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如今,鏡子作為一件日用品在千家萬戶扮演者不起眼的角色,然而在古人相對模糊的認知中,鏡子作為可以折射物象的神奇之物,具有更加神秘、深奧的意義。為此古人甚至因鏡子延續出了眾多神話故事、志怪傳說。

就連古今奇書《紅樓夢》也曾有過"風月寶鑑"的別名,可見這個亦真亦假、如夢似幻的故事與鏡子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在紅樓的故事裡,鏡子曾多次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那麼為何這看似平平無奇的鏡子能夠受到《紅樓夢》的青睞呢?

一、鏡子在古人心中是萬物之精、光明之力,因而曹雪芹引“鏡”入書

1、 古人對鏡中之靈的猜想

古人長年使用黃銅作為鏡子的原材料,由於黃銅的製造工藝高於青銅,因而在古人心中將它當做五行之中

"金"的代表,即金精

由於生產力的落後,銅鏡的鑄造可以說是人力和"天意"的雙重作用,因而在古代鑄造銅鏡時,甚至需要施以巫術來保證其成功率,因而銅鏡在古代長期富有靈威性、神秘性,更因此為而產生了許多鏡來由的猜測。

例如在《潛確類書》中曾記載:"昔黃帝氏液金以作神物,於是為鑑,凡十有五,採陰陽之精,以取乾坤五五之數,故能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通其意,以防魑魅,以整疾病。"這裡將鏡子的發明歸功於黃帝,並且賦予其驅邪祟、抗疾病的精神意義。

而《軒轅黃帝傳》中更是將黃帝所鑄之鏡稱為"神鏡寶鏡",也讓鏡子成為了凡人心中的萬物之精,更為鏡子溝通鬼神、驅治邪魔的說法增強了可信度。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2、 古人心中鏡子的光明之力

鏡子不僅有將萬物收歸方寸之間的"神奇力量",更有明淨、反射光線的能力,因此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鏡子幾乎是人間的"太陽"化身,賦予了人類能夠驅使光的可能性,而光因為同樣具有驅除邪祟的含義,故而銅鏡也就成為了篤信天道的道教的重要法器

魏晉南北朝的《抱朴子·內篇·登涉》一篇中曾做出了這樣的猜想:有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或人,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易鏡中真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鏡九寸以上者背之,則邪魅不敢近。

這樣的猜想也佐證了鏡子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與神鬼志怪之說的聯繫

,這也就為眾多古代小說中以鏡為關鍵點奠定了基礎,因而曹雪芹引"鏡"入紅樓

二、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1、鏡子於寶玉而言是自我認識、感悟自我的途徑,亦是發現女性之美、感受女性之美的新空間。

賈寶玉的眾多故事都與鏡子有關。第五回中寶玉與可卿在房中纏綿時,可卿房裡"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第五十七回寶玉也是在鏡子前小睡才夢到了遠在金陵、幾乎是自己翻版的甄寶玉。

甚至在太虛幻境警幻仙子處聽曲兒時,舞女唱的《紅樓夢》中對木石前盟的形容也有"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這裡的鏡不僅是"靈"的體現,也是真假、虛實不定的象徵。這些鏡子不僅是寶玉認識自我、感悟自我的途徑,也代表了他發現女性之美、感受女性之美的新空間。

在大觀園中寶玉所居的怡紅院有一面巨大的西洋鏡子,類似於如今的等身穿衣鏡,這面鏡子同時也是一個機關,只要進入怡紅院內室就需要通過這個鏡子機關,同時這面鏡子除了夜間睡覺時一直都不會遮起來,意味著寶玉每天都會數次見到這面鏡子和鏡子中的自己。

鏡子從心理學上來說類似於迷宮,而我們如今常見的鏡子迷宮就採用了實變虛,虛而生更多虛的"長廊效應",寶玉房裡的這面鏡子連同怡紅院的繁複佈置,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實中藏虛的迷宮。

步入這個迷宮裡的人,或者如賈政之流一般急切的尋找離去的途徑,也有的則如寶玉一般,完全的沉溺其中,在虛假的烏托邦裡徹底迷失。

2、紅樓女兒照鏡亦是照心,女子對鏡的依賴是來自男權社會的壓迫和女性自我意識的壓抑。

對鏡自照是古代女兒家的特定動作,攬鏡自照的女子似乎總是帶著一絲不同凡俗的氣質,就連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都會在恢復女兒身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可見照鏡子對女子來說是有著別樣意趣的。

我們知道,古代的女子所受的束縛更多,因而其自我意識只有借鏡的虛像才得以抒發,大觀園眾女起詩社寫菊花詩的時候,手腕高明、渴望一展才華的探春借《簪菊》一詩中以一句"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的疏狂表達自己的志向,而對寶玉懷有愛慕的湘雲則以"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來表達自己不得常相見的相思之心。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這種對於鏡的依賴是當時女性的通病,似乎只有在這種虛妄中才敢大膽的釋放自己的內心,這種隱性的自我來自男權社會的壓迫和女性自我意識的壓抑,而這種自我壓抑甚至是逐漸加深的。

