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庚子年,新冠肺炎肆虐神州,人人自危,家家惶惶,無數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晝夜不停奮戰在抗疫第一線,和死神競賽,挽救了一個個生命。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1800多年前的中國,有這麼一位“逆行者”,他身為官家子弟卻“不務正業”,貴為一方太守仍不忘為人治病,他的醫學成就,超越了國界,拯救了東西方的人類,他就是被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的張仲景,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1.少年亂世立志


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公元150年,河南南陽人,他的家族雖不是名門顯貴,但也是一個世代官宦的大族,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本來按照他父親的給他制定的人生規劃,張仲景應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光耀門庭。

可是張仲景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和經史子集相比,有一類書籍牢牢地吸引了他的目光,讓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就是醫書。尤其神醫扁鵲的故事讓他欽佩不已:“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傷寒論•張仲景原序》)

所以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少年張仲景進行了認真的思索,一方面是父輩的殷切的期望,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為此他感到十分迷茫。在那個“恥以以見業”的時代代,醫生絕對不是什麼好的就業方向。像他這種出身大族的子弟,在那個基本看出身的東漢中後期,如果出仕當官,簡直是如魚得水,榮華富貴唾手可得。

據說他曾拜訪同郡名士何顒,以解迷津,何顒很欣賞張仲景,於是真誠地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太平御覽•何顒別傳》) 意思是你身上沒有當官的氣質,但是才思敏捷,思維縝密,如果靜心研究醫術,一定會成為一位名醫的。

何顒此人據說看人很準,料事如神,是東漢有名的預言專家。《太平御覽•何顒別傳》有評:“先識獨覺,言無虛發。”據《後漢書•何顒傳》載:“初,(何)順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事實也確如他所言。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最終,張仲景決定還是順從自己的心意,立志學醫。大約10歲左右時,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開始了他的學醫之路。張伯祖是當時的名醫,宋張杲《醫說》雲:“張伯祖,南陽人也,獨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

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將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將一身本領傾囊相授。張仲景果然天賦異稟,經過十餘年學習,不僅盡得真傳,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但是,當時他的選擇卻為時人所詬病,覺得他是 “不務正業”。何謂正業,不外乎治國齊家平天下,說的通俗點就是當官,這可是一條安逸的通天大道。不過,我們應該因此而慶幸,正是他的這種“不務正業”,方才拯救生民於水火之中,造福蒼生,澤被後世。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2 .太守坐堂行醫

不過世事往往很奇妙,有的人一心想當官卻畢生不可得,有的人不想當官卻官運亨通。據說張氏家族人丁凋零,家族裡希望他出仕為官,為了家族的延續,張仲景只能答應了。漢靈帝時,舉為孝廉,在建安年間,出任長沙太守。

長沙郡為秦時所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以今天論,長沙太守相當於湖南省省長的級別,絕對算個大官。

但是對於張仲景而言,仕途並非他所願,所以他並沒有因此放下醫道,而是把太守一職,做成了醫生。任職期間,政務和醫術兩手抓,除了忙碌公務之外,其他時間都在研究醫術和看病。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那時候的長沙屬於“煙瘴之地”,自古疾病高發,當地經濟落後,瘟疫橫行。張仲景到長沙後,接連趕上當地的大瘟疫,貴為一方太守,朝廷大員,他卻不顧身份,始終奮戰在抗疫第一線,親自為百姓診治,免費配藥發給百姓。

據傳,為了更方便地為百姓看病,他還定於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百姓診治。被人稱為“坐堂醫生”,後世所謂“坐堂醫”便是由此而來。

這在當時可是一種“叛逆”的行為,那時候,上層階級不能隨便和百姓接觸,更別說給他們看病了,這簡直有失朝廷體面,不過這正充分表現了張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如他自己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所言:“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3.攻克瘟疫絕症

瘟疫,又稱鼠疫,是一種通過鼠類傳播的傷寒雜症,這種疾病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千年的歷史中不勝枚舉,比如在中世紀西方大規模的鼠疫災難中,整個西歐四分之三的人口死亡,以至於它有了一個別名黑死病。在西歐之前,東漢時代的中國,也在遭受同樣的災難。

東漢末年,大漢王朝風雨飄搖,內有 “黨錮之禍”,外有軍閥割據混戰,再加上地震、水旱災害等天災不斷,導致瘟疫橫行,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建安二十三年,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說:“昔年疾疫,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瘟疫。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據張仲景自己回憶:“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他的家族,本來是一個有兩百多人的大族,建安年間,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這種慘狀深深刺痛了張仲景的心,雖然在長沙抗疫多年,讓他找到了對付瘟疫的辦法,但是僅僅依靠個人,並無法控制瘟疫的流行,而想要靠朝廷那更加沒指望。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試想,在醫療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新冠肺炎爆發後,舉國上下用心協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方才得到有效控制,何況當時乎!

而且當時的醫生“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徹底根治瘟疫,拯救生民於水火之中,於是,他官也不當了,帶著全家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

建安十五年,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寫就劃時代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這是他經過幾十年行醫,總結出來的治療傷寒疾病的辦法,在中醫歷史中,這是第一部真正找到攻克傷寒疾病的方法的書。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傷寒雜病論》這本歷經心血的醫學鉅著,雖然有好些內容散失,但核心的思想保存了下來,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流傳天下,之後歷經漢唐宋各代,書中有關治療瘟疫的寶貴經驗,得以代代流傳,並在之後中國一次次瘟疫災難中得以驗證。時至今日,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其在序中所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歐洲最早治療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過到過中國的阿拉伯人,翻譯過去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歐洲學者李約瑟曾讚道:“這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


醫聖張仲景:1800多年前的“最美逆行者”

《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從魏晉及今,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南宋醫學家許叔微認為,不讀仲景的書籍,如同儒家不知道孔子的“六經”。清代著名醫學家費伯雄贊:“仲景立方之祖,醫中之聖,傷寒、金匱諸書,開啟屯蒙,學者當奉為金科玉律。”從清代起,人們奉仲景為醫聖,修繕祠堂,供奉朝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