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書店的線上自救


一家書店的線上自救


記者 | 徐詩琪

“開書店就是這樣,每當你沾沾自喜時,它就會跳出來用各種方法反覆拷問。”

李蘇皖曾在她的碼字人書店(下稱碼字人)開業初期寫過這樣一段話。而當下,疫情中的運營難題對她無疑是巨大的拷問。

碼字人是一家以戲劇、電影、詩歌為主題的獨立書店,開在北京東城區一個老廠區改造的科技園裡,兩層的店面也由老廠房裝修改造而成。2018年,36歲的創始人李蘇皖辭職將這家書店落地。

2月底,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發佈了一封公開信,稱書店2月收入較往年下滑了80%,需要讀者的眾籌幫助。許知遠的公開“呼救”,引起了人們對疫情中實體書店生存危機的關注。

中小書店聯盟“書萌”在2月5日發佈的《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全國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91.97%的書店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收入”。

碼字人是其中之一,提起現金流的問題,李蘇皖的回答是:“就是沒有現金流啊”。沒有收入,客流減少至同期的10%,引以為豪的線下活動無法開展……李蘇皖轉而開始探索線上的自救方法。

她嘗試了許多此前未涉足的領域,出鏡拍攝短視頻,將書店上架各個電商平臺甚至是美團外賣。只是現在店裡加上她只有兩人全職運營,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時候。儘管收益尚不顯著,但至少讓她忙碌了起來。

碼字人原來的特色是豐富的線下活動,開業500天裡舉行了274場活動。疫情中她將部分活動線上化,到3月,形式漸漸好轉,線上活動影響漸大,逐漸常態化。李蘇皖說:“還是要恢復自己的節奏,不能被這個(疫情)形式和焦慮帶著走。”

2020年的寒冬即將過去,李蘇皖和她的書店正在等待春天來臨。

以下是記者整理後的李蘇皖自述:

碼字人是2月10號復工的,比原定的時間晚了10天左右。開門那天,儘管在朋友圈做了預告,但我對客流並不抱太大希望。沒想到竟然來了7個人,而且不是扎堆來的,是陸陸續續進來的,彷彿每一刻都有人上門似的,讓我很受鼓舞。

當天的客人裡,有一個被口罩和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人,遞給我一小袋核桃,說:“送你的新年禮物。”打完招呼我才發現他是店裡的常客,他住在附近,雖然沒辦會員,但以前每週末跑完步都會進店逛逛,挑幾本書再走。這次他也和往常一樣拿了幾本書就走了,挺感動的,這樣的客人就是默默地支持你。

開店以後,我們實行預約制,客人必須提前一天填信息預約。店裡二樓有一些座位,為了控制人流,我們僅接受會員預約使用,每時段接受不超過兩人。

復工前我們就對所有已拆封的書進行了消毒,開門後,每天我們都給書店清掃消毒,被翻閱或借閱過的書,會用消毒棉片擦拭。防疫物資也因此消耗地很快。

儘管準備做得全面,但是剛復工的那段時間,店裡的人流還不到去年同期的10%,我們為此做了很多線上的工作。可以說,整個二月都在自救。

2月3號我們就發佈了眾籌計劃,分別是:保衛一本書(30元);保衛1個書架(520元);保衛一個季度的書店(300元);保衛半年的書店(600元);成為書店一年的尊貴戰友(1200元)。相應的也給到讀者不同的贈品、會員服務等福利。

在電商銷售方面,我們註冊了抖音賬號,做過直播,賬號連接了實體店鋪地址,把一些書放進了商品櫥窗。還開了微店,不僅賣單本書,也自己挑選了書籍盲盒來賣。北京同城的訂單,我們自行無接觸配送。接下來還會嘗試快手和淘寶。

前兩天碼字人作為北京市“實體書店+美團平臺計劃”的成員,入駐了美團外賣。我也說不好,大家之前在美團上主要是點餐,買書這個消費習慣還需要培養。而且外賣本身覆蓋的就是3-5公里嘛,如果已經離得這麼近了,其實讀者完全可以過來店裡自己選。除非他特別急用,可能才會選擇閃送,但這樣的應急需求量肯定不算大。

但是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可以給線下引流。可能之前你周圍的人還不知道這家書店的存在,現在他們可能就會想來看一下。

銷量方面,只能說是從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實現了零的突破。我們開局還可以,如果想要穩定持續收入的話,還是有日積月累的內功要做。

我們還做了很多的線上讀書會等活動,二月做了5、6場,三月計劃有4場,每月一個主題。三月的主題是“女性生長”,我們邀請了5位女性創作人,包括詩人、作家、導演、音樂人等等,她們會在每個週末的晚上進行線上分享會。

既然已經開始做活動,我們覺得不如就將資源開放出去,大家都可以用,也沒什麼損失。所以我們聯合了全國的很多家書店,通過微信群矩陣進行語音直播。三月的第一場有51個書店的社群參加,第二場就增長到了69家,直播時有一萬多人同時在線。

最近的一個詩歌分享活動前,我們做了一個互動遊戲來預熱,號召讀者唸詩並錄下來發給我們。活動反響還不錯,收到了幾十條錄音,還有人用心地配了音樂。有一位南京的讀者回復說,他想起了自己初戀時的故事。我很驕傲,在這樣特殊的時間裡,詩歌可以給大家帶來一種心理的慰藉,這或許就是一種書店的價值的體現。

網上有人說,疫情中大家都宅在家裡,看書的需求增長了。老實說,我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我們之前在店裡賣書的量也不少。碼字人本來就不是開在商場裡,沒有所謂的過路流量,大家來書店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所以只要書店裡的內容是對的、精準的,那這個轉化就可以有效實現。來我們店裡的人基本都會買書。

另外,疫情發生後,大家的需求可能確實增大了,但是還有很多渠道會分走這個需求。比如現在電商都在瘋狂打折,還有人會閱讀電子書之類的,這些渠道都會分走需求。

對於小眾書店的線上運營,我的看法是,在線下做了一個有特色的書店,並不意味著你馬上可以複製一個有特色的書店到線上。因為那是完全不同的形式,你要去掌握新的工具,你要上新的平臺,還要了解這些平臺的玩法、它的規則,這些都不是一兩個月就能夠掌握的事。

接下來,我們打算兩條腿走路,也就是線下恢復以後,線上還是要繼續去運營,這樣才有更高的抗風險性。不能被形式和焦慮帶著走,還是要恢復自己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