正如寶玉的觀念中認為的那樣,"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在這個過程中,女子的自我意識是逐漸磨滅的,小女兒的自我情態也逐漸失去了。

在這種壓抑的大環境中,寶玉彷彿就是女兒家的一面鏡子,眾女兒以寶玉的眼光來審視自我,代表了對世俗的反抗和崇尚自由、認清自我的高尚情懷。

3、曹雪芹先生借"風月寶鑑"警醒世人不僅是"潮流",更是人性之善。

《紅樓夢》中不僅有普通的鏡子,更有如風月寶鑑一般的神器,不僅可以驅邪安神、展示風月,甚至勸諫世人、預示未來,可見鏡子這一意象在作者筆下是有特殊意義的。

風月寶鑑的第一次出現是書第十二回,"風月寶鑑,神物也:照鑑之背,不過點髏;照鑑之面,美不可言。但幻由心生,仙家亦隨人現化"。賈瑞因為貪圖鳳姐而洞生心病,故而照鏡可見鳳姐容顏,以這神器察人心的能力,大約可以讓賈赦看到鴛鴦之姿、寶玉則見黛玉容貌吧。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這裡借賈瑞貪圖風月因而虛弱至死的事勸諫世人莫貪風月,但歸根結底,賈瑞之死不只是因為其縱情與風月之事,更是因為看了鏡子反面,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卻沒能戰勝心魔,因而除了勸諫風月外,《紅樓夢》也借鏡之故事警示世人在對抗心魔時不能貪圖一時歡愉而沉溺其中,否則遲早會受心魔侵襲落得悲慘下場。

在明清時期,借小說來勸誡世人十分常見,例如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以及《醒世恆言》的"三言"系列,僅從名字也就可以看出其寫作寓意。

此外,當時眾多作者奉行"大凡稗官野史之書,有裨風化者,方可傳播將來,以昭鑑戒……能於一念之惡禁之於其初,便是聖賢作用,英雄手段,此正要人豁然醒悟... ...因書凡例之後,勸將來君子開卷便醒",因而曹雪芹先生借風月寶鑑警醒世人不僅是"潮流",更是人性之善。

4、紅樓世界裡人人都是鏡中人,活在自以為現實的虛幻之境,暗喻紅樓結局的歸於虛無。

詩云:"女媧補罷情天漏,墮向人間作鏡石。"根據史書和神話的記載,在銅鏡產生以前,光滑平整的石頭也曾在一段時間以內被人當做鏡子來用,而《紅樓夢》的曾用名"石頭記"也帶了這一層以虛幻的故事映射世間真實的含義。

這塊"頑石"託生賈寶玉之手,卻似乎總是能見到一些人世間的糟粕,第十五回寶玉要和秦鍾算賬那天,鳳姐兒在寶玉睡後將這塊通靈寶玉藏到了自己枕頭下以防丟失,雖不知寶玉和秦鐘的"算賬"故事究竟是什麼樣的,但在諸多猜測中,似乎與君子之情無甚關係,而這一切也只有這塊頑石得以見證了。

除了這塊頑石,書中由跛足道人親自帶來的神器"風月寶鑑"也很值得玩味,它正面可見美麗的鳳姐容顏身姿,反面卻是慘白的枯骨,這種極端對立的狀態不僅是人世間情與空的對照,也是風月之念與理性的對立,更是賈府表面繁榮與內裡衰敗的隱喻。

《紅樓夢》:水中月、鏡中花,書中為何頻頻提及“鏡子”?

但在這看似繁花似錦的賈府裡,更有比衰敗更加殘酷的存在——現實。紅樓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鏡中人,活在自以為現實的虛幻之中,賈母將虛幻的繁榮當做現實,寶玉將虛幻的和美當做永恆,王熙鳳之流將賈府的權勢當做永恆的保護傘,這些人將虛假當做真實,在虛與實之間樹了一面鏡子

最終有的人徹底迷失,有的人以身殉鏡,賈寶玉則經歷千般苦澀後破鏡而出。在這虛實之間是作者想要告訴世人的心聲,烈火烹油是假,太平盛世是假,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繁榮,可在早已落後於世界的社會制度中而言,不過是井底之蛙的一場南柯夢而已。

初讀紅樓,似乎很難斷定它到底是一篇志怪神鬼小說還是寫實諷世的故事,我們會迷失在歡聲笑語的大觀園,會和寶玉、和眾姐妹一同在美麗的大觀園吟詩作畫,一醉方休,也會感慨於寶黛之間求而不得的悽美愛情。

然而再讀紅樓就會發現其藏在愛情、繁榮之下堪稱殘酷的真實,

《紅樓夢》本身也似乎是一面鏡子,讀者看到了真實越多,也就越從鏡中掙脫出來,最終和寶玉一般看破這虛與實的假象,最後歸於一聲嘆息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