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普定縣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屬安順市,縣境東界安順市,南交鎮寧縣,西靠六枝特區,北抵織金縣。東西長51.4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1085.38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早在一萬六千年前,普定穿洞一帶已有人類生活,穿洞人的活動,拉開了普定歷史的序幕。春秋戰國時期,普定屬牂柯夜郎轄地。唐貞觀四年(630),設始安縣,縣治就在普定馬場上官寨一帶。元至正十一年(1351),置習安州,州治也設於馬場上官寨,屬普定路所轄。明洪武十四年(1381)顧成築今普定縣城。十九年(1386),分別在上官寨,十二營寨置西堡長官司,十二營長官司,屬安順州。崇禎三年(1630),在今普定縣所在地置定南守禦千戶所,屬鎮西衛。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定南所入普定縣(今安順市)。民國3年(1914),普定縣移治定南,劃撥安順,鎮寧、郎岱、織金、平壩等縣插花地組成新的普定縣,縣名沿用至今。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普定縣處於雲貴高原東側斜坡地帶,烏江南源三岔河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為綿延雲貴兩省的烏蒙山脈南緣,南部屬橫亙貴州中部的苗嶺山脈西端山群。全縣地勢東、北、西三面高,南部次之,中部最低,海拔高度在1042—1846米之間,海拔1100—1400米的土地佔縣總面積的65%左右。縣境東、北、西三面海拔多在1400米以上,中、南兩部海拔主要在1400米以下。從大地構造上講,普定屬於華南臺塊的一部分,地層出露以二疊系,三疊係為主,全縣岩溶發育強烈,岩溶面積佔縣總面積的84.27%,岩溶地貌與非岩溶地貌相間分佈,地貌形態多樣,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有切割劇烈,支離破碎的高山峻嶺與峽谷,也有起伏不平的丘陵,還有面積不大的山間壩子。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貴州省普定縣後寨灣河村白巖腳寨西南約9公里。這一遺址是貴州省博物館蔡回陽和貴陽師範學院秦啟萬於1978年8月在普定調查溶洞時發現的。1979、1982和1984年先後三次工作的結果,共獲得石製品1000多件、動物化石22種、骨器2件。與文化遺物伴出的化石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碳-14年代為距今12080±200年(第3層)和距今14630±200年(第5層)。屬於舊石器時代。貴州省普定縣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近幾年來的工作,出土相當數量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和少量骨器,是貴州省近年來舊石器時代考古重要發現之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白巖腳洞的堆積,由於不同時期的破壞和擾亂,在洞內大部分保存不完整。

1.黑色、黑褐色粉砂質粘土,夾灰巖、白雲岩碎屑和角礫。厚4一16釐米。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但混有砂鍋、瓷片等近代雜物;

2.灰色、灰褐色粉砂,偶見灰巖角礫。厚18一50釐米。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亦混有近代雜物;

3.風化碎角礫與灰褐色粉砂質粘土。頂部偶見薄鈣板。厚22一45釐米。含劍齒象、大熊貓等化石,石製品多,碎骨片和燒骨亦多;

4.灰燼層。厚14一24釐米。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5.棕色粉砂質粘土,夾灰巖、白雲岩角礫。厚30一70釐米。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6.灰燼層。厚8一15釐米。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7.棕色、黑褐色砂質粘土。厚4一14釐米。含少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8.黃色粘土。厚60釐米,未見底。頂部有成層的大小不均的碳酸鈣結核,其最大者直徑可達20釐米。由這一層發現動物化石,但未見石製品。

上述堆積可概括為上下兩部:第l一7層為上部堆積,第8層為下部堆積。由於第1一2層受擾亂,上部堆積以第3一7層為代表。第4層和第6層呈透鏡體狀。

第8層系滲流水參與作用下形成的堆積;碳酸鈣結核的存在表明這一層堆積形成的晚期有過比較乾燥的氣候條件。在洞內其它地方可以觀察到,第8層中含有若干薄層鈣板,這又說明白巖腳洞開始填充期間氣候條件有過多雨或溼潤的變化。下部堆積與廣西山洞中的黃色堆積相當。上部堆積與下部堆積有明顯的區別,地層關係表明應比下部堆積為晚。由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看來,上部堆積發現的屬於大熊貓一劍齒象動物群,其時代不超出晚更新世。

中國科學院古脊推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實驗室的同志們對白巖腳洞上部堆積發現的骨化石作了碳一14分析,其結果是:第,層的碳一14年齡為距今14220士200年(半衰期為5570年)或距今1463。士200年(半衰期為5730年);第3層的碳一14年齡為距今11740土200年(半衰期為5570年)或距今12080士200年(半衰期為5730年)。這樣的結果和我們根據地層、古生物資料所做的分析結論是一致的。據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上部堆積(第3一7層)約形成於距今12000年左右到距今15000年或1600。年左右。而下部堆積形成的時期則應早於這個時間範圍。

