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文學價值究竟在哪兒?為何入圍名著之列?

醉心創作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其文學價值主要在於內容的豐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也正因此入圍名著之列。

一、內容的豐富性:多重意蘊

《圍城》的序中說:"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這裡的"基本根性"應是指人類的自然本性,即動物性,大致類似於孔子所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在書中,也多次提及"吃飯",同時也用大量篇幅去描寫男女關係。蘇文紈引用過的有點題作用的語句"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可知書名"圍城"是對兩性關係的隱喻。所有這些都一致表明,《圍城》是一部實在的愛情小說。

但《圍城》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其主題不限於愛情。可以說,它是一部披著愛情外衣的具有多重意蘊的作品。

在書中,錢鍾書運用諷刺的手法,描繪那些沒有思想和精神力量的人物群像,用以深刻剖析當時的社會。以小說主人公方鴻漸為例,他"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裡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到了歐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作者用筆不多,卻使方鴻漸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形象清晰地呈現於讀者目前。又如小說引用《聖經》故事與方鴻漸買假文憑之事作對比"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

",在這裡,就不再是略帶含蓄的嘲諷,而變為辛辣直露的諷刺,並且用具有神聖色彩的故事與方鴻漸的醜行作對比,一高一低,一雅一俗,更增強了諷刺效果。

與此同時,有美國學者認為,方鴻漸是尋找精神依靠的人物,但是每次找到後,又覺得這是一種枷鎖,因此小說在一定意義上闡述了人生情境的變化。這就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二、思想的深刻性:迷茫孤獨的人生

方鴻漸在整部作品中一直處於一種到處流浪的狀態,從國外到國內,從沿海到內地,從內地又返回沿海,這是對他孤獨的一種隱喻。對於他來說,"每次離開一個地方,或因此和相識的人,每次疏遠都好像一次死亡。"方鴻漸同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 已故未婚妻一家、 自己的家人、 大學同事及自己的妻子的一一疏離,戲劇化地表現了他精神的逐漸收縮,直至一無所有。

方鴻漸在感情歷程上"無路可走"和無可奈何的困境,正是對現代人追尋生命意義和價值無果而終的真實寫照。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感情表達方式雖有多種,但真正的交流和共鳴卻著實不易,知音終究難覓。正如方鴻漸在感情受挫後感嘆到:"宛如與活人幽明隔絕的孤鬼,,瞧著陽間的東西,自己插不進……"因此,《圍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描述了現代人孤獨的心路歷程。

《圍城》之所以入圍名著之列,很大程度上在於錢鍾書通過方鴻漸的個人體驗,對人類的荒誕處境作出了創造性的揭示。薩特所說的"他人即地獄"儘管是對人際關係的謬誤性概括,但卻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個人處境,方鴻漸的遭遇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他屢次試圖從社會中尋找依託,卻次次得到了都是束縛和排斥,以至於難以與家庭和妻子融合,最終成了被社會和家庭所拋棄的孤獨者。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獨是人類的常態。《圍城》在這個層面上對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揭示,也正是因其思想內蘊的豐富性與深刻性,才得以入圍名著之列。


一往文學


《圍城》的高明之處在於開創了一種新的領域,就是對文人的辛辣嘲弄。其實古代也有不少描寫文人的小說。比如《儒林外史》,但是那些書寫的是事,對人物的刻畫少了些勁力。

只是諷刺,卻少了情懷。

《圍城》卻不然,首先他脫離了時代限制。可以是清朝,可以是民國,可以是現在,因為這本書寫的是文人的卑劣,男人的懦弱,寫的是人生和人生。

而且整篇小說大量應用比喻來體現一種冷徹入骨的幽默,這種表現方式在《圍城》之前從來沒有過,從來沒有。

這一方面,他是唯一!

所有的比喻產生的辛辣和悲傷直到現在也沒有繼承者,韓寒只是學到了一點皮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三國演義》下的權謀小說,現在有很多,無論是戰爭,還是官場,或是歷史,別管質量如何,都不曾或缺。

《西遊記》之下的神話小說,更是浩如煙海,奇幻,仙俠,玄幻,修真,分類細到令人髮指。

《水滸傳》之下的社會小說,也是分散到其它類別之中,或是武俠,或是歷史,或是所謂的黑道小說,莫不如此。

《紅樓夢》更不必說,言情,宮鬥,宅鬥,大凡現代的經典言情小說,哪會看不到紅樓夢的影子呢?

唯獨《圍城》的比喻和幽默,至今無人複製。幽默不是搞笑,是樂觀的樹幹之下悲觀的樹根。或者是種下悲觀的種子卻長出了樂觀的花朵。

無情的嘲諷裡,是深不見底的悲傷。

在海外華人編撰的中國近代文學史中,都有張愛玲和錢鍾書,他們的文學價值如何,單看脫離時代印記這一點就足夠了。


亦有所思



《圍城》這部書的文學價值,我個人的看法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當時的社會現狀的一次有力揭露,表達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慨嘆,對社會上的種種暗黑勢力阻遏社會進步進行了實質的鞭撻。

二是披露了鮮為人知的學術界亂象。看似清心寡慾,一心營建象牙塔的學術精英,其實各自充滿了齷鹺和腌臢,沽名釣譽,名不副實。

三是繪製了社會眾生相。用一支詼諧幽默的筆,生動描繪了一幅生民圖,給後世的文學文本研究帶去了可靠而詳實的文字披露。

四是樹立了幾個孑然不群的文學雕像。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代,都具有典型的文本指導意義。

