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如何看待勝利與失敗的關係的?

左傳夜話


既然題主已經給出了一個鮮明觀點,“以不敗求勝利”,那我就以另一思路來回答這個問題,“以軍力的壓制,獲得絕對的勝利”

我瀏覽了題主的相關文章,認為題主的觀點“以不敗求勝”,近似於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在綜合了兩國政治關係、內部士族關係、軍力與經濟發展關係這三個方面而得出的。

以戰場上兩軍交戰為例

我的觀點是:“以上帝視角”總結經驗,是事後的反思,但卻是對劍拔弩張時兩軍交戰局勢的不負責。

敵我雙方早已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將軍和士兵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打敗他們?如何才能以最少犧牲的方式打敗他們?

戰爭的總結是這場硬仗結束之後的事情,現在最重要的是,用絕對的實力來壓制對方


《破釜沉舟》

我們先來看看史記描述: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項羽是如何取得勝利的?

在鉅鹿之戰中,為了激發楚軍戰士們“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他率先將船隻弄成,鍋碗打破,軍營燒燬,以表決一死戰之心。這樣做的效果十分顯著,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楚軍各個驍勇無敵,一路所向披靡。同來參戰的諸侯軍,多達十幾座營壘,但無一參戰。光是看著項羽率領的楚軍將士們以一當十的戰力,便已戰慄寒膽。

難道這些諸侯真的是畏懼敵方勢力而不敢隨楚軍出戰嗎?其實就是出於自身利益思考,而猶豫不決妄想坐收漁翁之利罷了。

可在項羽率領那些楚軍的強大軍力面前,各個小算盤都落了空。臣服於項羽麾下,至此項羽成了名副其實的上將軍,多方勢力都收服於囊中。

這便是以絕對的實力,導致形式一邊倒的勝利。

接下來我們看看另外一個思路。以另一種方式,達到兵不血刃而勝的觀點。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著名“兵聖”孫武,他對勝利的觀點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佳勝果。

他認為,在一場戰爭中,雙方廝殺,一方殺盡對方几分之一的軍人取得的勝利,是兵法裡的下下策。能夠不殺一兵一卒,使得對方開城投降,才是最好的謀略。

最好的故事,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

但是眾觀歷史,能夠達到這一勝果的戰爭,少之又少,可以說是理想化的戰爭。更多的場景,還是如同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所做的那樣。以一方的實力壓制獲得勝利。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我認為“戰爭中勝利與失敗的關係”,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關係。


三天兩狗


這個問題,絕對不可僅憑簡單幾個"成功與失敗"的相互關聯事例就能說清的問題。

從戰爭角度看,我以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健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及其它。

《春秋》的儒家認為"戰爭的勝敗,在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把勝負單純地定在了戰爭的性質上,就看你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然而,參與戰爭的人卻並不重要,忽略了人的重作用。奇不知,恰恰這參與戰爭的人是戰爭勝負的關建與"主體"所在。

《左傳》中儒家又認為戰爭勝敗的關建在於"共聽所欲,成其所知",認為準確地瞭解了對方的政治企圖及情況,就是取勝成功的關建。這亦然是忽略戰爭之主體"人"的決定作用。

《春秋》和《左傳》在如何看待"勝利"與"失敗"的關係的觀點上雖帶有"儒家思想"的侷限性,但就有些觀點對當時中國的情況甚至在現代,都起到了積極有效的指導作用。

"以敗求勝"這就是大智慧,是對戰爭戰役戰術的一種文化認知,巧妙精準地處理了"敗"與"勝"的轉化關係。後來毛澤東主席把它總結為"以退為進"的軍事方針,這種方針特別在敵強我弱的運動戰中多被採用,對保持我軍的有生力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三國時期的關羽,在兩軍主將對戰中常用詐敗術,以拖刀計技巧取下對手首級,用敗計取勝。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被魏國同門師兄龐涓嫉妒而迫害,孫臏採用了"假痴不癲"、燒兵法錄書和不認鍾離秋等方法,麻卑龐涓,得以逃脫虎口,後漸以謀取勝,做出了以敗求勝的典範。

