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很累,很想改,有什麼好的辦法?

陽光正好8211102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應該怎麼辦?

先推論一下為什麼會在意別人的看法,這種在意體現的情緒是什麼

在推論之前,需要給這種看法下一個預設,這種看法究竟是自己想象出的情緒還是對方已經說出的表達的呢?

一、當我們在乎一個人的看法的時候,先預設這種看法已經被他說出來了,不是假想的內容。

①如果對方對我們的看法是否定的,如果我很在意這個否定的看法,呈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慌亂無措甚至害怕的情緒。

很多博主在談到這一點的時候說,要有勇氣,要有承認自己需求的勇氣,我非常贊同,但是我還想另外加一點,那就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迎合別人的想法,害怕對方的評價,單單只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想法的不堅持,但實際上我並不認同。如果我們回憶我們面對評價的情緒,會發現,很少人會害怕別人對自己的高評價,(當然也會有這種情況,這個我們之後再說)害怕的一般都是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的評價。當我們面對否定性的評價時,我們害怕的並不單單是評價,而是在接受評價之後,懷疑自己的惶恐,不知道該如何做的迷茫,以及被否定的自尊懷疑。而這一切,都來源於

對自我本體的不信任,即:自己本身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行為,所說的話都有一種不信任。自己何為自己呢?之所以是個體,正是因為我們獨一無二的三觀,三觀也體現在我們日常的行為,動作,語言,交往中。所以,我們對自己的不信任體現在我們對自己行為,語言的不信任。正是這種不信任,導致了我們對別人的評價十分在意,因為懷疑的自我需要依靠別人的評價來定位自己。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相信自己,這話看起來很雞湯,但是我說的相信自己,並不是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這一類非常大而空泛的話,我說的相信自己,是相信——自己是你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會犯錯,也會改正的人;是可以為真實展露自己負責的人;是可以承擔所有自己行為導致的結果的人,是一個願意對自己負責尊重自己的人。

如果你還是覺得這些話語非常的空泛,那麼請再接受別人的評價之前,告訴自己,這件事情無論好壞,都是我做的;這句話無論對錯,都是我說的;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我應該為我的行為和話語負責。簡而言之,就是我要學會為自己負責。因為我在觀察自己的時候發現,意識和行動是一種正反饋的作用,當我們的意識引領了行動,行動又印證了意識,那麼這種意識就會越來越強烈,行動也越來越順暢。讓我形象一點:曾經的我是一個非常害怕老師和領導的人,每次講一句15個字的話之前,都在打字框裡修修改改十幾分鍾,好不容易發出去了之後,還要害怕對方有什麼消極的反饋,當消極反饋真的來了,我就開始越發沮喪,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身在其中的我卻真真正正地知道自己心力是有多麼的消耗,無數的精力都浪費在掙扎,懷疑中。當我意識到,其實是我一直在把為自己所做所為的事情負責的義務交給了別人,通過別人來判斷之後,我就每次都在反饋任務成果時告訴自己:無論好歹,都是我做的,作為成年人,我應該為此負責。很神奇,自從我反覆告訴自己之後,我發現我可以坦然地接受評價了,因為好也罷,不好也罷,都是應該地。

如果能夠為自己負責,那麼否定性的有建設意見的評價我們來說就是成長的途徑,因為我們願意為不好負責,但是也有變好的決心;如果是否定性但沒有建設性意見的評價,那我們大可棄之敝履,因為我們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負責。

②如果對方對我們的看法是積極的,但我們仍然因為評價而感到困擾的話,那麼很可能你覺得自己不配這種評價。也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你做的很好,完全當得起這種積極性的評價,但是你自己卻不這麼認為。另一種可能是你做的不足,所以感覺到了不好意思。

