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已有幾年,為什麼多數人月薪三千,而有的人卻月薪上萬?

穹殤


【看職場風雲,談箇中乾坤】

畢業幾年後,大家工資的差距其實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差距。月薪上萬的人,往往在最初就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所以他們能夠把力使在正確的方向上,讓職業生涯快速發展,實現加薪升職。而那些月薪三千的人,卻往往不知道該做什麼,沒有明確的規劃,只能有什麼做什麼,沒有動力也沒有前途,所以月薪一直是三千。

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

也就是說,過去的決定造就了現在的我們,現在的決定會造就未來的我們。如何讓自己的決定有價值有意義?那就得靠職業規劃來實現。

肯定有人會問,職業規劃有用嗎?舉個例子,一棵樹的歷程是這樣的:埋進土裡-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長大-開花-變成參天大樹。而這就是樹的“職業規劃”,當然了,樹是自發生長的,而我們需要自己去制定這樣一個歷程,讓它能夠順著我們的軌跡自發生長。所以職業規劃不僅有用,而且非常重要。

接下來我將從“職業規劃的重要性”“職業規劃的誤區”“如何進行職業規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講解,讓大家明白職業規劃對職業生涯的重要,同時懂得如何完成自己的職業規劃。

一、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禮記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世界快速發展,行業也在不斷變遷,看似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實際上是我們的選擇成本越來越高,就好像被覆蓋了一層層迷霧一般。而職業規劃,就是一盞明燈,能夠在層層迷霧中給我們指明方向。

無論是職場小白還是職場老兵,都需要明確的職業規劃來輔助自己前進。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機會,避免選擇的盲目性。而職業規劃有多重要?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降低求職成本,加快求職進度

在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我們常常會考慮多種工作,給不同的公司投遞大量簡歷,這樣的既拉長了我們選擇工作的時間,又很難找到真正合適的公司。

而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後,我們就能夠聚焦在目標行業上,只針對與目標行業相關的企業進行簡歷投遞,能夠大大提升我們的求職效率。同時,我也能夠根據目標職業去有針對性地修改個人簡歷,突出個人優勢,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2、減少試錯風險

據統計,普通人一生能體驗的職業8個左右。在沒有職業規劃的前提下,我們只能通過感覺去判斷哪一份適合自己,但憑感覺判斷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且還不一定準確,試錯成本非常高。

而有了職業規劃,我們就能選擇與職業規劃相關的工作來嘗試,減少自己的錯誤率,也能把試錯成本降到最低。

3、“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了5層,最高一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擁有了物質、感情等需求後,人就會把焦點放在自身的價值上面。而事業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對於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非常重要。

而沒有職業規劃,事業很難快速成長,也就無法讓“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滿足。所以定好明確的職業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二、職業規劃的3個誤區

看完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可能很多人就迫不及待地去做規劃了。不要著急,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考慮的東西很多,而沒有經驗的人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陷入誤區,導致職業規劃不但沒能達到幫助自身的效果,甚至還會成為自身的累贅。

職業規劃的誤區,有以下3點:

1、“完美化”的職業規劃

很多人做職業規劃,喜歡將其“完美化”,就是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定能夠按照職業規劃的路徑發展。

舉個例子。一個本科中文系的學生,職業規劃如下:畢業後進報社當記者,3年後進大型新媒體公司當編輯總監,再過3年辭職創業,同時結婚成家,40歲實現財富自由。

這種職業規劃是非常完美化的,完全沒有考慮到現實條件與可能出現的環境變化,看似美好,實際上可行性很低。

2、隨心所欲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為了幫助我們建立清晰的職業方向,所以一定要認真嚴謹對待,不能想到什麼寫什麼。

有些人比較隨意,覺得要多嘗試才能找到合適的,所以會在職業規劃中進行不同職業甚至行業的轉變,比如今年做運營,明年做產品。可其實這樣我們的職業規劃就沒有了意義,因為本來職業規劃就是為了減少求職成本,如果在不同的職業間切換,那麼成本又會大大增加。

3、自我設限的職業規劃

有些人會在進行職業規劃前就先給自己定一個高度,認為自己最多隻能達到那個高度或者說達到那個高度就可以了,這樣是不對的。因為一旦你給自己設了限制,你就有了逃避困難的藉口。

