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近年來,享有“加拿大文學女王”盛譽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1985年,她發表了那部震驚文壇的《使女的故事》,令她一舉成名的同時,並獲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雲獎。出版於2009年的《洪水之年》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關注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又一力作。

小說推測了未來世界在全球範圍內可能存在的種種衝突,描寫的是在未來的某個時代,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性索取,最終引發瞭如同洪水一般的瘟疫,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故事。作者以先知預言的姿態所描繪的世界末日場景具有強烈的人類"啟示錄”意識。

在《洪水之年》中,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通過作品所展現的末世場景對人類與其他物種、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反思,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所帶來的惡果,反省了深陷於技術革新陷阱中社會的深刻危機,體現了作者對人類命運的憂患意識。

《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一、末世場景中,各具特點的三層空間

《洪水之年》為讀者呈現了一份現代版的災難啟示錄:一場人為的瘟疫如同勢不可擋的洪水席捲了大地,並以此滅絕已經罪孽深重的人類。

這部作品透過兩位處於邊緣化的女性倖存者“託比”和“倫”的視角,通過交叉敘述的方式,回顧瘟疫前後發生在三層不同空間裡的故事。

① 物慾橫流的“廢市”:民不聊生、反烏托邦的罪惡之城

廢市裡,黑幫橫行霸道,警匪勾結,一幅滿目瘡痍、生靈塗炭的景象。這裡是一個典型的踐踏人權和自然權的反烏托邦空間,也體現了一個揭示末日降臨的啟示錄特徵。

為了謀取利益,受大院操縱的公司警與地方黑幫狼狽為奸,不惜以犧牲市民健康為代價生產銷售毒品。 同時,黑幫頭目為非作歹,欺壓女性,將她們淪為自己洩慾的工具。託比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稍有反抗,就會遭遇毒打。

壓迫中的市民成了社會消費主義驅動下的受害者,他們是大院兜售藥物的“免費小白鼠”。商家通過蠱惑市民購買據說能青春煥發的含毒營養丸,讓患病的市民不斷購買不同的藥物以確保其利潤源源不斷。故事中,託比的母親因為食用這種所謂的增強營養劑悲慘去世,推銷藥丸的託比父親知道藥丸的秘密後,因拒絕繼續營銷而慘遭秘密殺害。

更有甚者,黑幫行兇作惡,並將市民的屍體做成漢堡中的肉餡,對此,收取黑幫賄賂的公司警視而不見。無政府主義政治和以利潤為導向的經濟擁有體對平民百姓的壓迫,使他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廢市呈現了一個反烏托邦屬性、邪惡的、暴力的空間。

《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② 監管森嚴的“大院”:理智至上、掌控社會話語權的監獄

如果說侵犯人的生存權和自然權的廢市是無序混亂的反烏托邦罪惡之城,那麼操縱廢市的大院則是一個過於有序、壓抑人性的監獄。

大院雲集了各類科學精英,追求科技發展卻缺乏人性關懷。在為高智商的精英及其家屬提供城堡一樣舒適生活的同時,大院也是一座劃分自我與他者疆界的監獄。野蠻無知的邊緣人群只能生活在外面的廢市,為防止這些 “危險”的他者威脅到大院的安全,院內採用極度有序的嚴密警備制度嚴禁外人進入。

當大院將他者擋在外面的時候,也將自我封閉在監獄之中。大院居民不能出入自由,電話受到監控,所有科學家都像罪犯一樣受到嚴密的監視,以免他們洩露機密影響到公司的利潤收益。

儘管科學精英們命如草芥,但他們毫無反抗,如同只會工作的機器,在家中卻是情感缺失的丈夫和父親。

大院中的盧瑟恩因無法忍受丈夫的無視而逃到了伊甸崖,但當她帶著女兒回到大院時,丈夫並沒有欣喜若狂,他照常繼續工作,彷彿根本不知道妻女的失蹤。正是在這座冷冰冰的 “監獄”裡,人們在高科技產品的堡壘中變得冷酷無情,失去了愛的能力。

大院蔑視自然規律,將生態科技發揮到極致,科學家把人類幹細胞和DNA植入動物體內,製造出有記憶力的器官豬、魔發羊、綠毛兔等新物種。這也反映了作者對當前基因技術前景的極大擔憂,當這些基因密碼被小部分人掌握操縱後,這些不同的基因組合實驗會給已有的生態自然環境帶來巨大災難。