對於一種情況,其是暗含了一種前提,那就是自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不足,那麼根據不足進行改進,讓自己配得上這樣的評價,自然就不會在意了。我們來說說一種情況:雖然做的很好,但是自己不滿意,而別人很滿意。一種可能是你認識到了自己所做事情的程度,但是過於苛求完美,覺得不夠。面對這種情況,從有益身心的角度來說,大可放一放,因為我們知道人的資源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完美幾乎是可遙不可及的存在,放棄對自己的苛刻,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認識到人本身的自限性,承認這種自限性,做到能力範圍內的最好,如果不是能力範圍內的最好,那麼吸取經驗教訓,下一次再登高塔。


二、如果我們在意的看法,並沒有被說出來呢?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想法,假如他不說出來,你是不會知道的。然而,困擾我們的,有時正是這種別人沒有說出來的想法,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想法。這個想法未必存在,但是我們卻備受困擾,這是根據我們的慣性思維所導致的。由於未知,所以我們猜測別人會怎麼想。猜測的可能分為兩種:

① 真的害怕別人不高興,從而自己內疚。這情況是因為在面對對方未知的情況時,害怕自己不能令對方滿意。這種不滿意外加自己過分的同理心,將自己的情緒綁架成為了別人的情緒,害怕別人的情感受到了傷害,從而導致自己的內疚。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這種想法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想象出來,所以,我們不如大膽的去問一問對方到底是怎麼想的,如果確實傷害了別人的情感,那我們就想一想,應該如何道歉補救,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自我想象中。那麼如果這些想法都是自己的意淫,那我們大可不必將這個想法放在心中。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於事實做出判斷,基於自己的本心做出行動。

② 害怕自己無法面對對方的評價。這種情況不同於上一個情緒——內疚、愧疚,呈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慌亂無措甚至害怕的情緒。這種情況可以參看:“①如果對方對我們的看法是否定的”,是一樣的哦。不過對於想象中的害怕,更重要的,是溝通和行動。


希望題主開心了。


七井橙


以前,我也會經常出現這種狀態,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和看法而影響,在意別人的對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很多時候會因為朋友,親人的一句話而難過傷心,有時候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慢慢的通過學習成長,有了一些的覺察,這背後是一種不自信,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我開始接納這種情緒,接納他人如他所是。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我們沒有辦法左右他人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NLP說,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影響他人。尊重他人的內心世界,也尊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接納、允許、看見自己開始。


在這裡,小月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歌來自海靈格的《我允許》,每當有這個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去唸這個首詩,感受一下,這首詩歌帶給你感受,期望對您有一些啟發。

《我允許》——海靈格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評判我,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個念頭的出現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

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

情緒只是身體上的覺受

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是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

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

外在是什麼樣子,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匯流心理小月


這是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探討的是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我覺得會對你有幫助。文有點長,希望你能靜下心來看完。

那咱們開始叭!

我超級喜歡《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的一句話: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我想通過讀《被討厭的勇氣》和《原生家庭》這兩本書的感受,對比來說明我為什麼會喜歡《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也想分享一下我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以及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01

我自己也是一個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孩子,我很喜歡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原生家庭》這本書我反反覆覆讀了很多遍。

後來再讀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有點難以接受。

為什麼呢?

因為《原生家庭》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長大後大部分心理上的不幸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影響。而且還列出了七種“問題父母”的行為模式。

我的父母屬於“操控型父母”。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高中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新書包,但是沒提前和我媽媽說,好不容易週末了,我特別開心地回到家。

結果我媽媽看到我新買的書包就問我多少錢,還說了一句“你翅膀硬了啊,現在買東西都不跟我們說了” 語氣裡透漏著滿滿的不開心。其實就四十多塊錢而已,而且我已經高中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面特別難過,好像一個被責怪的小孩子,獨自蜷縮在陰暗的角落。

無助,困苦,難過......,壓抑得我喘不過氣來。

這就像是你特別想和一個親密的人分享你的快樂,但是那個人不但不想聽,反而想要讓你去理解她現在的不開心,然後成功操控你。

讀完《原生家庭》這本書以後,我終於為自己現在的不幸找到了逃避的理由。

我開始從心底裡怪罪父母,我的行為,語氣都發生了變化。

從每次放暑假開心回家到每一個假期都找不回家的藉口;從乖巧,順從父母到非常叛逆,頂撞父母;從把父母當做心裡面最想停靠的溫暖港灣到把他們當做最痛恨的人。

有句話說“你有多愛一個人,就會有多恨一個人”。那時候我的狀態就是那樣。

所以我想說,那個時候我有了一種錯誤的認知,我認為我現在“所有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