有句古老的諺語叫“每個人的心中都隱伏著一頭雄獅”。

我們不能在還未開始的時候就判定自己的界限,人是有無盡的潛力存在的,只要你敢想,就一定有機會做到。

三、職業規劃五步法

做職業規劃的方法有很多種,而其中一種較為經典的就是“職業規劃五步法”。

1、第一步:認識自我

要做職業規劃,就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包括但不限於個人的興趣、價格、價值觀、能力等。

這裡面我要提一點,就是興趣。興趣與我們職業的開始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選擇與自己興趣相投的職業,那麼就能擁有更多的自信和精力去完成工作,快速實現職業發展。

認識自己的興趣,我們可以使用“六島環遊法”。這是美國職業心理學家霍蘭德的研究成果,每一座島嶼都代表著不同的興趣,操作方法如下:

假如你在乘船出海,但是船出了故障,需要緊急靠岸,現在有6個島供你選擇,你會選擇哪3個島(有先後順序)?另外,你打死也不會選擇的島是?

A島(美麗浪漫島):島上文化藝術氣息濃厚,有美術館、音樂廳,島民們保留著傳統舞蹈、音樂和繪畫。

C島(現代井然島):島上有許多現代建築,像都市一樣。這裡的城市管理非常先進完善,島民們冷靜保守,做事情有條不紊。

E島(顯赫富庶島):該島經濟發達,處處都是高級酒店、俱樂部和高爾夫球場。島民熱情豪爽,都是做生意之人。

I島(深思冥想島):這個島人很少,比較安靜。島上有許多天文館、科技博物館、圖書館。島民們都喜歡鑽研學問,探究真理。

R島(自然原始島):這是有熱帶雨林,自然生態優良。有許多動物園、植物園和水族館。島民們擅長手工製造,自己種植花果和蔬菜。

S島(溫暖友善島):島上的島民性格溫和,樂於助人。他們很重視後代的教育,充滿人文關懷。

然後可以將3座島的選項連起來,得到個人的職業興趣代碼:

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就能大致瞭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找到相符合的職業方向。

2、第二步:評估環境

評估環境指的是探索自己對應行行業的環境,包括行業探索、企業探索和職業探索。

行業探索就是明確自己行業的而發展趨勢、具體領域、業內著名公司和標杆人物等,同時也要知道行業人才需求是否飽和;企業探索則是查探自己看好的公司,包括企業簡介、發展歷程、創始人及團隊、經營戰略等;職業探索就是摸清自己職業的發展前景、核心工作內容、薪資水平和能力要求等。

3、第三步:明確目標

職業規劃必須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即要做什麼。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有把握掌控局勢,調整對策。就如裝修一樣,只有確定了裝修的風格,才能確定傢俱、建材等物品。

4、第四步:制定時間計劃

要實現職業目標,必須要有固定的時間計劃,比如每個月的計劃,每年的計劃或者五年計劃等。

5、第五步:反饋並調整

職業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我們實現職業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現實條件發生改變,此時我們就要相應地改變職業規劃裡面的一些內容,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現狀和職業現狀。也就是對職業生涯再認識、再發現。

四、結語

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初的幾年,工資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積累職業經驗和提升職業能力才是我們的目標。因為事業是一輩子的事情,只有開頭積累了足夠的能力,才能讓後面得路走得更順暢。

但是儘管如此,如果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那麼不管是工資還是能力,我們都很難達到滿意的程度。所以,不要糾結於自己目前工資多少,而是應該先把職業規劃完善好,才能讓職業生涯快速發展。

【專注回答職場問題,分享職場乾貨,關注我~】

李莫非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工作了幾年為啥同學個個都月入過萬了,而自己卻還月入三千,真的是自己命不好麼?

