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

梅,是一種極受古人喜歡的植物,梅花在寒冬中綻放,象徵著不屈不撓、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精神。

古人認為,梅花是最有氣節和傲骨的花,“和靖先生”林通一生未娶,只與梅花白鶴為伴,人稱“梅妻鶴子”。】

0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英國籍上海女婿,通過臺北轉機,回到上海。由於該女婿之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由於其中國妻子剛生完孩子,孩子2個月大,因此,妻子和丈母孃希望英國籍女婿能去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但是,英國女婿堅持回家隔離。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居委會工作人員向洋女婿反覆解釋情況


小區居委會了解情況後,派出工作人員,其中有一位高級英語口譯人員,最終居委會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中國妻子帶著母親和孩子搬到親屬家,而英國女婿則在自己家中獨自隔離。

事情很荒唐,更荒唐的是這件事竟然被當成正面新聞來報道,真是顛覆了我的三觀!我一度懷疑這是一個假新聞,可它偏偏就是真的!

假如這個英國籍女婿是一位中國人,在疫情肆虐全球的時期,從德國、法國或者瑞士回到上海,他能進的去小區門口嗎?

咱不談中國丈母孃,不談中國媳婦,也不談後續的劇情反轉,只談中國男人:一箇中國男人,從疫情國回來,會選擇居家隔離嗎?會置妻子、丈母孃、2個月大的女兒於不顧嗎?

人心都有一杆秤,劇情反轉又如何,無論怎麼反轉,都改變不了不爭的事實:崇洋媚外、軟骨頭!一箇中國男人,如果置2個月大的女兒於不顧,我想,等待他的將是千夫所指!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父愛如山


02

3月18、19日兩天,多個湖北縣市的點對點大巴包車,滿載著湖北務工人員在到達上海高速收費站後被要求勸返,務工人員只得原路返回。

英國籍洋女婿,漂洋過海,途徑多個疫情國家,卻能順利進入小區,為方便溝通,居委會特意配備高級英語口譯人員,最終洋女婿“鳩佔鵲巢”,而自己的妻子、2個月大的女兒、丈母孃只能借宿親戚家。

自己的同胞,不遠萬里,經歷千幸萬苦,來到上海務工,卻因為是武漢人而被拒絕在高速收費站武漢路口處!

我們身上都流淌著炎黃血脈,都有一個偉大的民族,而有的人,偏偏要崇洋媚外,對待國人,趾高氣昂,飛揚跋扈。對待洋人,低聲下氣,唯唯諾諾。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耗子扛槍-窩裡橫


把最溫柔一面的留給外人,把最苛刻一面的留給自己最親的人!

03

70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向全國人民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70多年過去了,我們有的同胞只是看起來站了起來而已,靈魂依舊沒有站起來!

頭上的辮子已經剪了100多年了,我們有的同胞心中的辮子仍在,無形的辮子依舊束縛著靈魂,一遇到洋人,膝蓋就軟了。

“外國的月亮比國內的圓”,“外國的空氣比國內的香甜”,“我要喝礦泉水”,“我是從歐洲來的”,“我要鍛鍊”……

一系列讓驚掉下巴的言語,一次次的打破了我們的認知極限,國外那麼好,你回來幹嘛?

如果說身體缺鈣,我們可以補鈣,那靈魂缺“鈣”,真的是無藥可救,吃啥也不好使。

何為靈魂之鈣?民族氣節乃是我們的靈魂之“鈣”,唯有民族氣節,才能讓我們真正的站起來!

“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告訴我們,大公無私、心繫百姓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告訴我們,威武不能屈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蘇武牧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告訴我們,“淡泊名利”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告訴我們,像仙一樣瀟灑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訴我們:寧死不屈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膝蓋卻是“軟骨頭”!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告訴我們:“不為五斗米折腰”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一代文豪朱自清告訴我們:“不食嗟來之食”是我們的民族氣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大地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世界的東方雄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昂首挺胸,挺直腰桿!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歐洲發達國家束手無策,而中國,只用2個月的時間便控制住疫情,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疫情,撕開了歐洲強國的遮羞布,所謂的人權,所謂的自由,只不過是無知而已!

同胞們,今天的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崇洋媚外”,你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有一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試問:誰與爭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