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阿壩州那點事兒

我們有趣又有料~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3月18日,海拔2300多米的理縣薛城鎮水塘村,脫貧戶王宏偉和妻子楊黎瓊忙著在一大片李子樹下鬆土、施肥。“再等一個多月,就準備在一些小的李子樹下套種兩三畝海椒。”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一畝地能產四五千斤海椒,市場價每斤為1至3元錢,套種一畝地的海椒,至少能增收5000元錢。”王宏偉掰起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前幾年賣海椒,這兩年開始賣李子,一年穩定收入在兩三萬元左右。”如今,他家順利脫貧“摘帽”,不僅把房子修高了一層,還買了輛皮卡車跑運輸。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李子樹栽下後,一般要四五年才進入盛果期。而在盛果期之前,長短結合,搞套種,既不影響李子的生長,又能增加經濟收入。“今年全縣將免費發放900噸生物有機肥、600萬株海椒,套種3000多畝地。”理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水務局副局長楊鳳軍說,這特別有利於鞏固理縣的脫貧成效。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王宏偉家套種的海椒叫蜀香2號海椒,是前幾年在薛城鎮木卡村的一塊“試驗園”試種成功的新品種。海椒條形好、肉頭緊,比較好吃,很受市場歡迎。試種成功後,從2016年起,理縣開始逐步在全縣推廣種植。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理縣處於從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長期屬於集“老、少、邊、窮、災”於一體的特殊貧困地區。曾有的36個貧困村,大多處於高半山上,雖發展受限,但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對此,理縣把生態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引導群眾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促增收。然而,大多群眾因一直沒有種過其它水果、蔬菜,怕擔風險起初效果並不理想。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為降低種植風險,理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水務局選擇與部分村民合作共建“試驗園”,即村民出土地,部門出技術和引進新品種,共同為全縣產業結構調整探路。2014年,木卡村村民楊東軍拿出家裡最好的6畝多向陽地,作為“試驗園”,既學習種植、管理技術,又為全縣試種水果、蔬菜新品種。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在木卡村“試驗園”,記者現場看到,除了有蔬菜,地裡還種有車釐子、摩爾多瓦葡萄、蘋果梨、西瓜李等數十個品種的果樹。50歲的楊東軍告訴記者,6年時間,他家的“試驗園”共引進果蔬新品種230餘個,果蔬種植新技術20餘項,已篩選出來適合理縣栽種的果蔬新品種10多個。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通過試種推廣,理縣基本實現了4至11月均有特色水果、蔬菜上市,正逐漸成為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的“菜籃子”和“果園子”。楊鳳軍說,目前,理縣還初步形成了海拔1400米至1700米主種甜櫻桃、1700米至2200米主種青紅脆李、2200米以上主種紅富士蘋果的特色水果產業帶,“靠種水果,一家人年收入10萬元左右的不在少數。”

理縣:一塊塊“試驗園”探出高半山脫貧增收好產業

理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廖波說,依託特色水果、蔬菜,理縣還積極探索電子商務進農村、農副產品進超市,深化農旅互動,群眾地裡的優質果蔬變成了“後備箱”可帶走的旅遊產品、餐桌上的綠色食品和網絡上暢銷的高端特色商品,畝均收入從3000餘元增長到10000餘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