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動盪,資產咋配置?起底“新中產”的財富密碼

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席捲全球,眾多行業遭受衝擊。可以說,這場疫情已經如蝴蝶效應一般,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就連很多中產家庭也不例外。面對2020年全球經濟的動盪,規模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如何進行理性投資?

23日,經濟導報記者採訪了濟南的中產人士李霞,在炒股、理財、投資房產諸多“折騰”後,她已經躍升為“有錢、有閒”的新中產一族。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年過60歲的李霞已經當了27年的股民,1993年進入股市時,月工資只有幾百元,她拿著積蓄的2000元開了戶。“我買的第一隻股票是青島啤酒(600600),當時9元一股‘殺’進去,沒想到很快跌到3元多,這一下把我‘跌’懵了。”李霞坦言,當時年輕,那次炒股的陰影用了3年才完全消散。隨後的1996年,她又拿了3000元的積蓄,再次“殺”回股市,沒想到這次讓李霞開啟了幾度沉浮的股票投資生涯。

“1996年,A股一下子跌了512點,我當時買的青島海爾(600690),算是買了個最底價。後來居然翻了幾番,嚐到了甜頭。”隨著炒股的逐漸深入,李霞在股市中投入了更多資金,不過最慘的時候,曾經從30萬賠到只剩7萬。

不服輸的李霞,終於在2008年趕上了牛市,一年就輕鬆掙了上百萬。“當時拿這100萬直接在青島買下了3套房產,那時候房價一平方米不到5000元。”李霞利用股票投資收益開啟了“房東”模式,2014年在股市盈利後,李霞再次在濟南購置了兩套房產。

“周圍的朋友都很羨慕我,他們有的盈利後又投進股市,十幾年下來,來來回回沒存下多少錢。而我及時把資金轉換成不動產,跟隨中國房地產紅利,這些房產升值不少。”李霞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筆賬,當年青島購房用了100萬,而現在這些房產價值400萬。後來在濟南購置的房產價值也翻了一倍,股票投資收益確實改變了她的資產狀況。

多年炒股的經驗,讓李霞對理財和持家都積累了一套自己的“小九九”,“炒股要有度,錢不急用可以拿來進行投資,但一定要有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此次疫情以及美股的熔斷,給李霞再次敲響警鐘,她現在已經將大部分資產分散在多個領域,“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比如現在對於家中的存款,主要是選擇了商業銀行的大額存單業務,可以隨時變現,且可以保本、安全性高,30萬起存,年收益能到4.18%。”李霞表示,大額存單要求3年起存,適合中老年中產家庭,她已把這種理財方式推薦給了不少親戚朋友。

李霞還給家中的成員投資了額度不小的保險。李霞舉例,她把給外孫的壓歲錢,選擇購買了重疾險和意外險送給外孫,不僅可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這款保險屬於分紅型保險,將在外孫30歲後連本帶息返還,也等於為他提供了一筆不菲的存款。

越發趨於理性

自疫情在海外蔓延後,李霞隱約感到全球經濟可能會被疫情拖累。李霞在美股大跌前“出逃”了大部分資金,沒想到美股經歷了前後3次熔斷,李霞仍然有幾十萬被“套”在裡面。

“其實投資也好,理財也好,目前來看,最可靠、最根本的還是現金流。加上自己已到退休年齡,今後不想再做什麼大的投資。”李霞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她現在對資產配置越發理性,2020年以來僅投資了少量的債券型基金,受到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她表示,今後對於其他類型投資會多次考察後再做決定。

23日,經濟導報記者在與濟南市多家中產家庭溝通後瞭解到,目前不少中產家庭仍舊是採取“自主理財”的方式,對於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信任度”依舊不夠。李霞也表示,選擇財富管理機構風險比較大,雖然銀行利率低,但是把錢存在銀行“更踏實”。

問及關於海外資產配置,李霞表示,她這個年齡階段的基本不會考慮。“首先是語言關,其次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且海外風險更難控制。”

與李霞不同,不少“80後”“70後”中產卻樂於進行海外投資,主要是投資孩子教育。“我在西班牙購買了一套30萬歐元的房產,一是可以拿到長居簽證,另外就是考慮到孩子可以直接去西班牙讀書,這不僅是家庭投資,更是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濟南一傢俬營企業主司學建說,他的孩子已經在讀初中,經過多個項目的考察和親自飛去西班牙選房,最終他選擇了巴塞羅那一棟二層別墅,準備一樓自住,二層可以進行出租。

“對於‘70後’來講,我們進行投資格外理性,畢竟孩子處於升學的關鍵時期,家中老人也已經相對年邁,所以事業和金錢上的打擊會波及整個家庭。”司學建表示,此前他已經在濟南購買了兩套房產,還給家庭成員購買了足夠的醫療險,一部分大額固定存款可以應對危機。

多元化配置

李霞表示,自己現在應該屬於“有錢有閒”的一族,除了幫著女兒帶帶外孫,她選擇返聘繼續工作,另外對於投資理財依舊熱衷,還會業餘時間購物、跳舞、旅行,確實過得“很滋潤”。

根據胡潤財富報告,中國大陸擁有300萬資產的家庭屬於中產家庭。榜單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3320萬中產家庭。其中,新中產家庭超過1000萬戶。

“擁有良好教育背景、豐厚的資產積累的新中產人群,除了對財務進行支配外,對於子女教育和投資應該是最大的支出項。一方面,在新中產的階層理念中,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他們渴望並追逐優質教育資源,因而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焦慮感並趨於不理性化。”24日,中國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金融學院副院長何英盛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不同年齡段來看,“70後”新中產人群對於“子女教育”的焦慮程度很高,主要由於他們中大部分子女正在升學的關鍵期,因此支出費用也最高。

“作為中產其實有樂也有憂,比如我們沒有高淨值人群的鉅額財富,依舊沒有實現財務方面的完全自由,所以對於手中的資產管理還是相對謹慎。”李霞表示,目前她感覺專業理財服務的機構包括市場上可選擇的高收益產品還是相對缺乏,雖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和她一樣的不少中產依舊會頭疼如何讓財富保值增值。

山東藝鑫網聯資產投資有限公司CEO劉玥認為,結合全球經濟形勢,目前中產投資者應該合理的選擇理財工具、適當降低收益預期,更加註重資產長期的安全性,而不是緊盯產品收益率。她建議,國債和貨幣基金屬於收益相對穩定、安全性較高的資產類別,類似大額存單這樣的穩健型產品,通過提前鎖定利率,是最簡單也是最聰明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