想想幾年前,那些月入過萬的同學和月入三千的同學分別在做些什麼,你會覺得如今這個現象是必然的。

說說我身邊真實的例子吧,以前讀書時關係比較好的兩個女同學。默默每天把時間花在學習看書上,璇璇每天打遊戲、逛街購物,等到畢業後兩人的知識儲備簡直是天壤之別。畢業三年後他們一個成了公司主管,月入一萬五左右,一位在門店做服裝銷售。

同一所學校畢業,同樣的起點,為什麼兩人的收入相差這麼大,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1、選擇的行業不同,決定你未來的發展前景

在畢業後,默默先分析了哪些行業在未來幾年是有前景的,會去了解當下比較熱門的工作,將其記錄下來,最後選擇幾個與自己專業對口、且自己的喜歡的工作去面試。在篩選過後,默默選擇了工資並不高的編輯工作。

璇璇畢業後,直接聯繫了早已輟學打工的老鄉,認為老鄉已經在外面工作好幾年了,自己跟著她混,應該能少走好幾年彎路。

以為自己找了條捷徑的璇璇,確實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一家服裝店當銷售員,每月底薪+提成,月均4K,每個季度還會發三套新款服裝。當時的璇璇覺得這份工作既然賺錢又能滿足自己每天穿新衣服的慾望,便欣然接受了。

在同一個起點下,花時間規劃未來的人和對生活毫無目標的人,他們將會到達的高度註定不同。

2、崗位閱歷不同,未來價值必定不同

默默的工作主要是負責收集選題,編輯文章。在工作中為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默默不得不去閱讀一些高質量的文章,閒餘時間也會在閱讀中充實自己。

初期,默默覺得這份工作很累很辛苦,可當看到自己文章被上司肯定、被讀者認可時,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年後,默默的工資就翻了一倍,平時也會接一些寫作私單,當時月入就破萬了。

而璇璇呢,在工作中也掌握了一些銷售技能,每個月勤快一點都能完成業績目標。但服裝行業畢竟還是有旺季和淡季的,在淡季時,完不成目標只能拿低保。璇璇也找過兼職,可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兼職也只能找一些服務員的工作,錢賺的又累又少。

一個是用腦力換取收入,是可複利的行為,會隨著水平越高收入越多,而另一個是憑時間和勞力換取收入,兩者工作的價值不言而喻。

3、學習是一件主動的事,積極學習的人總會得到獎賞

很多人認為學習成績好,不代表工作能力強,這兩者看似沒有直接關係,

其實你的學習能力就決定了你的工作能力。

默默在成為編輯後,依然保持著在學校時的學習態度,每天下班後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還參加了好幾個寫作培訓班,經常寫到深夜。

璇璇工作後每天等著顧客上門,顧客自己試完愛買不買。由於從小就不愛學習,在工作中也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如果她去學習一些銷售知識,說不定每月還能成為top sale 。

也正是因為兩人選擇的行業不同、崗位不同、學習態度不同,直接決定了他們日後工作的機會。

默默通過寫作可以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以後辦培訓班、出書都可以,而璇璇整日不思進取,只能在各個行業的銷售之間跳來跳去......

由於篇幅有限,只能對這三點進行分析,我的歷史文章中有詳細剖析這個問題的文章,歡迎閱讀~


火蟲課代表


“菲兒職談”為你解答:影響一個人薪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域,機遇,行業,努力程度等,在不同的城市同一行業的薪資也是不同的,這樣比較沒有什麼意義,那麼,我們就假設在同一個城市裡為什麼大數人月薪三千,而有的人卻上萬?我認為主要是努力程度,機遇,職業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近似的案例

我與同學都是2005年畢業的,10多年過去了,我們都大部分分佈在湖北省及周圍地區,經過大家不同程度的努力,我們的工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不少人的月薪達到了萬元,但是大部分還是幾千元,不過比題主的三千元要高。小陳在長沙上班,起初工資也只有2000多元,後來在企業裡做了很久學習到了經驗,然後出去創業,現在月薪已經遠高於上萬元,而小劉畢業後來到一個小縣城的國企上班,工作了十幾年,做事踏實認真,可惜月薪卻沒達到上萬元的標準,但是也活動有滋有味,畢竟,小縣城的消費並不是太高,幾千元的月薪足夠一家的日常消費,幸福指數很高。

第一是機遇的因素。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很努力的,大學象牙塔裡的老師們在畢業之前都會告訴他們,在職場中要努力工作,服從上司,這樣才會出人頭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的學子得到了升職加薪,而大多數人卻還是原地踏步,即使提升了也未達到月薪上萬的目標。

第二是職業不同。

很多職業即使你再怎麼努力,工資達到上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工資體系限制了他們工資的高低。比如說,很多偏遠鄉鎮的單位,基本工資都只有3000多元,沒有出現過上萬的先例。