"以不敗求真勝",也是一很撲素的道理。在戰爭中,當我方出於劣勢時,以保存勢力為上上策,不能搞什麼拼死以戰,同歸於盡等低級錯誤手段,要避其鋒芒,守城不出,守時待命。中央紅軍時期,面對敵強我弱狀態,果斷地實施了戰略大轉移,於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起,經福建、湖南、甘肅、寧夏到達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至1935年10月曆時一年時間,開創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戰略大轉移的的偉大壯舉,為我軍保留了可貴的火種,建立了新的穩固根據地,為取得革命戰爭勝利,奠定了可靠基礎。這就是“以不敗求真勝”的光輝大典範。

以上都是在處理"勝利"和"失敗"關係中以"防禦"和"被動"的態度和方法謀求互轉為目的。但戰爭的態勢,往往是不拘一格的,且又是隨時發生變化的。

當我軍處於優勢狀態下,我們應採取"以勝免敗","以攻代守"的戰略態度。"乘勝追擊"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不斷擴大我方優勢,拉大差距,這樣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取得真正的更加偉大的勝利。中國革命的解放戰爭就是這樣的例證,當全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經過一段時間休整,立即轉入戰略反攻,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僅三個多月時間,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性的戰役,消滅和削弱了國民黨大量的有生力量,敵我雙方的在軍力上發生了根本性的大逆轉,從而加速瞭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進軍,以求比1948年三大戰役收穫更加偉大的勝利,解放全中國。

因此說,"勝利"與"失敗"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是具有互轉性的,是辨證統一的關係,敗亦可謂勝,勝亦能轉敗,勝之可再勝,敗亦易屢敗。"勝"與"敗"的關係往往在客觀上的表現就是如此奧妙。

託士屯山

編:2020.0325


託土屯山


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不以一刻論英雄,未來的路長著呢,誰也說不準。就拿這次疫情來說,一開始美國得意洋洋的樣子,什麼“中國病毒”“如若微信沒有夜間模式就下架蘋果的微信”…一系列的狂言妄語。到最後,要求中國的專家去美國治療,還假惺惺的對世界說想要支援中國,可中國從未收到過一分錢。這時候有人會疑問了,為什麼蘋果在德國下架iPhone那麼幹脆,可是到了中國這邊卻堅決不服從判決,堅決不下架在中國官網的侵權iPhone?其實道理很簡單,蘋果在德國每年的出貨量大約在1000萬臺,而中國市場則至少要翻1.5倍甚至兩倍,蘋果在德國的市場規模遠遠比不上中國市場,而且在德國禁售的也只是部分舊款iPhone,並不是最新,所以對蘋果的影響其實不算大。

對中國人來說,勝負並不是最重要的,公道自在人心。


六元xiaoduan


成功,是世界上任何人都羨慕的;失敗,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害怕和討厭的。

  然而,在現實五彩繽紛的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擁有成功,也不可能只擁有失敗.其實,成功和失敗在同一軌跡上,成功和失敗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生.人的一生,說到底,就是在成功和失敗之間盪鞦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可能平坦,那就不要因懼怕而逃避失敗.而人的一生也應該要有失敗,一個人的一生如果不遇幾次大的失敗,他就不可能體會到真正的生活及人生的深刻內涵.而如果你一遇到失敗就&uot;退避三舍&uot;,你將陷入更大的失敗和極度的苦悶之中,你將永遠看不到成功的曙光.而當你勇敢地面對它時,你會驚異地發現,失敗原來也是一種收穫,是醞釀成功的肥沃土壤.只要你在跌倒處爬起來,昂起頭,挺起胸,繼續拼搏,頑強開拓,生命的吉他就會奏出歡快的音符,奉獻出迷人的旋律.

  古今中外哪一個有成就的人不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在失敗的泥坑中爬起來,然後行色匆匆一如既往.對他們來講,一千次的失敗,只能是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越王勾踐做亡國奴時被人當馬騎,親嘗吳王糞便,後來歸國後臥薪嚐膽,終於一舉滅吳.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剛開始創作時,面對一百多封退稿信,一氣之下將它們全貼在牆上,以激勵自己,後經過自己奮鬥,終於一舉成名.