③ 自給自足的“伊甸崖”:單一封閉、固步自封、抹殺多元性的烏托邦

雖然由園丁們構建的伊甸崖在行政上屬於廢市,但它與烏煙瘴氣的廢市不同,也拒絕大院的管制。與廢市與大院相比,伊甸崖是一個充滿關愛的空間。

伊甸崖是一片位於屋頂的花園式空間,與天上的“伊甸園”相呼應,思想行為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們被封為“亞當”或“夏娃”。這裡的人在亞當夏娃們帶領下過著自給自足、極其簡樸的生活:種植蔬菜、學習野外生存技能、拒絕高科技產品以及與動物們親密交流。

實際上,伊甸崖更像一個宗教組織,人們憧憬伊甸園式的美好田園生活而聚集於此。他們接納和幫助任何需要得到庇護的人,比如拯救了在精神和肉體上飽受折磨的託比,保護那些無法忍受大院的自私和虛偽而逃離的科學精英家屬。

託比在伊甸崖不斷學習,成了夏娃六號,她不再是廢市裡任人宰割的弱勢個體,她掌管蜜蜂和植物,為他人治病療傷。在故事結尾,當人類在瘟疫中幾乎滅絕,倖存下來的託比與三個歹徒對峙,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另兩名倖存者阿曼達和倫,並與她們分享最後剩下的食物。伊甸崖使託比重構了自強自立的自我,她不僅學會自尊自愛,也學會關愛他人,託比的自我成長正是在伊甸崖充滿關愛的環境下實現的。

《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二、瘟疫襲來時,三層空間的崩潰勢在必然

當瘟疫席捲大地之時,“彷彿乘著翅膀穿越空氣而來,如火海般在城市間蔓延,攜帶病原體的暴眾不斷擴散,隨之擴散的還有恐怖和屠殺。”

倖存下來的三位女性躲藏在室內,室外“完美人類”已經開始新世界的生活,但恐懼依然存在,瘟疫以及像瘟疫般邪惡的人將世界重生的希望籠罩在陰影之下。隨著人類私慾的膨脹,種種行為極大地打亂了原本和諧有序的生物鏈,破壞了生態平衡,引發了自然界的騷亂,三層空間的崩潰也隨之而來。

① 廢市的惡化與毀滅

廢市是一個扼殺人類情感的空間,導致了人與人的關係斷裂,人與自然的關係扭曲,人與自我的關係錯位,割斷了人對空間的依戀感。結果就是充滿無根感的人們無法呵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導致社會生存空間的進一步惡化。

在金錢至上的公司體制中,人們對物質利益趨之若鶩,他們將稀有動物的皮毛當做炫富資本,從瀕臨滅絕動物的交易中獲取高昂利潤。為了延年益壽,居民們麻醉自己的內心,寄希望於帶有病毒的營養劑,而對於難民則熟視無睹,阻隔於高牆之外。

在我看來,廢市的人們具有嚴重的身份危機:一方面,他們是空間的受害者,民不聊生的廢市無法讓他們產生依戀;另一方面,他們又是空間的接受者,拒絕改變現狀,一位追逐個人利益。他們的過去無法給予可追溯的歷史記憶,他們的現在與他人隔絕、與自我錯位,而他們的未來也只能捲入災難的無邊黑暗中。

② 大院的狹隘與瓦解

在《洪水之年》中,大院是社會統治階層的唯一真實空間,為了保證自己空間內的舒適生活,大院不惜犧牲其他空間的利益。正是由於它的狹隘與非正義,最終導致三層空間的最終崩潰。

大院不光操縱僱傭公司警管理廢市,還將誘惑滲透進伊甸崖,用金錢引誘個別伊甸崖居民幫大院種植毒品販賣給廢市居民。在生態環境上,大院科技精英與商人致力於毀滅舊有的自然物種,將廢市當做實驗垃圾場,利用基因技術創造出綠毛兔、器官豬等千奇百怪的物種並散養於廢市,導致廢市的生態環境系統不斷惡化。

由此可見,大院的做法違背了自然規律,是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暴力行為。人類對自然萬物的肆意妄為,是與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分不開的。在人類中心主義看來,人類是宇宙的中心,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而生存,所以人類統治自然、征服自然乃理所當然。

大院的科學家格倫還試圖創造“完美人類”,他充當上帝的角色,將幸福基因植入“完美人類”體內,這種新人類溫順柔美、沒有慾望和仇恨。但這種理想構建背後隱藏著不惜以犧牲整個人類為代價的血腥,極大反映了人類冒充上帝的傲慢,最終導致大院本身的毀滅。作者通過文字表達批判了人類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

