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1

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大家好,今天我講的主題是:至暗時刻,企業如何突破自我,轉型升級。


在講企業思維升級和自我成長的認知時,我在前面寫了一行字,叫做“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很多事情,如果你身處其中,可能沒辦法想到整個事件背後的緣由和邏輯,即只有放大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才更容易想明白事件背後的基礎假設,然後將你內心最開始做這事的思考,即第一性原理更好地還原出來。

很多人都在提至暗時刻,尤其今年的疫情爆發後大家說的更多了。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段我們在2019年中270天的經歷,這段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完全的重生和洗禮的過程,也是我們幾個關鍵創始人、合夥人的至暗時刻。

2

公司270天的“至暗時刻”

洛可可是一個特別關注設計調性的一家公司,過去十幾年,我們在選辦公室時都會選擇特別有調性、有小資氛圍的場所,這個場所裡邊可以養動物,是一個讓設計師感覺特別舒適的環境。


但是,2018年7月8日,一場大火就整個兒把我們的公司樓燒掉,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是早晨,我們還在家,忽然合夥人群裡說樓著火了,好多人都是抓起衣服,趕緊去現場,過去後,其實基本都快燒沒了。我們的合夥人,也是專門從外地飛機飛回來,但也沒有解決問題,那個樓徹底地都燒沒了。當時到火災現場時,大家都挺難過的,因為它承載了我們好多人的情懷。

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怎麼辦?火災後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禮拜一大家怎麼復工?如果這些人上不了班,意味著很多客戶的項目就完全delay了,因為好多客戶是排著期趕產品的進度。如果要搶救,最好的辦法是迅速給大家找到辦公的地方。所以在火災過後26小時內,我們幾乎所有人都湧進了周邊的咖啡館。

我們的合夥人也在第一時間,在北京各個地方找可容納這些人的辦公室,

差不多36小時以後,就找到了在望京的一個辦公空間,召集大家搬進去開始了辦公,當時北京有400多人,就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跟大家講我們遇到的問題,接下來怎麼去共渡難關?如何解決客戶產品的進度問題,如何去搶救資料?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火災90天之後,我們就重新搬進了一個新的地方。這次我們選了一個特別新派的辦公樓,五層的獨棟。很多人問,你們第一棟樓燒掉了,又搬到了新樓房裡,是不是這事兒就解決了?事實上不是的。

3

第一次變革:使命、願景、價值觀

這裡邊遇到幾個核心的問題。


第一,產值在這個階段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客戶的進度,以及原來的很多線下資料、電腦全部燒沒了,需要重新做恢復,這部分基礎建設還是蠻重的。

第二,洛可可和洛客(LKKER)搬到一個樓後,原來兩家文化、價值觀、使命都不一樣的團隊要重新融合。

我們在2016年做洛客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兩家公司本身在價值網上是有重疊的。其次,洛客雖然做了線上的平臺,但跟洛可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競爭的。當時為了鼓勵創新,我們創始人甚至喊出了“幹掉洛可可,用新的平臺方式幹掉原來的舊模式”的口號。


兩家使命和願景完全不同的公司,現在要定個新的願景,提出了“以設計為核心競爭力,連接用戶、企業、設計師構建一個社會化產品的創新平臺,共同創造好產品”,這相當於把整個集團完全平臺化。

這時,又給了一個全新的使命,叫“設計美好世界”。這跟原來的使命有什麼區別呢?2005年我加入公司後,我們的使命叫“挺起中國設計的脊樑”,當時有很多合夥人都是衝著這句話加入的,以這個為使命,致力打造一家世界級能夠代表中國的創新設計公司。而改變後的這個使命,更樸實,但是跟原來的使命也相差甚遠。

我記得那一天,創始人賈偉在臺前講新的使命和願景時,他說,當滴滴模式已經出現時,再做一個線下的出租車公司已經沒有意義了,其實說的挺對的。但說完這句話時,坐在前面的一個合夥人就哭了,是個女生,她說當時就是衝著“挺起中國設計的脊樑”這個使命來的,現在告訴我說這件事沒意義了,大家整個的理想全都崩塌掉了。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事實上,今天放大時間尺度來看,當時我們面臨的是戰略和願景的失效,你的平臺化戰略跟原來的願景不匹配。過去十幾年裡,我們願景的支撐點是做設計,現在給的定義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社會化產品創新平臺,它的底層變成了產品。這兩個支撐點的變化導致了上面承載的願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其次,願景和使命本身也是失恰的,原來“挺起中國設計的脊樑”的使命是立足於中國,有特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情節,而今天的“設計美好世界”是一個更樸實、讓更多人能接受的一個新使命。

