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每年的4月2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會共享一個特別重要的公眾假日:ANZAC DAY,即澳新軍團日(也譯作澳紐軍團日)。

在這個節日裡,學校會紛紛舉辦各種主題學習,商場裡徽章紅花出售。而遍佈於各城市的戰爭紀念館,則是舉辦隆重的節日紀念儀式,對市民進行日常愛國教育的最重要基地。

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澳新軍團日,是澳新兩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於1915年4月25日在土耳其加里波利戰役犧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軍團(簡稱澳新軍團)軍人的日子。在此役中,澳新軍團派出的28150名軍人充當了先鋒角色,共有8,709名陣亡,負傷無數,是50萬聯軍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兩個國家。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每年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一戰,是這兩個年輕的國家首次進入世界視野,卻以大批年輕子民的白白犧牲觸痛自身,對兩國的意義都非同小可。後新西蘭和澳洲陸續將4月25日定為國家紀念日,也是兩國最重要的公眾愛國教育假日之一。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電影海報

此後百年間,不僅有大量的紀錄片、訪談錄一再宣傳評判此戰,也吸引了眾多電影人目光聚焦於此。譬如說澳洲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這部《Gallipoli》(加里波利)。

主創介紹

導演彼得·威爾,上世紀澳洲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在國外發展最好的澳洲電影導演之一。被我們所熟知的代表作有《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怒海爭鋒》等,部部都是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經典。他曾獲得過四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和四次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兩次贏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導演彼得·威爾

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是土生土長的悉尼人。其實早在轉戰好萊塢之前,他已在澳洲拍攝了多部電影,並兩度獲得澳洲影視學院獎最佳導演獎。其中包括被視作澳洲新浪潮代表之作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最後的巨浪》(1977)等。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代表作之一《死亡詩社》

除了這些後來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彼得·威爾於1981年執導《加里波利》也是一部優秀之作。他對加里波利戰役的描寫不僅從某種意義上樹立起了澳大利亞士兵的形象,也榮獲了澳洲本地與國際上的多項大獎,進入國際視野。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梅爾·吉爾森後來成為好萊塢明星

在此片中,後來的好萊塢明星梅爾·吉布森尚是青澀的小鮮肉一枚

,完全沒有《勇敢的心》裡的滄桑與睿智。但卻是這部電影讓他首次榮獲影帝頭銜,一舉跳出南半球,並在與威爾及喬治·米勒等大導的進一步合作中奠定了國際巨星的地位,甚至走上了演而優則導的康莊大道。

上半段:青春與友誼,激情與夢想

影片雖以加里波利戰役命名,但大部分篇幅與戰爭並無關聯。前三分之二的場景簡直就是一部青春片。年輕的小夥們活力四射地奔跑活躍於澳洲大陸,受訓於埃及開羅古城,到處是歡笑,奔跑,夢想,友誼……那是段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遠離歐洲戰場的廣袤澳洲大陸,年輕的鄉村小夥阿奇歡快地奔跑著。他熱情純樸,健步如飛,在祖父的指導下如美洲豹般飛奔,甚至在與牧馬夥伴打賭時,以自己的雙腿跑贏俊馬。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澳洲鄉村的自由生活

但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阿奇並不滿足於眼下的農場生活。他對未來和遠方充滿嚮往,對國家和戰爭充滿信心。作為一個英格蘭移民後代,響應母國號召,報效國家,參軍打仗是其單純的信仰。

運動會上,阿奇結識了來自城裡的小夥伴法蘭克。這位帥哥輸光了所有的錢,不得已和參軍的阿奇結伴同行。雖然根本沒有為國賣命的念頭,但途中遇到的一家人對阿奇和法蘭克的不同態度,讓他深受刺激,於是也高舉著愛國大旗加入了參軍隊伍。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混混參軍被嘲