③ 伊甸崖的封閉與崩潰

伊甸崖的園丁們想構建一種理想的田園式烏托邦,但是這種單一封閉的空間,與相互滲透、多元共存的健康空間不同,只能帶給人們一種虛幻的地方意識,並不能激發人們產生強烈的保護家園的“歸屬感”。

首先,園丁們構建理想“伊甸園”的過程就是扼殺多元化的過程。雖然宣揚人類要擁抱和愛護不同形式的生命,但本質上抗拒文化的多元性,比如這裡的人們只能穿統一的服裝以掩飾自己對美的追求和個性的展示。

正如託比所言,這裡是個“無聊沉悶、幽閉窒息”的空間,人們表面上一團和氣,實則相互戒備,人與人之間無法建立溝通交流的紐帶關係。於是,在瘟疫中,伊甸崖並沒能像諾亞方舟一樣載上所有物種走向多元世界的再生,而是脆弱得不戰而潰。

其次,伊甸崖切斷了自身與其他空間的聯繫,不去主動解決已發生的生態社會問題,而是選擇逃避現實。過於美好的田園生活無法保證人們具有百毒不侵的思想,相反,單純的成員更容易受到邪惡的誘惑,比如孩子們偷偷遛到廢市撿垃圾桶裡的酒喝下。

園丁們認為高端技術是罪惡的根源,所以只有最高級別的亞當和夏娃才偶爾有機會使用電腦。伊甸崖固守傳統文化,完全排斥外界文化的弊端就是難以與時俱進,這種幾乎完全排斥技術世界的做法讓伊甸崖無以抵抗外界的邪惡勢力。正是其所宣揚的單一文化理念無以幫助居民正確看待複雜的多元世界,並缺乏與外界的有效溝通,導致這個看似美好的空間崩潰瓦解。

《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三、文學作品的警示,促進我們對科技盲目發展的反思

在《洪水之年》中,對科技的盲目追求使人類喪失了基本理性和自然倫理,作者運用突襲的“瘟疫”這一意象來表明懲罰人類的正是人類自己。

人們一邊肆無忌憚地消費著地球資源,服裝工廠以瀕臨絕種的動物皮毛做布料,美食店以珍稀動物的軀體作為烹飪材料,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人們只能在歷史檔案裡看到它們的影跡。

另一邊,高科技精英們陶醉於科技的創造力量,設想自己可以超越“上帝”。他們改變細胞結構,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出完美的新人類。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人類發展的極限狀態:人類不僅改變了世界的進程,製造各種生化動物,還肆意選擇人的構成。

這些行為早已違背了人的基本倫理,人類如願以償地擁有了高科技知識,現在卻在為這種擁有付出代價,越努力越墮落,越墮落越深陷。

現代科技的無序發展不僅侵害了動物的生存,而且對人類自身的生存也產生了威脅,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推給技術,生態學家、教育學者康芒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

如果現代技術在生態上的失敗是因為它在完成既定目標上成功的話,那麼錯誤就在於其既定的目標上。

科學本身是中性的,高科技也僅僅是一種工具,關鍵還是在於人類能否妥善利用。有時,人類的不幸恰恰是在於不斷膨脹的能力,這甚至成為了人類悲劇的起源。

因為,如果這種能力不但沒有受到理性的約束,還變得極不負責任,那麼很有可能,我們將為征服大自然而付出埋葬自己的最終代價。

雖然,是勞動促成了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後的本質區別,人類通過勞動改變了自然界,使其為我們的目的服務。但是人類的力量不是體現在我們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為所欲為地違背自然規律,而是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更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一部分人盲目追求物質享受,推崇奢侈品消費,全然不顧這類商品對大自然的傷害和對資源的浪費。這種盛行一時的物質消費主義生活觀,反映出人們內心世界的迷茫與空虛,這種缺失靠物質高消費是無法彌補的。

判斷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的尺度,不是看對物質的佔有量,而是看是否擁有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這一觀點對於當前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洪水之年》:現代文明的精神困厄與現實啟示

結語

《洪水之年》是一部能激發人們深刻反思的勇敢的小說,也是一部令人不忍釋卷的文學作品。 阿特伍德展現了行進過程中的人類既渴望突破極限的狂妄,又對那些現代社會中已經覺醒的力量寄託著拯救的希望。

這部文學作品警醒著我們:人類必須反思並改善這種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迴歸尊重自然的發展軌道中,在生態界可承受的範圍內實行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在挽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也是在救贖人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