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擇原理,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為什麼我們是如此的幸運?

你是否想過,地球上存在的水、環境、大氣、自然資源等等,為什麼這些條件正好適合我們的生存?宇宙學家經常用“

金鳳花區”原理將這個問題應用到地球上的生命中,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對生命來說是“恰到好處”的。而人擇原理解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麼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

根據物理學家兼作家維克多·J·斯滕格的說法,當你將電磁力與重力進行比較時,我們發現電磁力是重力的39倍。因為如果這兩種能量更為均勻地匹配,恆星燃燒的時間就不足以讓生命在繞軌道運行的行星上發展。科學家稱之為人類的巧合,或者說是與人類存在本身有關的巧合。

人擇原理,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為什麼我們是如此的幸運?

斯滕格提醒我們的另一個例子是:宇宙中的真空密度比我們以前認為的密度低得多(實際上密度低139倍)。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如果最初的更高估計是正確的,那麼宇宙早在億萬年前就已經四分五裂了。因此,如果我們宇宙中的某些條件稍有偏離,那麼生命就永遠不會進化。我們怎麼這麼幸運?在所有可能的宇宙中,為什麼我們的宇宙會變成這樣?

人擇原理,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為什麼我們是如此的幸運?

1974年,天文學家布蘭登·卡特提出了人擇原理,解決了這一難題。卡特假設:人類的巧合是宇宙結構的一部分,他提出了兩種變體:弱人擇原理:這種對人擇巧合的反應聽起來像是常識的一部分,簡單地說,卡特指出,如果我們的宇宙不適合生命,那麼我們就不會在這裡對此感到好奇。因此,沒有必要問為什麼。強人擇原理:在這個版本中,卡特借鑑了哥白尼原理的概念,哥白尼原理指出地球或人類沒有什麼特別或特權。他說,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能夠支持生命的宇宙中,那麼只有支持生命的宇宙才是可能的。

人擇原理,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為什麼我們是如此的幸運?

宇宙學家已經設計出了30多個關於人擇原理的附加概念,其中包括量子物理學中的參與式人擇原理,即宇宙在被觀察之前是不可能存在的;以及最終的人擇原理,即智力是宇宙的必要屬性,一旦被創造,就永遠不會被毀滅。如果不是幸運的話,這個宇宙可能不允許智慧生命的進化,所以人擇原理是一個科學的嘗試,試圖解決“為什麼?”

知識拓展:金鳳花區,目前其官方的詳細解釋是:使智慧生命成為可能的狹窄參數頻帶,地球和宇宙正好落在這樣一個參數頻數範圍內,使能夠構成智慧生命的化學物質得以產生。在霍金的 《大設計》中提出:金鳳花區域是可變的、不穩定,形狀是帶狀,但並沒有給出具體頻數範圍。在《大設計》(P130頁)中,形象地描繪出金鳳花區域。圖中採用二維座標系,橫軸表示多個行星與一個恆星的距離(天文單位AU),縱軸表示多個恆星之間的距離。以太陽系為例,描繪了太陽系中金鳳花區域。

人擇原理,宇宙本身正好適合生命存在,為什麼我們是如此的幸運?

在《大設計》中,太陽系的運行軌跡如何?圖中雖然沒有標出,但是根據原圖可以推理,圖中的八大行星並不是逆時針或順時針進行旋轉,而是垂直於恆星座標系旋轉。產生這種運行狀態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八大行星按照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那麼地球、火星等八大行星將掉入恆星中,被恆星吞噬,繼而八大行星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與現代物理觀察到的事實不符,《大設計》中的金鳳花區域的二維結構模型設計不免讓人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