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唐王之渙,詩人採用了什麼視角眺望黃河?如何賞析?

雙魚座66209226


前兩句寫景,那是大手筆,一個‘上’字,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以及周邊環境的蒼茫、遼闊。緊接著,‘一’和‘萬’這一比襯,大漠的荒涼就凸現出來了。詩歌就是這樣的惜墨如金,就是這樣的三言兩語,就把握住景物的本質特色了,不然就不是大手筆了。

氣魄大,還得角度細,後面兩句是觸景生情,屬於議論。詩人不一定當時聽到了羌笛聲在嗚咽,是扣住了‘萬里長征人未還’,是用‘羌笛’再次強調前面的景色特徵——這‘羌笛’和‘折柳’是邊塞的粗獷與都市的婉約的兩種情愫(兩種文化)的衝突與對比。愈是衝突,愈見內心的矛盾糾結。詩人把握了那個時代征夫怨婦的普遍心理,用詩歌為他們代言。代言中,又去掉了哀怨,只是客觀地記錄時代特徵。這樣,所抒之情實實在在,具具體體,客客觀觀。

景有景的特色(地曠人稀,交通不便,蒼茫遼闊),情有情的特色(邊疆的動盪、征戰)。表現手法上,白描加上借情抒情,對比手法以及化用前人詩句嫻熟卻又不露痕跡。結尾點題尤其給力。的確是邊塞詩的代表作!


瀟湘子41563803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王之渙的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筆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並不消極頹廢。表現出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意更有張力。

下面就逐句賞析這首絕句。

黃河遠上白雲間,首句抓住了自下而上的角度,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視覺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水,像一條綢帶迤邐飛上雲端。一開始就寫得神思飛躍,氣象開闊。李白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一樣是寫黃河,一樣是從下游向上遊觀望,但意境不同。李白的詩是由遠及近,同樣是表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因為順序和河流的方向相反,表達的意境就大相迥異。王之渙表現的是突出黃河的源遠流長的閒適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美。而李白的詩則表現出奔騰咆哮,大氣磅礴的動態美。

一片孤城萬仞山,塞上孤城,荒涼料峭,也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更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白雲間”是大的背景,“萬仞山”是近的畫面,在遠川高山的映襯之下,更顯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正因如此,軍事地位十位重要。“一片”是唐詩裡常用詞語,往往與“孤”連用(孤帆一片日邊來,一片孤雲)等,這裡相當於“一座”孤城,但在詞采上多了一層“單薄”的意境。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的環境下,忽然聽到幽幽的羌笛聲,恰恰所吹奏的是哀怨悽婉的《折楊柳》,這不禁勾起了戍邊兵士的思鄉之愁。(因為“柳”與“留”音相諧,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兵士們聽著哀怨的楊柳曲,內心十分惆悵,但詩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寬慰。

春風不渡玉門關,即然春風根本就吹不到玉門關來,又哪來的楊柳可折呢?這一句似有一股怨氣,但又暗含無盡的無可奈何的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為國戍邊的責任更加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實則曲折表達出那種抱怨,這使得整首詩意韻變得更為悠遠,更讓人回味無窮。




蒼梧本草


《涼州詞》是唐王之渙的邊塞詩之一,歷來被認為是唐代邊塞詩名篇,引用章太炎先生說:“絕句之最”。“黃河遠上白雲間”是王之渙採用由近到遠眺望的方式,感受到滔滔滾滾的黃河猶如一條絲帶迤邐懸掛雲端,景象開闊遼遠,創造出壯美雄放的詩境。

我們的傳統詩歌往往蘊含著豐富意境,詩人藉助客觀圖景的描寫來表達強烈的情感,通過借物抒情、移情於物勾勒出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體現出詩人不同的情懷,也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歷史厚重感。

下面,我以創作背景、語感語境、作者情感三個維度來賞析這篇《涼州詞》,以助於大家能夠直觀瞭解和感受詩帶來的意蘊。

一、時代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載著涼州厚重的歷史與燦爛文化

涼州,地處祁連山東麓,河西走廊最東邊的一個重鎮。漢唐之時,是“絲綱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西北的軍事重鎮,也是西北僅次於長安的最大城市。

由於歷史原因,唐代涼州詩歌在風格上呈現為浩瀚荒蕪、威武豪邁、悲涼蒼勁。塞外蒼茫大地,遼闊原野,浩瀚天空,無邊沙漠,清冷月夜,酷冷氣候,構成了人們心目中對邊塞獨有的印象——荒寒。歷來詩人眼中的此地,總是與戰爭、苦難、蕭瑟、淒冷、荒涼聯繫在一起,成為人們心中固有的定格。盧照鄰《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漢月明”;李白《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悽婉哀怨的曲調中,傳遞出的是一份遠征人思念家鄉的折磨與煎熬。

