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的5個特點,簡單易懂

作者/羅嶽良

本文旨在用淺顯的文字論述筆者對溼氣的見解,如有不當,敬請包涵。

溼為水之漸,水為溼之盛。

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中溼氣是廣泛存在的,我們生活的地表上水隨處可見,成人體液總量佔體重的60%左右。簡言之,我們身體的內外環境是水溼包繞的世界。

水溼之氣,滋養著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生靈。但如果外界環境水溼太過,或者人體正氣處理水溼的能力減弱,那麼水溼之氣會變成溼邪來影響我們的健康。故水溼能養人,亦能傷人。

溼氣的5個特點,簡單易懂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溼氣,我會結合一些生活現象給大家介紹溼氣的特點。詳述如下:

1、溼性重濁

重,即“沉重”之意。生活中能讓我們充分理解溼性沉重的現象是非常常見而且極為淺顯的。如剛洗完的衣服,哪怕在洗衣機裡甩幹也會比干衣服重很多,原因是衣服裡仍有未乾的水溼之氣 。

同理,如果人體感受了溼氣就可能出現頭重、周身困重、四肢痠懶沉重等症狀。

濁,即“穢濁”之意,是指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具體臨床表現為面垢眵(chī,眼屎之意)多、大便溏濁、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科白帶過多、溼疹浸淫流水等。

2、溼性黏膩

黏膩,即“黏膩不爽,膠黏難分”之意。很多生活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溼性黏膩的特點。如麵粉加入水後再去揉會格外黏手,大米煮成粥後可以當膠水用。

同樣因為溼性黏膩,溼氣重的人往往有大便粘馬桶,難以衝乾淨的現象。溼氣進入人體後與正常的組織細胞打成一片,很難剝離,所以臨床上溼氣之病非常纏綿,治療起來猶如抽絲剝繭,應當耐心治療,不宜操之過急。

3、溼性滯澀

滯澀,即“不流暢,不疏通”之意。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特點,大家可以做這個簡單的試驗:分別拿乾毛巾和溼毛巾捂著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就能很輕易地發現溼氣可以閉塞氣的通路。

同理,溼氣侵犯人體後會阻礙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臨床表現為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等。


溼氣的5個特點,簡單易懂


4、溼性趨下

趨下,即“水往低處流”之意,溼氣到達人體後,同樣會受重力影響往下滲。所以臨床上溼氣傷人,其病位多見於身體下部。具體臨床表現有下肢水腫明顯、淋濁、帶下、洩痢等症狀。

5、溼性陰寒

陰寒,即“寒冷、不溫暖”之意。大自然中的水溼之氣,如果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水溼之氣的溫度一般低於人體的體溫,故水溼之氣屬於陰寒之邪,易損傷、分耗人體的陽氣。

以前筆者在北方上學時,北方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並沒有比湖南冷多少。其原因正是南方的低溫和溼氣“狼狽為奸”,其製冷效應猶如“寒冰掌”。

溼為陰寒之邪,具有凝閉之性。

當人體感受溼氣,如果身體底子差,陽氣不足,病情就會往陰寒的方向轉化。體內陰寒偏盛會導致手足不溫、畏寒喜暖、易於感冒、身體關節疼痛、胸悶脘痞、氣色偏暗等。

當人體感受溼氣,如果身體底子好,陽氣充足,病情會往溼鬱化熱的方向轉化。猶如一團冷物放入火熱之地,終究會從熱化火,釀成溼熱之病。具體臨床表現為皮膚蒸熱、面色淡黃、身熱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小便渾濁、帶下臭穢等。


溼氣的5個特點,簡單易懂


限於篇幅,本文僅論述溼氣的特點和溼氣致病的一般臨床表現,具體溼氣病症的來龍去脈將於後續篇章予以闡述。

2020年3月16日

庚子年二月二十三

湖南 · 衡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