這真的是很多人都會陷入的誤區。

原因就是我生活的太痛苦了,而且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會這樣。

恰巧這個時候《原生家庭》這本書讓我有了可歸咎責任的對象,所以我就像一頭好久沒有見到陽光的野獸,哪怕一縷透過縫隙的陽光,也會讓我如飢似渴飢,想要牢牢抓住,於是我“牢牢抓住了父母”。

但其實《原生家庭》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問題父母”。

它不是想告訴我們,我們“所有的不幸”都必須要父母來承擔。

而是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不幸的根源和原因。

當然父母對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影響,這不可否認。可是我們沒辦法回到過去,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認識到過去的不幸和錯誤,然後不斷地尋找未來有可能解決的辦法,或者接納過去的自己。

我一開始說《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有點難以接受,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我的認知陷入了誤區,現在我並不覺得我所有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我可能還會責怪他們,但是已經沒有那麼強烈了。

02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和《原生家庭》這本書的思想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本書研究的是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

這是我最終喜歡上這本書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不幸呢?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不幸福,有時還會覺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

阿德勒告訴我們,“現在的我們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我們自己親手選擇了 “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我們不去社交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不想去社交。因為你不擅長社交,和人聊天還要看人臉色,想說又不知道說什麼,不說又會感覺沒有存在感,這會讓你很焦慮,很沒有安全感,所以你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舒服地待著也不願去社交。

還有一個人生謊言就是:“有時候我們討厭別人,只是逃避的藉口,逃避和那個人交往,逃避人際關係和需要處理的人際問題”。

當然,如果你不社交“真的”覺得很舒服的話,那當然OK了,可是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內心會有罪惡感,內疚感或者深深的自責感(比如我,哈哈)。進而內心深處潛藏的自我否定浮出水面,開始討厭自己,厭惡自己。

我們迫不及待的想要改變,卻又害怕改變。

想要改變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想一直沉浸在焦慮,頹廢,悲傷和痛苦,甚至一事無成,無所事事的生活當中。而害怕改變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估量或者是承擔改變所帶來的風險。

是的,改變是有風險的,改變是從0到1的過程,這個過程很艱難,不是一朝一夕就會出現實際效果的。這就需要我們耐得住性子,學會堅持的同時還要不斷試錯。

但是,遺憾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連邁出第一步的勇氣都沒有。

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心理創傷”的原因論,而是目的論。

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對於過去的經歷賦予的意義”。

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含義,意思就是,如果你覺得是過去的經歷導致了現在的不幸,你就會陷入悲觀。

因為我說過,過去的經歷我們沒辦法改變,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

而如果你覺得正是因為有了過去不幸的經歷才讓你現在有機會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向前突破,不斷去尋根溯源,變得越來越強大。你就會顯得很樂觀和積極。

參加過超級演說家的劉媛媛說過“我經常覺得正是因為有那段經歷,所以我身上的韌勁才特別大,我才會渴望去奮鬥。”

我們不可以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過去經歷的解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解釋風格”這個心理學名詞。在這裡我就不詳細贅述了,如果有想了解的夥伴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

03

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想要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困擾,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當然這不可能,除非世界末日,你是地球上唯一的倖存者(哦,那也不一定是一個人,也許還有外星人 ,哈哈,開個玩笑)。

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尋求別人的認可,以至於失去自我。

《原生家庭》中有這麼一句話:

把正面的自我感覺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就等於是把自尊心交到他們手裡任其擺佈。

阿德勒也認為對認可的追求讓我們喪失了自由。

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敏感的人(比如我,以被提名2次了,哈哈),更容易過度尋求他人的認可,因為自身的心理能量供不應求,只能向外界獲取。

那另一個獲得自由的方法是什麼呢?

