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關於名字的重要性,這次新冠疫情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就如何給新病毒命名,已經展開了一場命名的全球大討論。世衛組織,各國專家學者以及國內有關部門都在積極參與,討論如何妥善命名以不給世界添亂,雖然這個名字已做了調整,但目前的名字可能還不是最終版本。再看看這次武漢為抗疫新建兩所醫院的命名,“火神山”、“雷神山”,更是響亮帶勁,自帶強大的正能量。還有疫情下意外撞名而躺槍的名字,比如“科羅娜啤酒”、“新冠高架”。這些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名字為什麼受到如此關注?名字威力背後到底有什麼普遍的規律?我們該如何起個無本萬利的好名字?


01 名字的威力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墨西哥著名啤酒品牌科羅娜“corona”與橫掃全球的新冠病毒“Coronavirus”撞名,儘管該啤酒和病毒沒有任何關係,且在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啤酒中,銷量都領先,但依然擋不住科羅娜啤酒像病毒一樣被強烈抵制。過去兩個月裡,科羅娜公司市值狂跌,營收損失高達20億人民幣。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無獨有偶,山東青島市一條名叫“新冠高架”的道路與病毒撞名,市民提出道路要為病毒讓路,致信市長對道路改名。

實際上,自新型病毒爆發疫情爆發以來,關於新冠病毒命名的討論從未停歇。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研究小組(CSG)曾提議,將病毒命名為SARS-CoV-2,這一命名遭到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這種命名把此種病毒和SARS關聯起來,為了避免產生誤導和給世界添亂,有助於科學家和大眾更好地溝通,一些科學家強烈建議更改病毒命名。命名能影響大眾的看法,美國政客們深諳此道,最近別有用心將病毒進行汙名化命名並反覆推特提及,企圖達到不良用意。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壞名字帶來麻煩甚至破壞力,好名字則帶來正能量。此次武漢抗擊病毒臨建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不僅聽起來響亮帶勁,名字本身取自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帶良好寓意和正能量,“雷火”二神共戰病毒,以體現疫情阻擊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名字似乎只是一個代號,但是望文生義、認知偏差是人類的固有的心智模式

,一個名字,可以把沒有必然因果關聯的事物連接到一起,既能調動內心深處的力量,又或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非理性決策,此類故事屢見不鮮。此前新聞報道“雙黃連”能夠治療新冠肺炎,結果導致雙黃蓮蓉月餅售空,相比這種幸運,導致商業上出現翻車的事故屢見不鮮,“霸王涼茶帶有洗髮水的味道”,“馬應龍口紅總覺得塗錯了地方”,“格力手機就是空調遙控器”,這些產品皆因品牌名帶有既有的認知,而導致失敗或慘淡經營。

一個名字就能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這背後的力量正是來自顧客心智認知規律的作用。


02 力量之源-心智認知

任何決策行為的背後,都是認知的調動過程。

“認知大於事實”,就是說顧客已有的認知對決策的影響大於所謂的事實對決策的影響,大眾不是憑藉眼前的事實而是既有的認知去看待事物,做出判斷。名字所帶來的認知聯想和關於名字的既有認知,對消費決策的影響比所謂的事實影響更大。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關於名字的認知一旦形成,難以改變,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所言“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愚昧,可以堅信一種主張絕不動搖,無論那種主張多麼荒謬”。

人類大腦中既有的觀念和立場,是其一生每一次偏好和選擇的結果,如同在心智中有一棟認知大廈,隨著知識和認知的積累,大廈的高度隨之增加,當外在信息與內在認知發生衝突,人類的大腦會自動啟動兩種機制,與己有認知相符的,會歸入大廈內分類存儲,否則就會被大腦自動屏蔽。

由此可見,已有的顧客認知是打開其心智大門的一把鑰匙,當外部傳遞的信息與已有認知衝突時,並不會直接進入心智,而是通過顧客大腦的第一系統——直覺,調動認知觸發聯想,在一瞬間產生“看見自己想看的”現象。

所以不要試圖用你所謂的事實去挑戰顧客的認知,顧客心意已決,商家吃力反而不討好。商業競爭中,就是把顧客的認知當成不可改變的事實,順應既有認知,或者調動關聯認知。


03 如何起個好名字

定位理論說“名字就像鉤子,利用它把品牌掛在潛在顧客心智階梯式上”。當新產品推向市場時,由於顧客從未接觸過該產品,此時的名字,無論是品牌名還有品類名,一個好名字對顧客的初認知形成更加重要。