在三好青年阿奇面前,梅爾吉布森扮演的城裡混混法蘭克簡直被秒成了渣渣,跑步沒人快,姑娘也不愛,連報名參軍時不會騎馬也讓大夥笑壞。儘管如此,兩人還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終於,部隊開拔,法蘭克在最後時刻也被賜於一身軍裝出發,離開澳洲大陸開始遠征。他們首先來到埃及受訓,為戰爭做準備。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混混與三好生的組合

金字塔,斯芬克司,沙漠,妓院,還有老友的重逢,一切依然只與青春、友誼與生命有關。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青春的無忌與美好

甚至到了加里波利,駐紮完畢,一群人跳入海中游泳。蔚藍的海水,嬉笑的夥伴,健壯的人體,如油畫般繼續著青春的主題,讚頌著生命的美麗

下半段:死亡與殘酷,恐懼與無望

在最歡快的剎那,劇情卻陡轉急下。看著炮彈從頭頂劃過落入大海,小鮮肉們的臉上開始有了不安和恐懼。

戰鬥終於打響,這群來自澳新兩國毫無作戰經驗的年輕人卻被指派成先鋒部隊。糟糕的指揮、部署、甚至整個的作戰計劃,讓這群年輕人成了對手練習射擊的活靶。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終於心生恐懼

一群群人在指令下跳出戰壕,又一排排地倒下,留給後面等待著命令的人更深的恐懼和絕望。

法蘭克因阿奇的推薦當上了傳令兵,當他拼盡全力,想將上司停止進攻的命令及時傳達,卻聽到衝鋒號在前方一次又一次地吹響,如此接近,卻又如此遙遠。

而面臨死神的阿奇,已經沒有時間思考。他只能藉著回憶裡祖父的鼓勵來安撫自己,衝出戰壕努力前奔,直到子彈穿過身體。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最具情感震撼力的結尾

而法蘭克,目睹好友的倒下,只能悲痛狂號,徹底崩潰。

影片在這生命最後的一瞬間定格,震撼人心。

藝術特色與激起的思考

從類型片的角度來看,《加里波利》並不算是一部標準的戰爭片。它雖以戰爭為題材,卻未在荷槍實彈的戰場上花費多少筆墨,卻將大部分篇幅放在年輕人在澳洲、埃及的日常生活點滴,以大量的鋪墊來展現著生命的活力與美麗。

也正因為如此,後面短暫而緊張的戰場一瞬,讓觀眾更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瞬間的消逝,原先的美麗回憶便成了傷痛的根源,悲哀撲面而來。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前半段大量的鋪墊烘托出結尾高潮

這部電影的劇作相當紮實,並用十分細膩的步調將人性光輝展現得淋漓盡致。雖是上個世紀的老電影,但本片的攝影、用光卻毫無挑剔之處,剪接乾脆利落,音樂恰到好處。也難怪此片能一舉奪得澳洲影視學院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 (梅爾·吉布森)、男配角 (比爾·霍特)、攝影、錄音、剪剪輯八項大獎,成為澳洲電影史上最為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撕開生活的美好,澳洲電影《加里波利》,告訴你澳新軍團日的由來

兩位主人公是澳洲兩種文化的代表

影片在展現澳大利亞的歷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貢獻,片中一個有著純樸高貴的鄉村小子和城市裡圓滑世故的小混混的友誼正寓示著澳大利亞最有代表性的兩種文化的融合。

關於這場戰役,很多人評論這是場毫無意義的犧牲。無論是代表澳洲理想主義者主動參戰的阿奇,還是玩世不恭被動加入的法蘭克,對戰爭的真實面目都同樣缺乏認識,只是盲目地追隨英國號召,白白斷送了生命與青春。

然而,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說,這是澳洲士兵接受的第一次戰爭洗禮。代價固然慘重,卻喚醒了澳大利亞人對獨立精神的重新定位與民族意識的尖銳反省:我們是誰?為何而戰?因何犧牲?

可以說,正是在這場慘敗的大戰之後,澳洲人才在世界格局中,逐漸疏遠英國,開始了尋找自我的獨立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