所以,在我們戰略、願景、使命發生變化後,我們還推出了全新的價值觀,叫“價值觀殿堂”,他的底層是員工要有簡單、自律、勤奮、激情的品質,中間有三個重要的支撐點,即共創共享、創新為本、品質之上。這個底層支撐真正指向的目標是成就客戶。價值觀是在那個時間點上重新定義了我們的行為準則和指向。


藉著這個時間點,我們重新梳理了公司的戰略,讓全體的洛客人真正的浴火重生。因此,雖然我們遇到了一次災難,跌了一個跟頭,但在這個前提下,也有了這次的大融合和大變革,讓整個團隊激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4

第二次變革:全新戰略落地


我給大家講一下我們如何認知團隊的成長。

1、第一曲線:洛可可的戰略槓桿


第一曲線是從2004年到2016年的這段時間,這個階段,它是一個線下的高端設計公司,其中的槓桿就是當時外部需求的增加。

從2004年開始,大量的世界五百強進入中國市場,對於設計需求產生十倍速增長的變化。同時,隨著高校的擴張,大量的工業設計學生畢業,供給側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出現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機會。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這時,槓桿的支撐點是“用好設計成就客戶”,更多指向的是主流市場五百強的客戶、以及行業的頭部企業訂單。

最核心的競爭力是高品質的設計管理和優秀設計師團隊培養能力。


當時我們用一個叫細胞管理的組織控制方式,讓每個小團隊都有創業精神和意識,同時又做整體的品控管理。在那個時間點,我們的管理效率、交付效率都得到了特別大的提升,也給洛可可帶來每年差不多200%的增長。

2、第二曲線:洛客(LKKER)的戰略槓桿


2016年開始做洛客(LKKER),當時我們洞察到的機遇是連接側的需求。互聯網技術的平臺連接能力出現十倍速、甚至百倍速的急劇增長,有大量的共享設計服務出現,讓我們看到如果洛可可一年能服務1000個客戶,通過洛客共享設計平臺起碼可以服務到10000個客戶,而服務能力提升背後是用互聯網的平臺技術,賦能海量的設計師。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在做平臺過程中,我們做了完整的品控邏輯、項目管理機制、設計師的整個分級和運營機制。核心目的是讓用戶去線上做設計時,仍然能保證100%的質量,同時還能實現規模化的交易和服務。

回過頭來看,我們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不變的東西應該是用好設計來成就客戶,這是我們底層邏輯。仔細分析市場,洛可可一直佔領著大的500強公司等主流市場。而洛客(LKKER)做的基本是腰部市場,但它的服務模式和交付程度還是滿足不了更多的用戶。這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叫做4300萬的小微企業、初創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3、第三曲線:顛覆式創新戰略槓桿

當市場需要出現巨大風口需求時,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的設計能力,原來的洛客和洛可可滿足了“好”的需求,但在“快”的層面仍然沒有解決。我們在供給側分析,現在智能雲計算和性價比10倍數增加,我們想能不能打造算法驅動的設計工具和服務,直接去服務於客戶,這樣很多人工的工作就減少了,效率就得到了提升。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我們又做一個槓桿,找到了一個顛覆式創新戰略路徑,指向於4300萬的小微企業。我們以“好設計來成就客戶”為底層邏輯,但上面的槓桿力是算法驅動的設計工具,用這個方式來解決小微企業的需求,因為小微企業需要的是適合的設計,而不是獲大獎的設計。

在整個在洛可可裡,叫做三浪疊加。洛可可是傳統型的設計公司,它的定義是以諮詢+設計方案,以策略先行做設計。洛客是用平臺邏輯來取勝,專業+平臺技術,提供能實現規模化的服務。但是到了今天智能階段,是通過產品+智能,用人工智能方式取勝,這時實現了規模化,是前兩者完全不能達到的。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4

尋找破局點:供給效能


那麼,哪裡才是發力點呢?我們找到了一個能夠破局的單一核心要素,叫供給效能。智能在這個階段給我們更大的價值,在於供給效能的提升。這對於行業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技術顛覆性的變化

基於這個思考,2019年我們推出了洛客雲智能平臺。它最大的價值在於代表我們的未來真正的增長曲線,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來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

我們有兩個團隊在試水,一個是通過算法直接做設計。另一個是用雲計算和智能方式給設計師賦能,提升設計師的人效比。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為什麼是顛覆式創新?原來一週完成的設計項目,現在十秒鐘就可以完成。原來一個項目,設計師要提交三款方案,現在可以提交100款。原來一個項目3萬塊,現在99元。原來一天可以下30單,現在可以有3000單,這是對行業完全的顛覆改造。

所以,因為智能的啟發我們內部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我們在思考,今天行業的確實是通過技術驅動的,背後是對數字化的認知,如果你有數字化管理思想和產品邏輯,那你提出的模型也是不一樣的。

5

洛可可數字化組織構建


這個模型,分為三個世界。從哲學上講是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一個代表的是公理化世界。另外一個代表的是真實的物理世界,包括行為意識等等。