唐代詩人王維、曾參、高適均有邊塞詩,它們的詩情感意蘊深厚,或描述戰爭、或扦壯志發思鄉、或描繪名勝風情。其詩歌呈現出慷慨悲涼的情感特點與詩人身處異地的複雜心境,可以說是詩人前半生艱苦跋涉的心靈寫照。王之渙的《涼州詞》便是運用意向手法描寫塞外名勝風情、塞外景觀。

二、語境語感:用詞雖質樸無華,然意境高遠渾成

《涼州詞》全詩四句,勾勒了四組意象,這些意象之間不僅僅具有“定景”的功能,更是一種相互投射的互動過程,從而構成了一幅不可分割的完整畫面,實現了全詩的意象連貫,進而烘托了詩的意境。

“黃河遠上白雲間”,“黃河”是動作者,“遠”是表方式的環境成分,動詞“上”是過程,“白雲間”是表地點的環境成分。從詩的意象來看,詩中用“黃河遠上”勾勒出了滔滔河水像是從雲天扶搖而下,彰顯了黃河的磅礴氣勢,與整首詩的情感氛圍相一致,更易讓讀者感受到塞外風景的壯麗之美。

“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片孤城”指的是涼州,“萬仞山”是環境背景,凸顯了邊塞城池的孤寂和艱苦。“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文化內涵,喻指戍邊堡壘。在座座高山的反襯下,更顯此城地勢之險要與處境之孤危。

“羌笛何須怨楊柳”,“羌笛”是擬人化了的講話者,“何須”是環境成分,“怨”是過程,“楊柳”是受話者。“羌笛”字面上外指西北邊疆的特色樂器,實指戍邊將士。“楊柳”喻指離別情緒,“何須”二字,用反問的形式彰顯出濃郁的詩意,凸顯詩的情感——戍邊將士縈繞著無限的鄉思離別,保衛國家義無反顧,“楊柳”與“春風”在聯想意義上進行了銜接,這使得語言形式具有了現實意義。

“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是動作者,“度”是過程,“玉門關”是目標。動作者“春風”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春風,形容塞外荒涼。動詞“度”是不到的意思。目標“玉門關”指確定地點,這句寫出了邊關荒寒孤苦、蒼涼壯麗的景色,又抒發了詩人對遠戍士卒的同情,含蓄地指責了統治者對遠戍者的冷漠。

三、作者情感:用廣闊的胸襟,表達出戍邊士兵的思鄉懷土之情

王之渙的《涼州詞》主要表現為威武豪邁、悲壯蒼涼。安史之亂後,少數民族入侵涼州,昔日的盛世己蕩然無存,詩人目睹此情此景,迫切希望早日收復失地。此時,“威武豪邁的藝術風格,需具備雄勁放的個性,豪放灑脫的人生態度,建功立業的政治熱情,不怕犧牲的大丈夫崇情。

自古邊塞詩歌帶給人們的正是這種大氣豪邁,威武雄壯。邊塞廣闊的天地,獨特的氣候,使得詩人的情懷也高允了起來,其詩歌激品上進,叱宅風雲,威武豪邁,氣勢雄渾,慷慨豪壯。


但是,從側面上又表現出孤苦寂寥,悲壯蒼涼,敘寫著涼州的孤寂沒落,同時流露出對戍邊士兵思鄉懷土的同情。


左小炏


王之渙這首《涼州詞》早在詩人當時就是一首廣為流傳的邊塞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採取由近及遠、自下而上的視角,描寫黃河浩浩湯湯、一瀉千里的氣勢,抒發征夫戍邊思鄉之苦,其景美輪美奐,其意蒼莽遼闊,其情無限悠長。欣賞此詩要把握三個方面:

一是詩名的真與偽。"涼州詞“是唐代新的樂府曲名,在當時很流行,它是一種曲調,而不是詩的題目,很多詩人如王昌齡、高適都以《涼州詞》的曲調寫詩。據傳,龜茲國王愛好音樂,以山水之聲為音樂素材譜成許多歌曲,在西域風行一時。唐朝的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到這些曲譜進獻給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曲譜,配上歌詞,並以歌曲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除“涼州”外,還有“伊州”、“甘州”、“涼州”等十多個曲調。地名的涼州位於漢羌邊界,是唐朝經濟中心,西北商埠重鎮,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也是絲綢之路節點之一。唐朝常駐軍屯邊於此,所以涼州一詞也因此具有了蒼涼曠遠的邊塞之美。