那就是課題分離和正確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

課題分離就是學會辨認自己的與別人的人生課題,與別人的人生課題劃清界線。

那什麼是人生課題呢?人生課題分為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其中,與社會和諧共處指的就是人際關係課題。

而人際關係課題又分為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

所以想要做到課題分離的話,我們就必須要分清楚哪些課題是自己的 哪些課題是別人的,學會與別人的課題劃清界線,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輕鬆很多。

要知道,我該做的是我的課題,別人喜不喜歡是他的課題。我對別人好是我的事,別人對不對我好是別人的事。

如果人際關係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關係,都會存在這種問題,我們覺得“我對你好,你就必須要以同等甚至雙倍的好來回報我,否則就是對我不好。這種現象,尤其是在愛情關係當中,非常普遍。

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違背了課題分離。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到關係的束縛”。

那再來說一下如何正確的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吧。

想要正確看待人際關係,就需要我們擁有並且建立共同體感受。

共同體感受通俗的來說就是指一個人能在一個圈子裡或者群體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感受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如何擁有共同體感受?這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共同體感受。

1. 從“我和你”這個小共同體做起,把自我為中心的執著變成對別人的關心。其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是過度尋求別人認可的人,他們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

2. 要明白我們屬於共同體的一部分,但並不意味著就是共同體中心。

阿德勒強調:“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你必須要積極參與,然後靠自己親手去獲得。

3. 我們需要關注更大的共同體,如國家,社 會等,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家庭,學校等小共同體。

如果瞭解了世界之大,就能夠明白自己現在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能夠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就會變成微風。

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我覺得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非常重要,而一個人胸懷的大小有時候還取決於眼界的“寬窄”。

這其中還提到了縱橫關係。在這裡我想簡單的談一下我對橫向關係的認識。

橫向關係指能夠有“雖然每個人都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的觀念。主張鼓勵,而不是評價。

我覺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家庭,教育,環境等,我們的對比觀念還是非常強烈,所以這種“平等”的觀念是好多人都缺乏的。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感觸很深。

再者,鼓勵和評價的區別很重要。例如表揚和批評就是典型的評價,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把表揚當做鼓勵。

表揚是針對某個人的突出成績表達出自己的滿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被表揚者的自信心,但也會因此而體現出優越感,容易驕傲自滿。

而鼓勵不僅可以使失敗者重新建立自信心,以一種勇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也不會使成功者沉浸在已取得成功的喜悅中而無法自拔,可以使他再接再勵奔向更高的目標。

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中說到:

讚揚,教給孩子的是依賴於他人的外在評判,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內在智慧和自我評價。

不要這樣讚揚孩子:“我真為你感到驕傲。”或“你得了個A,我要給你一個獎勵。”而要鼓勵孩子:“你一定覺得很自豪。”或“你學習真的很努力,你值得這個A。”

經常讚揚和獎勵孩子,會促使他們相信:“只有別人說我好,我才算好。”還會讓孩子盡力避免犯錯誤,而不是從錯誤中學習。相反,鼓勵則教會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正確的事的能力。

我們經常混淆這兩個詞,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以評價的口吻去肯定或者認同別人。

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存在標準”,即不要覺得別人做了什麼才有價值,而是因為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有了這種感受,我們就會覺得每一個人的存在都特別有價值,特別珍貴,我們會發自內心地去和別人相處。

那麼如何建立共同體感受?這是對擁有共同體感受的深層解釋。

1. 自我接納。很多人都知道自我接納,但是真正能做到自我接納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窮盡一生都無法與自我和解,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

在這裡又有兩個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有些人將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劃等號,盲目的自我肯定,結果適得其反。

我們只是從某些文章或者書籍中看到“想要獲得自信,你就要積極的肯定自己”,“每天對著鏡子練習微笑”,“每天都要表揚自己,誇自己一下”。可是,我們心裡真的是肯定或者相信自己的嗎?如果打心底裡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棒,很厲害,那這不是自我欺騙嗎?