第三是努力程度。

在職場中,同一起跑線是人,由於努力程度不一樣,加上高薪的職位始終有限,那麼最終真正月薪上萬的也不多,都說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人,只有更加努力的少數了的月薪才會達到萬元。

總之,我們大多數的人月薪只要3000多元,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只有不懈努力,把握機會才會達到上萬。


菲兒職談


馬雲爸爸比我有錢,說實話,觸動不大。

但是,畢業三四年之後,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同齡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心中的衝擊感其實是很強

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同學們的情況,歸納了幾點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01
選擇大於努力,別在錯的方向上多浪費1天時間


貓子,不知道為啥就有了這麼個外號,其實是個大美女。

本科畢業後考了廣州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讀書和創業雙軌並行之路。

由於高中的時候,她作文寫的好,研究生又學的是心理學,二者一結合在廣州一家培訓機構做起了兼職。兩年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已經靠教作文存了10萬元。

現在是這家培訓機構的合夥人,在廣州市中心地段買了房,年收入應該上百萬了吧。

同時期的同學,有的直接工作了,到傳統公司做了個小職員。有的繼續學術研究,爭取畢業後留校。

目前,這些人大多不溫不火。而貓子,當年的這個兼職選擇,為她打開了一條快車道。



如果你發現選擇的方向錯了,千萬不要拖,因為你會發現稍微拖一拖兩三年就沒了,再稍微拖一拖,你的整個青春都沒了。


02
城市很重要,首選北上廣深杭


你會說,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

但事實就是:同樣資質、同樣條件的人,在北上廣深杭獲取超額財富的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城市。

很簡單,財富密度高的機會往往先出現在一線城市,然後不斷向二三四線城市延展,在延展的過程中,財富密度也會被不斷稀釋。

杭州雖然算二線城市,但因為有阿里生態,科技和商業都有很多可能性,百萬、千萬收入的機會也非常多。

從賺錢的角度看,我的同學裡混的好的,也基本在一線城市。



03
行業很重要,首選財富密度高的行業


一線城市的財富密度比其他城市要高,這個第二部分已經說過了。

其實,行業也是一樣的,有財富密度高的行業,也有財富密度低的行業。如果你在北上廣深杭做製造業、做餐飲,那跟在二三四五線城市做,其實差別不大。

從事互聯網或者金融領域的工作,遠比從事其他傳統行業的財富密度要高。

《三體》裡有一個毀滅性打擊叫降維攻擊,這個說法後來被很多互聯網大佬拿到發言稿裡去用。

對個人其實也一樣,互聯網從技術角度侵入傳統行業是一種“降維攻擊”,金融從資本角度侵入其他所有行業,也是一種“降維攻擊”。


如果你在高維行業,那麼你在行業裡的所有積累都會自帶攻擊性,在獲取財富的機會面前就有優先選擇權。

我剛畢業的時候,在證券公司做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培訓生。

當時,一個投行的同事完成了一個項目,獎金拿了11萬。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和我同時參加工作的一個試用期同事,跟這個投行同事重名,獎金開始的時候發錯了。

而這個投行同事,只是他們部門裡的一個普通員工而已。



04
賺錢分層級,僅靠努力遠遠不夠


畢業後,我也開始刻意學習賺錢的方法論,研究賺錢的邏輯與規律,努力去建立自己的系統性賺錢思維。

這個社會的財富一定是優先分給承擔風險的人,然後是分給有資產/資源的人,最後才是分給純粹付出勞動的人。



明白這些道理,我就給自己先定了一個擺脫上班打工的目標,工作之餘開始挖掘自己身邊的資源。

在前幾年建築、房地產市場還比較好的時候,成立了一個小公司,接了幾個項目。又趕上17年的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算是小賺了一下。

現在想來,跟我對資源的認識和積極尋求賺錢方法是有關的,僅僅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這個社會,一定是有能力的人給有資源的人打工。

明白賺錢的層級,並且不斷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賺錢層級,才是你的收入與別人拉開數量級差距的關鍵,這也是絕大多數人從沒思考過的問題。


如果用上帝視角冷漠地觀察一個公司的運作,你就會明白:動用一個直接資源能帶來的價值,大概率比幾個員工天天加班要高。

手中凝聚了大量資源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獲取財富的機會。還是我剛畢業時候的證券公司,營業部的一個副總,美女,老爸是上市公司高管,直接引進幾個億的託管資金,穩穩位居營業部二把手。