  無失敗,就無所謂成功,關鍵是看我們對於失敗的態度.而生活就是要面對失敗和挫折.當你一蹶不振而悲觀失望時,切記失敗是成功之母,幾次碰壁也算不了什麼,人生後邊的路還很長很長.項羽當年一敗塗地,自刎烏江,無臉見江東父老.若干年後,杜牧遊此地時題下了&uot;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uot;的詩句,在杜牧看來,項羽回去重新起兵,也許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據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因&uot;水門事件&uot;下臺後,一個老先生曾對他說:&uot;不管你是已經被打倒,還是快要支持不住了,請你時時刻刻不要忘記,生活就是99個回合.&uot;據說這一段話使他決心拋棄以前的不幸,重新邁向新的成功.如果當年尼克松就此消沉下去,那麼會有他後來對世界產生的那麼大的影響嗎y會有他那麼多頗具建樹的著作問世嗎?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思索,不去回味.只要你冷靜去失敗的癥結,找出自己的弱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為鋪平下次成功的道路打下基礎,並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樹立起勇氣,重振雄風,成功是會向你招手的.

  成功是一種輝煌.在你失敗時,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冷嘲熱諷或挖苦揶揄.但只要堅信你自己的追求是光明的,進步的,就讓那些流言蜚語隨風而去,正如但丁所說:&uot;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uot;

  人生,應該像追求成功一樣去面對失敗,不要為昨天的失敗而追悔莫及,不要為明天能否成功而憂心忡忡.或許有一天,你驀然回首,發現成功原本也只不過是一個一跨即過的欄杆時,是因為你早已超越失敗.而當你正春風得意,一帆風順,勢如破竹時,也別得意,幾次勝利並不可靠,生活就是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

  人生的路途,有挫折,失敗,歡樂,成功,這些本身就是豐富多彩人生的組合元素.曾有位哲人說過:&uot;失敗留給你的一切,請細加回味,失敗一經過去,成功即可到來!&uot;朋友們,不要陶醉於成功的降臨,也別屈從於失敗的侵襲;成功時多點警醒,失敗時多點從容,真誠地面對人生吧!每一天清晨都是晨鐘乍響,征馬長嘶,曉風振衣,風帆輕揚的景象,無論你成功或是失敗.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在這個問題中,勝負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世俗世界裡,勝負的產生是在與他人的比較過程中產生的,所以不管是過去的倫理學,還是現代的倫理學,都非常重於探討人我關係。\r

進一步的探討,這種與他人的比較,實際上是與自我鬥爭的延伸或者說異化。與他人的鬥爭,不僅僅是他人,亦是同自我的鬥爭,我將自我放置到“我”的對立面而產生的矛盾,勝負是與自身鬥爭而產生的結果。\r

迴歸正題,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的個體,不僅僅侷限於中國人,都是慾望的個體。其中我們稱之負面的慾望,基督教稱之為七原罪,即傲慢 妒嫉 懶惰 貪婪 暴食與色慾,佛教將其稱為五毒,即貪、嗔、痴、慢、疑。在勝負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這些情緒,去消化接受這些結果來填補內心的意難平。\r

例如,在一場比賽之中,我們輸給了a,我們的慾望機制就開始發揮作用。在勝負結果之中,我們對待結果會產生懷疑,嫉妒等主觀情緒。\r

如果我們將此稱之為看待勝負結果的原初思想,那麼人類的哲理智慧則是在此基礎上的修補重建。\r

對國人價值評判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儒學中庸的思想。儒學中的中庸之道調節著人們在得失勝負中的心態。\r

中庸,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何晏集解≫\r

中庸及常理,執中又當求“中和”,通過運用中庸中的理性去中和勝負得失中的妒等情緒。雖然入世的過程中,始終有勝負結果,人生世事不存在勝負的止境。\r

在中國人的觀念之中,面對勝負得失的理想境界是不計較如此結果,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將情緒調節到中庸強調的常態。\r

遇到能力比我強的人,便向他人學習。與我齊平,就是中庸,不存在勝負的心態。比我差的人,便敬而遠之,不與其為伍。\r

除此之外,對中國人思想處世態度影響深遠的道教,佛教其實也是儒學入世中過程中一種精神或是實踐的補充。\r

簡而言之,面對挫敗,中國人強調我們要擁有堅定,開闊,不輕易為外物所動的心境,從而產生強大的精神以及行動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