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也有父母陪伴成長的童年,應該是孩子最幸福的童年。現在很多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很煩,每天都管自己很多,很多時候都在想,自己要是能夠快點長大就好了。這樣自己就可以獨立了,就可以不要再聽見父母的嘮叨,和催促。

很多孩子因為還小,都不知道,每天能有人對自己嘮叨和催促是一件多美幸福的事情,因為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生活。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孩子生活有多艱辛?

在河南省的一個小村莊的破房子裡,一個7歲的小男孩獨自生活在那裡。父親在2016年的時候,就因病過世了,母親隨後也離家出走了,所以家裡只剩下小男孩一個人。

這個可憐的小男孩,叫做王鑫濤,他和其他的留守兒童不一樣,其他的留守兒童還有爺爺奶奶能相依為命,王鑫濤說,媽媽走後不就,爺爺奶奶也過世了,嬸嬸因為各種原因,也無法收留他。所以他只能自己一個人在這個房子生活。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誰能想象,一個7歲的孩子,就要獨自生活,很多一樣大的孩子,都躲在父母的懷裡撒嬌。可是王鑫濤已經學會自己煮飯,做菜,買菜,打掃家務了。因為年紀還很小,所以嬸嬸一週會送來一些食物給他,王鑫濤也很懂事,沒有因為現在的生活狀況就放棄。村裡已經免了他的學雜費,他很努力和認真的學習。

其實這是因為他知道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老師們也很喜歡這個懂事又聽話的孩子,經常也會去看他和幫助他。年紀小小的王鑫濤,比同齡的孩子懂事得太多,承受的也太多,母親離開以後,就很少看見他哭,也沒有聽過,他吵著找母親。王鑫濤因為從小沒有父母,所以從小就培養成了很好的獨立能力。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父母們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能力?

  • 1.父母可以愛孩子,但是不能溺愛孩子

都說孩子就是父母們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其實父母自己身上也有。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很的時候卻不知道,用什麼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裡的地位,就像公主或者王子一樣,不需要動手幹活,只需要動動嘴。因為父母的寵溺,讓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就像是孩子原本應該長出翅膀,自由飛翔。但是卻因為父母的寵愛,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自己該怎麼辦?所以父母們,不要再拿愛當藉口,對孩子造成傷害。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 2.交給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

父母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要開始嘗試教孩子們一些獨立生活的技能。比較可以先讓孩子幫忙拿東西,倒倒垃圾,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之類的。等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洗自己的襪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一點一滴的將生活中的小事情,教給孩子,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親“患癌”病逝,母親事後離家出走,7歲小孩獨自面對生活

孩子只有學會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才能離開父母的庇護,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技能的掌握是個學習的過程,機智的父母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如何去做,孩子會在父母的指導和鼓勵中,逐漸學會獨立生活。

孩子終究有一天是會長大的,要離開父母的,所以父母們應該讓孩子能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樣即使孩子不在自己的身邊,父母們也能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