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一書的結尾是否太過倉促,讓人意猶未盡?

while人生


第一遍看圍城,這結局的確讓人意猶未盡,很想知道孫柔嘉後來回來了沒,他們倆和好了沒,方鴻漸去重慶找趙辛楣會怎麼樣,很希望故事能繼續下去,可惜沒了。

在看第二遍第三遍圍城,覺得這結局恰到好處,就該在這結尾了,沒什麼好寫了。方鴻漸這個人設已經很清楚了,一個在該努力的時候沒努力,然後在剩下的人生中為自己的平庸買單的平凡的人。沒什麼本事,平庸,懦弱的方鴻漸。接下來就算找趙辛楣也是一樣的結局,自己本事不夠,靠人是靠不住的,而且方鴻漸這人還很愛面子,很有底線,臉皮又薄。韓學愈也是買的文憑,同樣的克萊登大學的文憑,人家就臉皮厚得很,心安理得,還給自己圓謊,不但沒人揭穿,還混的不錯。方鴻漸卻做不到,甚至提起文憑都覺得羞愧。總而言之,他是一個沒用的好人。

再說和孫柔嘉的婚姻,兩個人之間愛情本就不夠,裂痕已經造成,就算孫柔嘉回來,只要方鴻漸還是那個人,還是那個出境,還是不得志。他們之間還是會無休止的爭吵。

這就是圍城,進來了,出不去了。就此結尾,恰到好處。



采采愛書畫


我同意題主的觀點。我看《圍城》(這本書最火熱的時候,90年代初)很早,簡單說一下我對此書的印象,“才情迸發”。想當年錢鍾書小夥子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才智機敏寫就的這一本篇幅不大的《圍城》,完全可以從書中讀出作者的智商和情商。

我覺得《圍城》收尾有些蒼白和短促了。是的,故事的發展脈絡雖然已經清晰,到了收官階段,但是漸漸地收,緩緩地收,減弱地收,應該會更好。

錢鍾書真正奠定學術地位的。


精衛填


圍城這本書我讀過三遍,第一遍是在17歲,看到一半讀不下去,第二遍是在大學勉強讀完。第三次是大學畢業後了,讀完之後感觸頗多,正如圍城裡所講“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我認為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至於你說的結尾太倉促,我在第二次讀的時候也是這種體會,有點堵心。第三次讀的時候,我想這可能錢鍾書的高明之處,如果不在結尾留白,那麼作者個人的價值觀滲入會更加的明顯一些,缺少了讀者參與作品創作的力量,也缺少針對這劣跡般般的生活思考的能力,以及面對這血淋淋的現實的接受能力,和回過頭來再次品讀作品得出自己結論的動力。


未能與時間和解


圍城的結局是一場留白藝術,並沒有給出最終的結局,要去思考更多關於生活的問題,最後在一陣老式自鳴鐘的“當、當……”聲中結束。像過去一切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它沒有提供什麼關於社會和人生出路的明確結論,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動的結合,加以失業造成的對於前途的焦慮,使他們婚後不斷髮生爭吵。這種爭吵在返滬途中還較為單純,定居上海後,由於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矛盾更復雜了。

在婆媳、翁婿、妯娌、親朋、乃至主僕之間,一度曾發生了一系列齟齬和糾紛。最後,方、孫的矛盾終因前者辭去報館資料室主任而面臨再次失業時激化了。方鴻漸剛剛建立起來的新家解體,再次衝出一個“圍城”,又來到一個“圍城”的入口──方鴻漸打算投奔在重慶當官的趙辛楣謀取職業,這肯定也是一條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但是沒有預料到的是其後所帶的各種問題,本想著已解決人生中一件大事,豈料又陷囹圄,難得自拔。現實的愛情有別於童話的完美結局,這種結局,正好是現實的未完待續。

擴展資料:

多層意蘊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

另一方面,作者通過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要理解這層意蘊,需要首先了解“圍城”的含義。作品在人物的對話中作了提示。

第三章中,褚慎明說英國有句古話:“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文紈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第五章中,方鴻漸說:“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麼‘圍城’。我近來對人生萬事,有這個感想。

譬如我當初很希望到三閭大學去,所以接了聘書,近來愈想愈乏味,這時候自恨沒有勇氣原船退回上海。我經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著追求水裡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雲1765


圍城這小說看起來結局虛無縹緲,在我們看來似乎沒有結局;但就是這種似乎沒有結局的結局,有讓我們無線遐想的空間。

還有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表達對於生活的真正價值的哲學思考,揭示人生的真諦。

在某種層面上,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採取的一些象徵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無奈的自我欺騙,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戀上打開的窗


我認為文學批評除了說三道四之外,最省事、最牛B和最服眾的辦法就是批評者也照原作者的題目寫個同題作品,至於能不能比原著強,讓大家去評判。[大笑]


燕銜泥


圍城的結局是一場留白藝術,並沒有給出最終的結局,要去思考更多關於生活的問題,最後在一陣老式自鳴鐘的“當、當……”聲中結束。像過去一切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它沒有提供什麼關於社會和人生出路的明確結論,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動的結合,加以失業造成的對於前途的焦慮,使他們婚後不斷髮生爭吵。這種爭吵在返滬途中還較為單純,定居上海後,由於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矛盾更復雜了。

在婆媳、翁婿、妯娌、親朋、乃至主僕之間,一度曾發生了一系列齟齬和糾紛。最後,方、孫的矛盾終因前者辭去報館資料室主任而面臨再次失業時激化了。方鴻漸剛剛建立起來的新家解體,再次衝出一個“圍城”,又來到一個“圍城”的入口──方鴻漸打算投奔在重慶當官的趙辛楣謀取職業,這肯定也是一條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但是沒有預料到的是其後所帶的各種問題,本想著已解決人生中一件大事,豈料又陷囹圄,難得自拔。現實的愛情有別於童話的完美結局,這種結局,正好是現實的未完待續。


以荷說


意猶未盡,說明結尾好,書的內容好,並非結尾倉促。


遠方167427784


那你還應該多讀幾遍,細品。


靜老師


是的,而且恐怕作者自己也不滿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