但中間一定有個橋接,這就是是叫數字孿生世界,今天的很多決定、消費都是數字決策的,我們理解為數字的智能生態。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怎麼理解呢?我拿我的經歷跟大家分享。2004年我進入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洛可可,2009年出去自己做了一家用戶體驗公司,後來這家公司完整的被收到了洛可可,就是洛客(LKKER)的用戶體驗部門。2016年又開始做洛客,到2019年重新做梳理時,我們開始搭建整個洛可可的中臺。

為什麼做中臺呢?我們的理解是整個行業在創造一個新產品時,它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分工越來越細,協同越來越差。而且有很多的環節流程機制沒辦法再用傳統的方式去做。作為一個設計公司,有什麼機制從組織上的調整給大家做賦能呢?基於這樣思考做了中臺的邏輯。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我們給自己的規劃中有一個核心的概念,叫PLM。我們希望能做到產品創新的全生命週期能夠被管理,從開始被創造,一直到後面的生老病死被回收,我們想構建一個屬於洛客(LKKER)的超級大腦。他在組織上,從底層的機制和算法上,給到整個業務全新的支撐,這個支撐裡包含營銷、設計、結構開發、軟件研發、測試生產製造到營銷全鏈路,能夠做整個數據的在線化管理。我理解,它背後是要重構今天產品創新的協同模式。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跟釘釘深入打通,構建在線協同工具。算是正式共創了一個設計行業的在線協同的SaaS平臺。現在我們有了一個部門叫洛客雲智能。把原來的洛可可的整個智能化和釘釘業務標準化的服務合在一塊,構建了從智能、標準化產品、到定製化的設計服務,再到輕供應鏈的服務,連成一個一體的產品矩陣。


6

對戰略槓桿的認知和理解


對於戰略槓桿的理解和認知我總結了五個詞,長短、破界、利他、內核、歸一。

第一是長短,槓桿的長短是與指北針的目標大小呈正相關的,槓桿兒越短,能翹起來的圓越小。所以,從洛可可最開始供需的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十倍速的變化,能翹起來的客戶規模和訂單量規模也是完全不同的。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第二是破界。剛才講了洛可可有三次破界創新,每次破界都有一個不變的因素,就是用好設計來成就客戶。但每次破界創新、科技創新都會帶來全新的槓桿,每個槓桿都是外部機遇的不同,目標的全新升級。包括你要在哪個點上去發力,我們第一階段是管理驅動,第二階段是平臺規模驅動,第三個階段智能算法驅動。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第三叫利他。我認為利他是最好的戰略支點,就是槓桿的支點。你要想能帶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其實就是基礎使命背後所反映出來本質。背後是用好設計來服務客戶、成就客戶,它是最穩定的一個東西。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第四是內核。如果你的槓桿特別長,槓桿代表的是風口外部機遇和環境的變化,槓桿兒特別大,風口也就特別大。但是如果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不行,前面設一個巨大的目標,也沒有機會。這個是我一個特別強烈的認知。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反過來看,今天洛可可的終局,我們特別認定是三浪疊加的。大家看到的我們服務的客戶的圈層,服務方式、價值網是不同的,他可以同時服務於不同的企業,同時也服務於同一家企業的不同層次的需求,這個是我理解的產業賦能。

最後是歸一。在我們的商業模式裡,都要有一個不變的“一”。是我們發自內心相信一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是你的第一性原理,上面的其他行為都會被索引。所以,今天聊聊至暗時刻大家的認知升級,我認為無論方法怎麼變,思路和邏輯怎麼調整?那個底層的堅持是給你最大的力量。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7

關於世界觀的三個思考

第一件事,開始做洛可可時,大家充滿了自豪感,每個設計師頭上都掛滿了光環。那個時候,其實設計師就是“我”。後來做洛客(LKKER)時,裡邊加入了企業、用戶、設計師,變成了“我們”,從洛可可到洛客(LKKER)其實是“我是誰”的認知迭代。

第二件事,最開始我們每天想的是獲獎、爆款,我們的方法論其實都是講設計。但在洛客(LKKER)時就不一樣,我們更多是如何給設計師賦能,如何做在線化協同,講的是我來自哪裡?我的訴求是什麼?

第三件事,原來我們的做設計服務,代表當下能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今天洛客(LKKER)裡不光有人,還有智能化,其實它更多代表的是未來,所追求的方向。


經歷了270天“至暗時刻”後重生,創始人要放大尺度、跳出自己

所以呢,這三點我理解是,其實本身是世界觀的一個升級和迭代,也是一個世界觀的破解創新。

所以我今天重點想講,遇到困難並不可怕,克服困難的過程,也是一個打磨自己,打磨團隊,升級業務的一個機會,可能過了這個時間點,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至暗時刻,可能也是你的最佳的轉型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