白巖腳洞石製品的原料主要為燧石和硅質灰巖,此外還有水晶、灰巖、砂岩和石英等。石片石器為主,在石器組合中,石片石器佔礫石石器只佔。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石器體型不大,砍砸器的長度在50一12。毫米間,集中於61一70,51一60,71一80毫米三組;寬度在32一95毫米間,集中於51一60,61一70,41一50毫米三組;厚度在19一52毫米間,集中於21一30和31一40毫米二組。

刮削器和尖狀器也在—毫米之間。刮削器是數量最多的一類石器,佔石器總數的85.29%並。素材以各種石片為多,約佔總數的63.50%;斷片和檯面缺失的標本次之,約佔33.25%;石葉和細石葉最少,佔3.25%。歸於尖狀器的標本共20件,佔石器總數的4.26務。素材以檯面缺失的石片為多(7件),天然檯面石片次之(3件),素檯面石片、線狀檯面石片和零檯面石片各2件,有疤檯面石片、點狀檯面石片、刃狀檯面石片和檯面破碎的石片各一件。標本長10一56,寬10一55,厚4一17毫米。最小的標本長10,寬10,厚鬥毫米。最大的標本長56,寬56,厚13毫米。大部分標本輪廓不規則。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白巖腳洞的主要堆積物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堆積為黃色堆積,由所出的動物化石判斷,其時代為更新世中一晚期。上部堆積不同於通常的黃色堆積,所含動物化石、地層關係和碳十四年代表明其時代為晚更新世的晚期。

白巖腳洞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屬於大熊貓一劍齒象動物群。上下部堆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在性質上是相同的。白巖腳洞的發現再一次說明,大熊貓一劍齒象動物群生活的時代延續較長。第3層(碳十四年代為距今12080士200年或11740士200年)發現的劍齒象,可能是到目前為止,這一屬存在的最晚記錄。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白巖腳洞發現的石製品同貴州興義貓貓洞、普定穿洞及水城硝灰洞發現的石製品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程度不同的區別(曹澤田,198;2張森水,1983;曹澤田,1978),例如貓貓洞、穿洞、硝灰洞都發現有"銳稜砸擊石片"和用這種石片加工成的工具,白巖腳洞的零檯面石片(李炎賢,1984),大致相當於"銳稜砸擊石片",白巖腳洞也有用零檯面石片加工成的工具,只是比例沒有貓貓洞那麼高。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反向加工是貓貓洞石器修整技術中的一項顯著特點,這一點在白巖腳洞的單邊刮削器中也有強烈的表現,但遠不及貓貓洞那麼突出。石器的基本類型在貓貓洞和白巖腳洞兩個地點都有相同的地方:刮削器最多,砍砸器不太多,有端刮器和尖狀器,雕刻器甚少;不同的地方是:貓貓洞的尖狀器較多(比砍砸器多),而白巖腳洞的尖狀器少於砍砸器;貓貓洞的端刮器比白巖腳洞者多。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安順白巖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約在米之間,氣候溫溼,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合人類生存。喀斯特地貌佔全境的以上,這也為古人類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雲貴高原的舊石器遺址主要有洞穴型和曠野型兩種,洞穴型為主,這與雲貴高原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關係。雲南省的舊石器遺址主要分佈在橫斷山脈東西兩側,沿金沙江、怒江和南盤江水系,形成三大密集地點群。貴州的舊石器點在烏江流域、盤江流域(南盤江和北盤江)、赤水河流域上游分佈最為密集。雲貴高原舊石器文化年代最早的當屬元謀人地點發現的石器,伹材料不多;中晚期的地點眾多,材料豐富。雖然地處中國南方,但是在舊石器工業上卻與南方其它地區不一樣,反而與相隔千里的北方地區呈現出許多共同特徵,總體上屬於石片石器工業。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特徵是:製作石器的素材多為石片,以石核或礫石為毛坯者很少;石製品的巖性最多的是硅質灰巖,其次硅質岩、石英岩等;打片和石器技工方法以錘擊法為主,此外還用到碰砧法和砸擊法來剝片;工具種類以刮削器為主,其次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錐等;

第二步加工也是以單向加工為主,多是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工具尺寸較小,多是中小型石器;石核形制不規則,雙檯面石核最多,石核多為人工檯面,說明石核利用率高。中晚期幾乎繼承了早期的文化特徵,變化很少,不同之處是:晚期選取石料的巖性多樣化,每個遺址所用石料巖性都不同,但使用最多的是燧石、砂岩、石英岩;中晚期出現了另外一種打片方法——銳稜砸擊法,甚至在部分地區取代錘擊法成為最主要的打片方法;晚期石器尺寸變大,開始出現石斧、手斧、手鎬等工具;中晚期石核以自然檯面為主,人工檯面其次。雲貴高原早、中晚期文化基本一脈相承,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少。

雲貴高原舊石器與周邊地區也進行著文化交流,通過對比廣西、四川、湖南、越南的舊石器文化,我們發現雲貴高原舊石器對這幾個地區的舊石器文化影響很深,特別是觀音洞文化和銳稜砸擊法。但同時周邊地區對雲貴高原的影響很少,這也可以說明雲貴高原的舊石器文化高度發達。雲貴高原舊石器是我國舊石器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乃至世界舊石器考古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區石器面貌獨具特色,在研究史前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該地區的舊石器文化與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的關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