(1) 品類命名

一般來說,品類命名要通俗易懂,簡短直白,具通用性,藉助已有認知更好。當向市場推出全新產品時,該品類名回答顧客“這是什麼”的問題,顧客心智端關於新產品的認知是空白的,因此,關聯既有品類、藉助已有認知進入顧客心智是比較高效便捷的通道。

  • 關聯競爭品類

把新品類與競爭品類關聯並命名,可以事半功倍傳播新品類差異化價值,如“電商”通過關聯競爭品類“商場”,來告訴顧客它是線上商場;“大豆黃油”關聯“黃油”,突出它是健康安全的植物油。

這種正向關聯競爭直接告訴顧客是什麼,當不便進行正向關聯時,告訴顧客“不是什麼”的反向關聯也是較為省力的命名方式,且凸顯品類的差異性,比如第一輛汽車取名“不用馬拉的車”,簡單直接,讓人容易理解新事物;七喜把檸檬味碳酸飲料命名為“非可樂”,與碳酸飲料市場上的龍頭品類“可樂”關聯起來,抬高了自己,又區隔行業老大。還有“無鉛汽油”,“無膽內胎”等等。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關聯,關聯的競爭品類必須具有廣譜認知基礎,且有足夠大的市場份額,這樣命名的新品類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 品類特性類比

還可以藉助心智中已有的特性認知進行關聯。猿金剛塗料產品具有多項優異物理、化學性能,為噴塗表面體提供強韌、持久防護,把這一特性用 “裝甲”進行類比,誕生了以“裝甲塗料”命名的新品類;同時也關聯並調動了大腦中己有的關於“裝甲”的認知。

互聯網剛進入中國時,“英特網”很難為老百姓理解,類比成“信息高速公路”後就容易接受的多;把“電子數字計算機”類比為“電腦”,普通人也知道它能用來幹什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關於品類命名時,要避免產生誤解或負面認知,比如 “大豆黃油”曾經被命名為“人造黃油”,導致顧客一直不買賬。


(2) 品牌命名

消費者“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品類名讓顧客知道到 “這是什麼”,但顧客作出購買選擇的表達時,指名道姓的是品牌。一般來說,品牌名要有獨特性,簡單易記,順口順耳,關聯某種品類或特性的更佳。

  • 藉助品類或特性的認知

好的品牌名直接關聯產品特性,顧客憑名字就大概猜出產品的功能特性,如 “猿金剛”關聯了“大猩猩”的認知,具有強硬威猛的屬性,與“裝甲塗料”特性天然契合;“微信”容易聯想到聊天工具;“拼多多”容易聯想到拼團購物,符合品類本身特性,名字又簡單易記,便於傳播。

為什麼病毒命名牽動全球?這事不能馬虎!

  • 通俗易懂,記得住說的出

品牌名要有獨特性,但要簡單易記,順口順耳,聽音知名,顧客聽一遍之後就能寫出來就比較好,這會大大大降低傳播成本。比如“瓜子”,“老鄉雞”等就是比較好的品牌名。要避免一些冷門字、拗口詞,可口可樂剛進入中國時的品牌名叫“蝌蝌啃蠟”,讀起來拗口,記不住也說不出,負重傳播,導致很難推廣。

  • 避免誤導性認知聯想

顧客容易望文生義,一旦品牌名帶有誤導性甚至負面認知聯想時,就會帶來大麻煩。比如合肥當地一家餐飲品牌“肥西老母雞”,容易有“吃了會肥胖”的聯想,後來決定改成“老鄉雞”,今天已經成為全國餐飲大品牌。一家川菜館品牌,起名為“俏江南”,讓很多人誤以為是江浙菜館而出現經常跑錯餐館的尷尬。

深圳黃田機場開通後,很多乘客不願光顧該機場,反而去更遠的廣州、香港轉乘,因為閩南語中“黃田”和“黃泉”諧音,後改為“寶安機場”後明顯好多了。

好的品牌名,一出場就贏在起跑線上了。好名字加上好戰略,做時間的朋友,就能打造好品牌。經此一疫,是時候拿出勇氣去重新審視你的品牌名了,這或許是你能夠自主作出的為數不多的重要決策!


END


李世斌

資深戰略定位專家;

中歐創業營戰略顧問;

一向定位戰略諮詢首席顧問;

2019年度博鰲儒商榜標杆人物獎;

特勞特戰略定位諮詢公司原核心高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