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盲目的自我肯定,而是知道什麼可以改變,什麼已經無法改變。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要誠實的接受。然後去做可以改變的事情。

例如,如果我現在做不到這件事情,那我就誠實的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可以做到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自我譴責,自我否定,更不是自我欺騙。

2.他者信賴。我們需要無條件去相信別人,不要懷疑別人。

但是無條件相信別人有可能遭到別人的背叛。阿德勒告訴我們別人背不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干涉別人的課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或者結束這段關係,這就是我們的課題。

所以無條件信賴,是為了構築更加深厚的關係。

3.他者貢獻。是指為別人做貢獻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並不是自我犧牲做老好人。

我們貢獻他人其實是為了成就自己。

因為能夠接受真實的自我,我們才能夠不懼怕別人的背叛,才能夠做到信賴別人;同時也正是因為對別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自己對別人有用,進而去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這三者是互相促進的。

說到這裡,已經說完了大部分內容,其實我這個人愛追求完美,典型的完美主義,之所以寫這麼多,我就是想把我看完這本書之後覺得有意義和有感受的內容全部呈現出來,讓沒有看這本書的人能知道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最後我還是想說一下普通和無能。

普通不等於無能,你可以說每個人都很普通,但是你不能說每個人都很無能。只有接受自己的普通,才能變得不普通。每個人都必須有甘於平凡的勇氣,一旦有了這種勇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嫌太長,都不屑一看(哈哈)。此時此刻,我心裡面挺輕鬆的,有一吐為快的感覺。

好了,就到這裡吧,如果有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的人,歡迎一起交流和討論對這本書或者對這篇文章的看法。





一哩釐


人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我,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沒有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是為別人而活,所以活的很累。

一.你要明白我們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的任務就是竭盡全力全力讓自己活得精彩,活出自我,少留一些遺憾,沒必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何必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那。

二.學會尊重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和別人同等的地位之上。不為迎合別人而犧牲自我,學會拒絕自己不願意的、不合理的需求。要有主見,該說不的時候說不,該說是的時候說是。其實與人相處的過程,也就是不斷設置規則的過程,你的忍耐給了別人繼續這麼做的全力,要勇敢的表達自己合理的需求,你自己認同的事情,別人才更可能會認同,當你表達你的需求時,你會很舒心,也會發現也沒那麼難,給自己多一份勇氣。

三.找到自己的優勢,更大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實力了才有底氣,有底氣也就會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四.不斷的提升自我,充實自我,如多讀書,讀書的過程中會吸取很多有用的知識,知道如何更為更好的人,可以看些這方面的書,書裡會有你要的答案。

五.學會控制自己自己的情緒,學會情緒管理,不要別人隨口的一說,在你這裡就是風起雲湧,亂想一通。

六.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很多事情你的想法,你的思想決定了它的結果,樂觀面對生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你想明白為人生做出改變時,開始總是最難的,過程總是最苦的,結局確實最美好的。

最後別忘了時刻提醒自己,我很重要,多愛自己一些,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強仔1220


從勇敢的說一次“ 不 ” 字 開始。


牙小仙兒


不去想,不計較,過自己的生活


農村新野人


一個人活著,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著,而是為了自己而活著,不要過多的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別人的看法,過多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是會讓你陷入痛苦當中,我覺得這樣做只是會讓別人更加地得意,我們不能讓別人得意洋洋的同時卻讓我們在痛苦中掙扎,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我們的內心強大起來,別人怎麼說讓別人去說好了,做好自己就行了。


錦繡川渝


我從來不在乎別人怎麼對我


用戶9942582872539


最好辦法不去想,因為別人說什麼你都聽,你很好假如別人說你不好,你也聽嗎,不要在乎別人的想法,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真爽6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說明了我們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之外,所有事情的好壞評判都以別人的標準來判別,如果他人沒有給予我想要的回饋或評價,我們就會很沮喪,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是的,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從來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記得每次都問自己一句:做這件事,我開不開心,為他人付出這件事,我有沒有享受其中,我喜不喜歡這件衣服,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享受你的快樂和喜悅。

生命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過來的,但是通過我們的覺察,糾正,就可以慢慢的變得自信、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