學乙 國內名校畢業,論文一般(1篇SCI、1篇核心)但專業較受歡迎,去河南某重點大學工作(雙非),但學校不在省會城市。

同學丙 全國名校(排名前20)博士畢業,北京某211院校工作,本碩博都是很牛的學校,讀博期間在國外公派留學一年,發表高檔次英文論文10餘篇。

以上三個同學,博士都是同一所名牌大學,但有的本科不是211,就業也會受到限制,科研情況對工作及待遇也有很大的影響。

高校青年教師的現狀

現在高校青椒是一苦逼一組的代名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青年教師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職稱問題,在高校不同的職稱收入有較大差別。想要評職稱就要承擔一定的工作量、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還有其他的一些工作。

1、科研壓力

博士畢業參加工作,一般學校給的是副教授的待遇,但是真正拿大副教授的職稱需要一個評審的過程,這就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包括課題和論文。但是目前能進如高校的基本都是博士,而且水平相近,因此,在很多課題審報上競爭非常激烈(有些課題是限制名額的)。

2、擔任課程多

評職稱除了看科研成果,教學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想在職稱評審中處於有利地位就要承擔較多的課時量,並且要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所以,課前準備、課時本身及課後作業等一系列的工作會消耗教師的很大精力。

3、輔導員工作

評職稱有個嚴格的規定就是必須有輔導員工作經歷。各學校要求不同,有的要求至少一年,有的要求兩年,有的學校要求帶完一屆。輔導員的工作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雜事特別多,查課、查宿舍衛生、評優評先.......,又會消耗掉你的很大一部分精力。

在完成課時和輔導員工作的基礎上再搞科研,只能自己加班加點完成。

待遇問題

高校屬於事業單位,事業單位的工資受財政廳、教育廳、人社廳管理和限制的,因此相同職稱不同高校的教師差別不會太大。

當然事業單位受地域影響特別大,以河北省為例,一般副教授職稱的教師工資在7500左右,年終會有剩餘津貼,這部分的收入和自己所上課時有關係。加上其他的津貼年收入大約在12-15w之間。但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省份收入要比河北省高很多。

除了基本收入,還有一部分來源於科研獎勵,不同的學校科研獎勵標準不同,課題配套資金也不同。

還有一些教師身兼數職,既是教師又兼職行政的,收入也不同。

總結

高校教師對學歷要求比較高,一般院校的博士學位可能進入不了太好的大學,另外待遇和博士的科研能力掛鉤,如果特研特別優秀被引進的話,收入是按年薪計算的,但要想拿到這些錢必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總之,高校青年教師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光鮮亮麗,但是與高中老師比起來,相對來說輕鬆自由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數學漫談!


數學漫談


高校老師很苦談不上,如果只看工資待遇的話,只能算中等水平。

但是高校老師收入不僅僅有工資,還有科研收入。

(1)工資收入部分

高校老師的工資是與職稱掛鉤的,職稱越高,工資越高。例如,普通的本科高校副教授一般稅前一個月工資9000-10000左右,教授大約12000-14000。

同一職稱的,工齡工資也不同,多1年工齡1個月大約多出60-100左右。

(2)論文獎勵

目前各大高校都對教師發表論文有獎勵,這個也是按論文級別的,高的可能幾十萬一篇,低的可能只有1000。普通老師1年發2-3篇論文,獎勵2-3萬是很正常的。

(3)科研項目

這一部分是懸殊比較大的。有能力的老師可能有上千萬的項目,差一點的可能幾十萬,也可能一分錢也沒有。

所以說,高校教師待遇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不寫論文,不搞科研,平時只上課的話,相對也比較輕鬆,就是收入不會太高。如果寫論文搞科研,肯定會苦點,但回報也挺高。總之,苦不苦看自己,待遇高低也是看自己。


小馬班長


本人系北外青椒一枚,入職已有三年,感覺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並沒有那麼苦,待遇在北京高校文科專業裡也算中等偏上,到手工資和補貼15K/月,學院風清氣正,同事之間極少勾心鬥角,覺得自己比較幸運。

從事任何職業之初都是苦逼一枚,高校教師亦不例外,三座大山撲面而來: 備課上課,良心活,甘苦自知,課下需要下苦功夫,還要面臨期末學生教學評估的考驗; 寫論文投稿,不斷面臨被拒稿的打擊,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 寫課題申請書,很有可能屢戰屢敗。

但是,只要你耐得住性子,踏實努力,克服急躁的心態,終究會一步步成長起來,獲得職業成就感。


睿恪煦


作為一名師範類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據我自己的瞭解凡是有讀博想法的學生都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在高校當一名大學老師。

但是對於博士進入高校,其實是有兩種情況的,一是普通博士進入高校;二是精英博士進入高校,因此會在待遇和工作壓力這兩方面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