五是給我們留下了洋洋大觀的巧妙文字,可以使我們對那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水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至於為什麼列於名著之列,我的個人觀點是這部著作出於學人之手,又大獲青睞,實屬罕見,且給我們傳遞了學術界的不曾披露的有效信息,也給寂寞文壇增添了一支喧闐的力量。


龍吟14811926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寫的一部小說,在學生時代,我有幸拜讀,並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所以特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本書講的是民國時期以“海歸博士”方鴻漸為代表的一部分文人的故事。錢鍾書通過刻畫方鴻漸等知識分子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文人的故事。

這本書在我理解,其實是錢鍾書先生對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抨擊。書裡面主人公方鴻漸的形象可不是怎麼好的,他不僅在國外大學的學歷是自己花錢偽造的,而且性格上還有很多的缺點。他為人懦弱,沒有擔當,做事情拖拖拉拉,又沒有擔責任的勇氣。不知道這裡錢鍾書先生映射的是哪些人。

當時通過這本書,我確實瞭解到了很多民國的風貌。當時的老師基本上都是聘任制,教師的任免權完全在學校手中,所以說一般學校老師的流動性很大。書裡面有一個情節,就是方鴻漸一行人冒著被日軍逮捕的風險,趕到一個薪資較高的學校教書,最後因為個人原因,又被校長解聘。這些制度跟今天完全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很是新鮮。

書中方鴻漸的父親也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父親一輩子活在舊社會,有著舊儒的迂腐,老套。但是享有對家庭絕對的控制權,方鴻漸對他這個父親非常的害怕。我對他們父子兩人,其實是很可憐的。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錢鍾書寫這本書,應該也是為了向我們介紹一下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行為,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他筆下的那些知識分子,身上的缺點,錢鍾書先生絕不遮掩,在這裡沒有聖人。高校冠冕堂皇的教授也可以為了錢去幹一些不情願的事情。當然,可能有些地方也有錢鍾書先生自己的影子,具體哪些我們並不知道。寫這些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這就相當於對自己內心的一次解剖,直面自己的內心,這個過程肯定是相當痛苦的。



還有一點就是對婚姻的描寫。楊絳先生有一句點評很經典,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這句話對婚姻的表述可謂是相當的生動。



書裡面方鴻漸就是如此,對於婚姻的態度在婚前婚後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婚前無比的渴望,婚後卻一點點開始懊悔,這又何嘗不是一些人的寫照呢?

綜合這些方面,錢鍾書先生的這本書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入圍名著之列實至名歸。


有僧吃粥


圍城的文學價值,這個話題有點大,我說說自己的一個比較主觀的看法吧!

1.選題。《圍城》是民國小說中,少有的展現知識分子群體的小說。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民國作家以批判現實的,寫民間疾苦和民眾思想麻木的居多,或者就是“鴛鴦蝴蝶派”的脫離現實的戀愛題材。以刻畫知識分子,並帶走一定批判色彩展現知識分子的小說在我的閱讀 視野裡似乎只有《圍城》。當然郁達夫有一些描寫青年貧困知識青年的小說,但我覺得這個跟《圍城》展現的群體還是不一樣。

《圍城》裡的人物,基本都是舊時代地主豪紳的繼承人,他們從文化上帶著傳統舊學的底子,從階級上屬於傳統富豪向資本家轉型過程中的富二代。從經歷上又都有留洋留學經歷,這群人在民國時期絕對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力量。

2.觸及人性。《圍城》裡的方鴻漸我覺得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渾渾噩噩,隨遇而安,混天度日。我覺得是很 深刻的刻畫了中國人的普遍人性。他從階層上從職業上,本來怎樣都應該是改造那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可他卻似乎對什麼都那麼疲倦,沒有真正的熱情。對比一下張藝謀電影《活著》裡的富貴,在看看《圍城》裡的方鴻漸,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苟且的活著,感受悲哀也感受驚喜。這就是中國人人性深處的底色。


阿郎7115


《圍城》的一流文筆水平就不說了,單從涵義上講有三層:

一是地理上的“圍城”,這是群體戰爭背景下的物理困境。

二是精神上的“圍城”,這是個體精神背景下的感情困境。

三是人性上的“圍城”,這是生物本能背景下的慾望困境。

作者對於詞三個層次的描述,都是相當深刻相當深入的。如果這樣作品都不算名著,什麼樣的算呢。呵呵。


時光社D搬運工


如錢鍾書自己所說,他寫的是當時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些人物,其實代表了大部分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圍城》裡寫的雖然全是捏造,但他記錄的卻全是基於事實。裡面的人物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縮影,他們的代表意義是不一般的,很典型的。像紅樓夢一樣具有歷史研究參考意義。這就是所謂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非正常人類研究實驗室


主要是人性的不可塑性及顛覆性和不確定性。

這山看著那山高。

那山看著這山好。

吃著嘴裡的,感覺著筷子上夾的,眼看著碗裡的,心想著鍋裡的……

說白了,就是人的貪慾枉欲被作者淋漓盡致的刻畫了出來,展現給了廣大的讀者面前。


QiLi齊量


我是高中三年級看的圍城,應該是1990年。當時翻看第一章,也就是在船上的那段,那些情節的設置,細節語言等等,完全嚇了一跳,完全不像過去看的小說,想想他寫的那個年代,這種大膽的描寫一點不像舊小說,一口氣讀下來唯有一個感覺就是寫的太好了,像我這種水平的人具體說說哪好肯定說不出來,但是方鴻漸作為主角沒有高大全來描寫,而是按照正常人性來寫的,善惡交織是個有血有肉真實的人。


司馬缸缸


優雅的罵人,算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