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安徽這一類師生可正常復學復工!開學後要怎麼做?

低風險人群可正常復工復學、所有返校師生員工須簽訂承諾書、中小學校晨午(晚)檢管理和缺課缺勤登記與追蹤制度……為做好各級各類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校園內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3月24日夜,安徽省教育廳發佈發佈系列通知,表示委託安徽醫科大學分類研製了《安徽省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標準與指引》,就風險人群劃定、師生防護、晨午檢制度進行詳細規劃。

【風險標準】

低風險人群可正常復工復學

風險人群如何判定?根據學生和教職員工新冠肺炎感染情況、近14天旅居史與接觸史、當前健康狀況等,將其分為三類風險人群。


重磅!安徽這一類師生可正常復學復工!開學後要怎麼做?


(一)高風險人群

1.符合上述1(1)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暫不返校,待屬地衛生健康部門組織專業人員評估,且最近1次核酸檢測陰性後,方可返校。

2.符合上述1(2)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暫不返校,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集中隔離14天,並在14天后核酸檢測陰性,方可返校。

3.符合上述1(3)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暫不返校,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集中隔離14天,並在14天后核酸檢測陰性,方可返校。

(二)中風險人群

1.符合上述2(1)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暫緩返校,到醫療機構進行排除診斷,且治癒後方可返校。

2.符合上述2(2)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暫緩返校,居家自我觀察14天,期間沒有出現新冠肺炎可疑症狀者方可返校。

(三)低風險人群

正常復學復工。

【師生個人防護】

所有返校師生員工須簽訂承諾書,每日健康打卡

“為切實做好安徽省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工作平穩運行,需加強對廣大師生員工個人衛生防護技能知識培訓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師生員工身心健康和安全。”省教育廳表示,同時,所有返校師生員工需向學校承諾其報告的真實性,並簽訂承諾書。

【作息時間】

小學生保證每天10小時睡眠

在作息規律上, 省教育廳要求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其中,幼兒園兒童每天保證10~13小時、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每天9小時、高中生每天8小時的睡眠,教職員工每天保持8小時睡眠;不打破平時的作息規律,上床睡覺時間不宜比平時推遲半小時以上,起床時間不宜比平時推遲1小時以上。

同時,還要減少視屏時間。

“除完成教育部門線上教學以外,兒童青少年要儘可能減少視屏時間。”省教育廳表示,每天看手機、電腦、電視、Pad等視屏電子產品,幼兒園3~6歲兒童不宜超過1小時,6歲以上的人群不宜超過2小時;家長成為子女的榜樣,避免“手機控”“電視控”;用體力活動、家務勞動、親子互動遊戲代替視屏行為。

【教師上班要求】

兩人及以上辦公時佩戴口罩

教師上班有何要求?省教育廳表示,近14天無發熱、咳嗽等感冒樣症狀,無高風險地區和國家旅居史,無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及境外來皖(回皖)人員接觸史;

此外,須在辦公室入口醒目位置放置快速免洗手消毒液或普通洗手液,並有醒目標識提示保持手衛生; 兩人及以上辦公時佩戴口罩;電腦專用,不使用他人及公共電腦;全天保持通風狀態,中央空調暫停使用;每日夜間對辦公室公共設施進行消毒。

【返校要求】

學校須落實晨午晚檢等八項制度,設立隔離室

省教育廳針對高校和中小學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將建立學校—班級—學生—家庭四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網絡,實行晨、午(晚)檢管理,學校設置隔離觀察室和健康觀察室,同時加強缺課、缺勤登記與追蹤。

根據規定,開學後普通中小學校實行晨午檢制度,住宿制中小學校和大學實行晨午晚檢制度。發現學生、教職員工出現各種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感染症狀如發熱、咳嗽時,將立即將其轉至健康觀察室或隔離觀察室等待,並向學校疫情報告人和校醫報告,通知學生家長或教職員工家屬,做好記錄。學校疫情報告人每天核實學生和教職員工因病缺課、缺勤信息,於當日定時上報給屬地教育行政部門,有疑似新冠肺炎疫情或可能存在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還要向屬地衛生健康部門報告。

具備復課條件的學校,要有基本的防護和防疫用品,並按照至少2周的數量儲備。包括體溫監測用品如額溫槍、口罩、手消毒用品、表面消毒劑及其用品如84消毒液等、垃圾處置用品。寄宿制學校設置隔離觀察室,普通中小學校設置健康觀察室,以備學生、教職員工或外包外聘人員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時立即進行暫時隔離(健康)觀察。隔離觀察室要求相對獨立,隔離分區。隔離場所汙水在進入市政排水管網前進行消毒處理;避免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沒有寄宿學生的一般中小學建立健康觀察室,用於有發熱、咳嗽、乏力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的學生一過性健康觀察。

在正式開學前,學校還將對校醫和保健教師進行培訓,按照健康觀察室或寄宿制學校的隔離觀察室暫時性接受觀察人員的運行流程開展多次疫情防控演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