資源,會直接提升個人的財富密度。


寫在最後


你的選擇、執行力、學習能力,決定你收入的下限;你對賺錢的理解與認識,你所處的賺錢層級,決定你收入的上限。

大家畢業後的差距,也就是這個上下限的差距。


職場申壹說


真實經歷!我畢業9年了從最初工資1月1550做到工資1月收入1.3萬,2019年與人合夥開了火鍋店,短短半年時間店關門了,還虧了30萬!工作也沒了!汗😓今年年都難過啊,準備過完年找個公司上班,又要從低層做起!!!只要努力,我不會放棄的!還能回到一月收入過萬!在做個副業網上賣賣商品!


錢元帥分享家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講一個我身邊的故事,我在富士康工作的時候,一位老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當年高中畢業進入富士康,在富士康幹了十幾年,從產線打螺釘的崗位一路做到專理,期間讀了在職本科,在職碩士,學習了心理學,而同期跟他一起入職的一位同事,十幾年後依然在一線打螺釘,打螺釘的技能練到爐火純青,多次技能大賽都是冠軍,然而這個技能並不能給他帶來更好的收入,隨著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推進,大部分打螺釘的崗位由機器人取代了。

一個人的薪資有很多因素決定,而一個人的選擇就像是在高速上開車,選擇一個方向就決定了接下來會從哪裡出,當然過程中還取決於個人努力,沒有努力半路車毀人亡的也大有人在,而選擇決定了出路。

畢業幾年,薪資的差異,也都是取決於個人的選擇,我當年畢業的時候,進入製造業薪資2950,而同班同學進入互聯網,本科5000起,碩士6000起,少數直接拿到年薪30W,第一個選擇是起點,不同行業起點完全不一樣。

第二個選擇是崗位,即使同一個行業,同一家公司,選擇的崗位不同,給公司帶來的價值不同,薪資的起點和後續的增長速度也會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畢業3年左右,第一次跳槽可以使薪資大幅度提升,達到市場平均水平,而這次的選擇同樣的由決定了接下來的起點。

最後是關於自身的職業規劃,其實一個人選擇的背後,都對應著他們的價值,除了行業,崗位的情況,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個人是否滿足於現狀,如果對現狀不滿,又沒有采取行動去改變,那隻能說明其實現狀對他還能接受。

對於那些畢業幾年,薪資還幾千的同學,可能他們選擇的是企事業單位,選擇的是教師等等,也可能是選擇一份普通企業的普通崗位,每一個工作帶來的也不僅僅是錢,有些是看重時間,有些是看重聲譽,也有些就是熱愛,知道自己選擇的是自己想要的,也就無所謂別人是薪資過萬或者過10萬了。



生涯規劃師方文波


朋也觀點:題主也說了,既然是大多數人都是月薪三千的話,月薪上萬的人要麼機遇,要麼是能力,總而言之就是極少數人才能做到。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能在畢業幾年之內就月薪過萬的,付出的一定比正常人多得多。

我今年大學畢業差不多四年了,身邊月薪過萬的校友確實有一個,所以就從我個人經歷還說說為什麼同樣的起點,收入狀況僅僅幾年就有這麼大差距的原因吧。


一,地域不同,收入的水平就不一樣。

如果在一線城市的話,有著學歷的加成,在一家單位工作幾年之後,差不多也能混個基層管理的職位了,月薪過萬也不算難。或者做一些帶有營銷性質的工作,幾年的沉澱積累,即便沒有升職,但靠著提成,薪水肯定會漲。

就好比在北京,只要你想找,有個專科畢業證就行,找一份月薪五千的工作難度真不是很大,當然了能不能幹下去另說。在我家鄉的城市,哪怕你是本科,想找一份月薪三千的都費勁,絕地大多數都是兩千多,能幹到月薪過萬的,那都得是高管級別的人物。

所以月薪的高低,跟你在什麼地方工作有很大原因,畢竟消費水平放在那,收入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二,行業不同,月薪起點和漲幅就不一樣。

就拿我在大學的專業來說吧,專業是機電,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技術方向)。這個技術註定就是不可能在幾年之內就到達月薪過萬的。屬於越老越值錢的行業,所以等真正能拿到一萬以上工資的時候,估計都成老頭子了。

