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相信大家都非常瞭解少年班,相關電影也有不少,其中的內容大多都在描述智商高的神童們所表現出來的獨特以及聰慧。

每個家長可能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這樣的期許,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天賦異稟,比別人家的孩子都優秀。

但是,這樣子的神童真的是少之又少,非常少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一位神童一生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了,那麼就趕緊往下看吧!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他的名字叫做寧鉑

他在兩歲就可以背誦三十多首詩歌,四歲的時候就認識了四百多個字。在平視他喜歡背誦唐詩宋詞,並且還會吟詩作對。他在小時候也會翻看中醫典籍,從而學會了開藥方。

這樣子的奇才,在小時候就充分的展現了自己的異人之處,甚至已經可以與大人比擬。直到他九歲,他的父親才發現這個孩子不一般。這位神童就是出生於江西的寧鉑。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這個天才自然不會被埋沒,與寧鉑父親較好的倪霖聽說此事之後立刻寫了一封推薦信,將寧鉑舉薦給了當時的副總理方毅,告訴他一定要重視這個人才,不然就是國家的損失!

在1977年11月3日,該封舉薦信又被轉送到中國科技大學,方毅總理在其中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應該破格錄取寧鉑,讓其進入大學學習。

中科大開啟"少年班"

那個年代的中國,教育事業一片凋零,人才的培養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全部停滯。

看到這般景象,回國訪問的李政道心中萌發了一個想法,他想挑選一批有天賦的少年,直接送到大學學習。他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主席的同意,但因種種原因被擱置了下來。

而倪霖的舉薦信成為了這個事件的轉折點。當時,方毅副總理在收到舉薦信後,還探了下寧鉑的底。這個探底的方法,就是讓寧鉑與方毅副總理比拼圍棋。寧鉑也答應了下來。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大家要知道,方毅不僅是國家副總理,也是當時中國科學院的院長。但這次比拼的結果讓人們大吃一驚,寧鉑連勝了兩局結束比賽。方毅副總理也心服口服了。

至此,李政道開設少年班的想法便開始實行。在1978年3月8日,21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在中科大的禮堂裡參加了入學儀式。這些被稱為神童的孩子們,其中一人就是寧鉑。

一夜之間,少年班的出現成為老百姓們的飯後談資,寧鉑也成為各位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少孩子也紛紛以少年班為上學的目標。

開設"少年班"的這個舉措,也讓大家看到了中國教育事業復興的希望,可以說,學術界對知識開發的渴望也寄予在這些小天才的身上。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1984年,鄧小平接見丁肇中時,也聊到了這個"少年班"。鄧小平說,少年班前三屆的學生,百分之七十都讀了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的孩子也有16歲的。

這樣的成績,肯定讓所有人驚歎不已。不過,少年班的教育模式真的適合孩子們的成長嗎?這個問題也是不能規避的。

神童的隕落

一般孩子的學習生涯,都是慢慢進階的,起點不高,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而少年班的學生彷彿成為成功的代名詞,在他們小時候就要承擔別人的期許,這種壓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寧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報考了三次研究生考試,不過每一次他都臨陣脫逃了。他的老師說,寧鉑這樣做,只是因為懼怕失敗。

在寧鉑成家立業之後,他的感情生活也出現了問題。於2003年,他出家做了和尚,昔日的神童已不復存在。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一代神童就這樣隕落了,在大家紛紛表示可惜的同時,這種現象也值得反思。少年班可以說是違背了正常孩子的成長規律,知識的滋養並不能取代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這些小天才一定揹負著很大的壓力,來自於外人的崇拜,來自於學術界的期許,也來自於父母寄託的期望。這讓他們懼怕失敗,所以也害怕前進。

中國式父母的教育要適當改正

讓我們來看看現代父母的教育觀,"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家孩子作比較,課外班越多越好,而心理的教育卻有很少的父母能關注到。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其實,每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揠苗助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小編認為,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改變這樣的現狀。

比如,學習課外班是正常的,但是學習奧數這類課外輔導班就變得多餘了些。如果想讓孩子會得更多,知道得更多,不妨給孩子報一些興趣課外班,讓孩子有一個自己的愛好。

孩子喜歡畫畫的話,家長就可以通過在線美術1對1輔導孩子學習美術。畫畫雖說是一個課餘愛好,不過畫畫可以開發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培養孩子穩重的性格。

而且,學習畫畫對孩子之後的求職之路也有幫助。這樣,既讓孩子覺得放鬆,快樂,也可以讓孩子練就一個技能。

中科大少年班:是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

這樣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給孩子減壓,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所以,希望家長們都能找到這樣兩全其美的方法,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