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是個什麼鬼?

這個頁面看起來很low,用戶體驗不好"

"這個操作流程太複雜,用戶體驗不好"

"這個產品規則太複雜,用戶體驗不好"

"這個產品沒什麼用,用戶體驗不好"

"……"

你有沒有經常聽到以上關於用戶體驗的評價?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用戶體驗認知,這無關對錯。

用戶體驗是個框,什麼都能裝。

但是,作為產品經理,產品的直接負責人,不能單純的從某個角度去判定用戶體驗,那樣可能就會被帶亂節奏。

典型的案例就是外包業務,甲方覺得酷炫的效果就是用戶體驗好,於是開發團隊全把重心放在前端UI、動效方面,安全性、擴展性、產品架構做得很差,做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面子』產品,產品經理如果被帶節奏,一定是這個效果。

那麼,用戶體驗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更客觀的評價用戶體驗?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來一起了解下。

1、用戶體驗是什麼?

用戶體驗,英文名叫User Experience,簡稱UE/UX,是用戶在使用產品、系統或者服務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主觀感受。用戶體驗不僅僅侷限於具體產品,有可能是某項服務。

ISO標準將用戶體驗定義為『人們對於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

通俗來講就是『這個東西有不有用,好不好用,用起來方不方便』。

因此,用戶體驗是主觀的。

用戶體驗這個詞最早被廣泛認知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用戶體驗設計師唐納德·諾曼提出和推廣。

隨著圖形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機交互滲透到人類幾乎所有的領域。這使產品的評價指標從單純的可用性,擴展到範圍更豐富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用戶的主觀感受、動機、價值觀等)在人機交互技術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相當的重視,關注度與傳統三大可用性指標不相上下。(傳統可行性三大指標:效率、效益、基本主觀滿意度)

用戶體驗=用戶+體驗。用戶指產品的受益者、產品使用者、產品生產者。而體驗是用戶的主觀感受,用經濟學來解釋,就是獲得的『效用』。

前段時間看了《俞軍的產品方法論》,裡面提到產品經理要關注2個模型,一個是用戶模型,一個是交易模型。感覺用戶模型像極了用戶體驗裡的『用戶』,而交易模型像極了用戶體驗裡的『體驗』。

2、用戶體驗的構成

關於用戶體驗,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用戶體驗五要素。這個模型將用戶體驗分成了五個層級。

用戶體驗是個什麼鬼?

表現層:將內容、功能和美學彙集到一起產生的最終設計,充分理解用戶的感官感受;

框架層:確定詳細的界面佈局、導航和信息設計;

結構層:將產品的功能和內容按合理的結構組織起來;

範圍層:根據需求,進行產品設計,確定產品的功能和內容範圍;

戰略層:界定用戶群,用戶需求,企業內部目標。

用戶體驗的思考,應該是從下往上的,戰略層沒想清楚,就像房屋地基沒有搭好,再酷炫的結構和外觀都是徒勞。

在五個要素中,UI(用戶界面設計師)負責用戶體驗的表現層,關注的核心內容是質感風格、佈局排版、字體圖形、色彩動效等負責,UI決定產品的顏值。

UE(用戶體驗設計師)負責用戶體驗的框架層和結構層,關注使用場景、產品情感、使用流程、功能狀態、操作方式、輸出反饋等,UE決定用戶使用產品的舒適度。

PM(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範圍層和戰略層,關注商業目標、用戶需求、功能範圍、運營模式、商業模式、企業戰略等,PM決定產品是否對用戶和企業有用。

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團隊都沒有UE這個職位,產品經理需要負責更多的層面的用戶體驗。

所以現在流行一種說法:產品經理是最接近CEO的人,因產品經理為需要了解的東西確實很多,上至企業戰略,下至產品交互細節。

3、用戶體驗評價標準

用戶體驗=低使用成本+高愉悅度。

俞軍在知乎上面有個關於用戶體驗的回答,他說:『用戶體驗,是讓用戶付出最小成本滿足需求』

用戶為了完成目標,付出的成本越小,滿足需求的過程越愉悅,體驗越好。

我認為,好的用戶體驗一定能滿足這4個條件:

1)有用。能解決某個問題或帶來效益。

2)能用。具備解決問題的最小可用功能。

3)好用。有良好的交互和結構,用起來順手。

4)易用。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和動效設計,用起來爽。

4、寫在最後

好的用戶體驗是催化劑,能幫助我們用最小的成本拉新、轉化、留存,確保產品走向成功。

作為普通的用戶,用戶體驗可以張口就來,這是作為『用戶』的權利。

但作為產品經理,一定要對用戶體驗充滿敬意,用戶體驗不僅僅是某個層級的優異表現,而是所有層級共同作用的結果,用戶體驗也不僅僅是照顧用戶的需求,還需權衡企業的需求。

只關注某個層級的用戶體驗,就像盲人摸象,太侷限和片面。

我們要全層級關注用戶體驗,把『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作為我們永恆不變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