首先,普通博士進入一般高校,待遇和工作壓力的情況。

每年都會有很多的高校大規模的引進高端人才,其實也就是引進順利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對於來自普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沒有項目、沒有足夠多的科研,只能是進入普通高校。

而在普通高校當大學教師,一方面是工資待遇在高校所在地絕對是非常的不錯,不會造成生活壓力,同時這些普通高校對於引進的博士都會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另一方面在科研和工作方面,剛入職的博士研究生也僅僅只是給大學生講課而已,學校也不會給新引進的博士安排相應的科研任務,只是在鼓勵去做科研並且給予一定的科研經費。

所以,大多數普通博士更樂意去這些普通高校,待遇雖說沒有非常的高,但也足夠的可以,同時還沒有嚇人的科研壓力。

其次,精英博士進入211985高校,待遇和工作壓力的情況。

能夠進入211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一定有其在專業領域內非常突出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夠進入211985高校。

我的同門師兄在博士畢業的時候,進入了西北大學,待遇自然是非常的好,給予西安市一套房子,100萬的安家費,但同時也面臨著高壓的工作以及繁重的科研任務。

因為這些高校更多的是需要你創造成果,在一定的年限裡,沒有拿出像樣的科研成果,沒有足夠的科研成果,那最後的結果或許是我們都很清楚的。

此外,在這樣的高校任教,不僅僅是需要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同時還必須把自己的教學工作做好,不管是給本科生上課還是給碩士研究生上課,這都需要你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

所以說,高待遇也伴隨著著高壓力。


博士想進高校當老師,沒有那麼簡單!

當你還在考慮博士進高校的待遇問題和工作辛苦問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一名普通博士進入高校的難度。

現在對於有博士需求的普通院校大多數將目光放在了985高校的優質博士研究生,同時還需要在博士期間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並且還會考察你的教學能力,並不會因為科研而將你順利的錄用。

如果是進入211985高校,那麼你還需要本碩博都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出身,同時還不要忘記的是你的海外留學經歷也是必備的,此外再加上相應的科研成果,因此並不是說博士就可以很輕鬆的進高校。

總之,不管是在什麼層次的高校任教,辛苦是必然的,工作待遇更多的是有你所任職的目標院校的當地生活水平來決定,而工作壓力方面或許更多還是你取決於你所在的高校吧!


領略教育魅力


讀博士出來大多都進入研究所和高校了。

聽見有人說高校老師很苦?試問現在哪個行業不苦呢?

高校老師除了教學還有科研工作,經常有人看到高校老師一週就幾節課,就大呼:“哇!當大學老師太舒服了!又不用坐班,每週就三四節課,太輕鬆了!”。說這種話的一般都是外行,大學老師是隻有幾節課,但是備課就要花很多時間,上過大學的都知道,大學一節課學的內容幾乎是中學的好幾倍,那也意味著老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

就算課講熟了,每年都還有科研考核啊?做科研可不同於別的工作,可能你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最後什麼也沒研究出來,即使這樣,你還是要花大量時間去研究。因為即使考核量能完成,你還得評職稱不是,評職稱就要求論文要達到多少篇,主持省部級或者國家級課題多少項,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的。尤其對於有些還擔負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的老師來說,還要給學生想課題,指導學生做科研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這麼辛苦,就上上課,不做科研,也不是不可以,那你收入就會很少,而且職稱也上不去,總之,就是看你想要哪種生活了。


Amy的快樂生活


越是待遇差的行業,越喜歡在網上說自己待遇高,福利好;越是待遇好的行業,越喜歡在網上說自己待遇差,工作累。



先說前者,比如演藝行業。大家一談到這個行業,就是天價片酬,鎂光燈下,感覺隨便扭扭腰、露露臉就把錢給掙了。拜託,真正拿天價片酬的,不是演員,不是群演,更不是龍套,而是明星。何為明星,就是演藝圈中的佼佼者,頂頂尖尖。這是冰山一角,偏偏這個行業大家只關注冰山一角,彷彿普通演員、群演、龍套不是演員似的。其實,換作其他行業,真做到頂尖尖,年薪千萬也不為高。

此外,一些小微型私企,處於吸引人才的目的,也會宣傳自己福利好、待遇高,錢多事少離家近。

但真正大家公認的好行業,反倒很低調,一個勁兒說自己待遇不行。比如公務員,比如醫生,再比如高校教師。公務員說自己工資少,醫生說自己經常加班,而高校教師則說自己面臨飛昇即走以及職稱評定的壓力。



說是那麼說,每年公務員報考人數從來不會少,學醫的分數線一年比一年高,高校教師的入職門檻更是高得沒譜。儘管現在逐步在取消編制,但這三類職業仍然是最穩定的。比如這次新冠肺炎,在家隔離一兩月,其他行業可能會裁員,可能會調薪水,但這三類行業不會,抗風險能力極強。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用腳投票,每年的考研人數、考公務員人數,乃至高考專業選擇,就該知道各個行業的得分是多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