二是人物的隱與現。唐詩之美,寫景非景,寫人無人,常常身在其中,意在詩外。無論是寫報國之志、閨婦之怨,還是寫從軍之苦、反戰之情,邊塞詩都會有人物時隱時現。《涼州詞》通篇不見人物,卻依稀可見一個戍邊的征夫仰望黃河白雲,目及塞外蒼山孤城,耳聞羌笛聲聲,心念家鄉故園。這種藝術手法是極為高明的。當然,普通的征夫沒有詩人的宏大視野和情思,也寫不出如此氣勢磅礴的詩作,詩人不過是假借征夫之口,抒發自己的心中所思所想而已。但是,欣賞此詩,能觀照到人是很重要的,沒有畫外之音,一切詩情就失去了依託,也不能身臨其景的感受詩歌營造的氛圍,激發不了內心深處的共鳴。

三是意象的虛與實。唐詩中的邊塞詩都會運用邊陲風貌作為意象,詩中的黃河、孤城、羌笛、楊柳、玉門關,都是邊塞詩常見的意象。其中,黃河、孤城、玉門關亦虛亦實,只是詩人比興的意象。至於詩中的說的“楊柳”,也不是寫實,是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以“楊柳”入詩,別具鄉愁之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怨”字,羌笛聲聲,睹物思情,家鄉遠離,而春風不度玉門之關,曲中自有惆悵之意、思鄉之情。

四是修辭的簡與繁。唐詩篇幅短小,容量卻大,主要得益於修辭之美。這首詩只有四句,既有豔色紛呈的視覺美:黃、白、綠,又有數字反差的對比美:一片、萬仞。既有山河靜穆滄桑之美,又有水流、風吹笛揚的動態之美。全詩音律和諧,對仗工整,意境深遠,實不愧為邊塞詩中的千古絕唱。


皇城根下聽蟲鳴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諒州詞是王之渙在開元年其間受人誣陷,憤然辭去冀州衡水主簿這個官職後閒賦在家那幾年所作。這是一首七絕詩,他的另一首五言絕句詩《登鵲雀樓》也是這個時期所作的。他的大部分詩現在已經失傳,他一共只有六首詩後來被載入清朝初年由康𤋮皇帝作序,由當時曹寅和彭定求等人奉敇編修,一共九百卷的《大唐詩》的卷二百五十六當中。這首描寫當時西北邊塞關隘的景色既孤曠又壯闊的涼州詞和那首登鵲雀樓一直為後世人千古傳頌。

這首詩的主人公是從下游往上游觀看,從孤城近望群山遠看黃河。景物中是沒有楊柳的,但聽到守城樓的將士用羌笛來吹奏著一首叫《折楊柳》的曲。

黃河遠上白雲間:因主人公處在下游地勢低的視覺角度,他眺目看到遠方位於上游地勢高的黃河之水,像天水一樣飛瀉在白雲間,這和他寫的另一首五言絕句詩剛好相反,他的那首五言絕句詩裡的黃河入海流那一句,他應該是處於上游看下游,從高處看低處。

一片孤城萬仞山:詩人處在的玉門關隘的城樓是一個與世隔絕,孤寂荒涼的地方,它的周圍和不遠處都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萬丈高的崇山峻嶺。

羌笛何須怨楊柳:這些守護著邊塞的將士思鄉情切,用羌笛吹奏著一首充滿離愁別緒的叫《折楊柳》的思鄉曲。那又何須這樣?何苦呢?你們的親人根本聽不到。

春風不度玉門關:因為這裡根本是荒原孤漠之地,不要說沒有春色的楊柳,就連春天的氣息都沒有,當然更沒有春風吹到這玉門關了。


黃昏客黑夜人


黃河壺口瀑聲隆,

亂雲飛濺溼涼州。

塞外景觀遊子贊,

吟詩留跡玉門關。

(讀唐王之煥《涼州詞》聯想)


徐徐升起438


現代人很難能寫出這樣的傳世之作。古代沒有快速的交通工具,從內地到邊疆路途遙遠,行期要幾個月或更長時間。季節變化瀝瀝在目,忍飢挨餓,遭遇猛獸強盜。身體和精神的遭遇,讓他們從心底發出了強有力的吶喊和感慨!


閒人洞


文學是缺少科學的門類。 需要是感受與誇張


用戶5526868234927


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雲”?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裡的徵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


節日使者五阿哥


1.巜涼州詞》 唐.王之渙

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巜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下面著重分析第一首,簡要介紹第二首。

第一首詩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東向西、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它以一種遠古的時空,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異族之間的關係,寫一位北方胡人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願,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3.不知以上解答可以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