而我的一個朋友,工作是程序員,工作年齡跟我差不錯,現在月薪一萬五,所以行業不同,起點就不一樣,未來發展自然也會越來越大。

其實這也算是選擇大於努力的結果吧,如果我在本專業領域內工作,哪怕就累死我,也不可能以現在年紀拿到一萬塊的工資。

三,在幾年的時間離,能不能在一家公司堅持得住。

大多數畢業生都有一個通病,動不動就一言不合就辭職。其實辭職本身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前期的職場生涯中,頻繁辭職會導致你經驗的積累出現斷層,基礎打得不牢固。

換句話說就是別人在一家公司幹個三五年就有機會進入管理層,如果你動不動就辭職的話,永遠都是企業的基層員工,沒有機會接觸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工作技能只能說是越來越熟練,而不是越來越精進,幹著基礎工作,收入自然也就不會有所增長。


朋也


選擇大於努力,說一下我的經歷。

大學畢業後先去大街上賣鞋油,一個月固定工資1000。後面看不到希望,回了老家準備考試。拿到了事業編制又不甘於頻繁總想著有更廣闊的天空,進行了北漂然後工資從3000-6000-1300-1500。

最後我想說的是,首先你得選擇會決定著你得發展,其次不同的城市薪資水平是不一樣的,加油


文阿莫


說實話,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是相當的大。在我所在的國企,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一輩子也就是那3000~4000的工資。但是有的人,可能沒有畢業,就有很很有可能就月收入上萬了,只能讓人感嘆,差距真的是太大了,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呢?

第1點,機遇

機會是最重要的,也當然也就是雷軍所說的風口,只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人只要抓住一個機遇,就能夠很快的成長起來。

就如浪潮之巔所說的一段話: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到幾十年間,它們代表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你想想10年前入職互聯網公司的人,他們現在的成就肯定不一樣,或者是10年前投資房地產的人,還有前兩年趕上抖音這波潮流的人,發展都不會太差,李佳琦1.3億在黃浦江邊買了豪宅,代古拉K一條廣告報價30萬,所以說機遇真的很重要。

第2點,行業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不同的行業發展速度也是不一樣的,身處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收益也會很大。比如說現在的新媒體運營和傳統的報紙行業,你可以比較一下崗位招聘的薪資差距有多大。在傳統的報業,他的薪資並不高,薪資漲幅也是有限的。但是新媒體運營,薪資待遇確實在不斷的往上漲。因為新媒體的市場是在不斷的擴大,而傳統紙媒的市場是在不斷的萎縮,此消彼長。

第3點,企業

平臺真的很關鍵,就拿國企舉例來說吧,別人進的是菸草,電力,而你去的是一個普通小國企,待遇肯定是不一樣的,國企的體量越小,那收入也肯定就越低,但是像菸草電力等壟斷型的,他們收入都不低。

此外,就是企業所處的行業,現在比較好的就是互聯網方向的企業, 而國企的收入是肯定比不上這些企業的。

第4點,崗位

在企業裡面的薪資待遇也是相差很大的,其實呢,從很多公司來看的,哪個部門的收入最多?肯定是公司裡最主要的渠道賺錢多啊。就拿華為舉例來看,他肯定是研發人員拿的收入更高,而那些後期條線的收入肯定低,因為華為就是靠研發才能持續的走下來。

所以,在一個企業裡面想要拿高薪,就要去看最賺錢的渠道是哪個。

第5點,個人能力

一般而言,公司給你的薪資和個人價值是相匹配的。如果你創造的價值不多,公司肯定不會給你高薪。

當你的能力足夠強的時候,公司肯定會給予你相應的薪資。比如說張小龍,他的薪資是5億,為什麼?因為馬化騰認為他值這個價。

第6點,看領導

為什麼說要看領導呢?有的人能力很強,但是領導就不願意提拔,不願意用,那就得在基層崗位上幹很久了。在國企裡面,我見過很多優秀的人,幹了很多年,職級不變,薪資不漲,工資當然還是那麼一點。而被提拔的那些人,薪資自然是水漲船高。


傑說職場


看單位,有保障單位工資低,沒保障單位工資高,我校剛進青年教師月工資3000,但以前都私企1萬五,但還是在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