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永遠都是自己不斷成長的樣子

什麼是教育?

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永遠都是自己不斷成長的樣子


字聖許慎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將“教育”二字分別解釋,講述了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宗旨。對於“教”來說,要從父母自身做起,因為孩子都是在模仿著父母的行為,“育”則是要將孩子培養成善人。

古人大家提出的教育理念,其實在現代也是仍有借鑑意義的,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師,而現在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最好模式,其實是讓父母自身不斷成長的同時,也引導孩子的正向成長。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最頭痛教育問題

有不少的家長朋友,在談論到家庭問題的時候,頭等憂慮的事情,其實是關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讓很多人都陷入思考,為什麼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父母焦慮的來源,而造成這種焦慮的原因又是來與哪裡?

因為現在的許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忙碌,使他們本能地忽視了對於孩子的關注,通常都是“孩子沒問題,我不知道,孩子有問題,我才知道”。而這種針對於突發情況的教育,使父母和孩子的教育紐帶無法真正的建立,就導致了教育連貫性的斷檔,提升了教育的難度。

還有些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主要採取的是宏觀問題的把握,對於具體的實施,缺乏應有的應對機制和目的,將孩子的日常教育過度的交給學校和老師,而這種教育是平均的,無法針對個別孩子來區別對待,所以造成了教育的不全面性。

還有一點原因,造成父母的焦慮,主要因為突現在安逸生活的不確信和茫然。因為在大部分人眼中,成家、立業、生子以後,人生彷彿就已經走入了相對平穩的狀態。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卻打破了這種平穩,讓已經安於現狀的家長增添了煩惱,自然就造成了這種焦慮。

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孩子創造了父母

在不少人的人生中,離開了高中時期的忙碌與壓抑,他的人生就徹底結束了。這種結束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思想意志上的結束,在沒有更多的壓力促使自己進步以後,就停滯不前甚至是開始倒退,而人類在忙碌中,更是對這種故步自封本能地視而不見。

可是孩子的出現,讓父母無法逃避,因為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直視父母的任何一面,這種眼神是不帶有包容和理解的。孩子會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你在他面前的樣子,就是他以後的樣子。

很多時候,父母因為自己在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對自己的不滿,就更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樣子,自己的思想被孩子的日常所牽動著,為了孩子的成功笑,為了孩子的失敗哭,可是卻經常忘了,自己也是一個可以追求進步的人,自己還可以做到更多。

但是更多時候,也是孩子的那一份無形的督促,讓本來已經低頭面對自己和人生的父母,終於抬起頭來,想要再次逼迫自己成長。如果父母不再逃避,而是勇於離開自己的安逸,那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這一次也真正的創造了父母。

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永遠都是來自於父母不斷成長的樣子,因為家庭的這種優秀的氛圍,才是真正對孩子的耳濡目染,否則哪怕找最好的老師,找最對的方法,都無法融入孩子真實的內心。

父母用心的栽培孩子,倒不如用心的栽培自己,為自己選幾本好書,讓自己再學些語言,允許自己再嘗試一下學習自己的愛好,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在你栽培自己的同時,也學會了督促自己進步,這遠比苦口婆心的勸導更加受用。

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父母永遠進步的樣子,會成為孩子心目中永遠難以忘懷的一幕,這一幕以後可能會同樣發生在孩子身上,成為整個家庭自己的教育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